橋小腦角腦膜瘤

橋小腦角腦膜瘤,神經外科、腫瘤科疾病,表現為面部麻木、感覺減退、角膜反射消失,聽神經損害最多見,伴有癲癎發作,骨性凸出或顱骨缺損等體徵。首例報告可追溯到1855年。

疾病名稱

橋小腦角腦膜瘤

疾病概述

橋小腦角腦膜瘤的首例報告可追溯到1855年。Cushing在1928~1938年報告了6例。但效果都不夠理想,平均術後存活12個月。橋小腦角腦膜瘤的手術處理困難,因為有眾多重要神經血管纏繞,所以術後效果差。近年,隨著顯微手術的發展,本病的治療取得較大進展。1980年Yasargil報告切除30例橋小腦角腦膜瘤全部成功。橋小腦角腫瘤中以聽神經瘤多見,占70%~80%,腦膜瘤僅占6%~8%,膽脂瘤占4%~5%。本組199例橋小腦角腦膜瘤占6.33%,居後顱凹腫瘤第3位,在聽神經瘤和膽脂瘤之後。發病以中年女性為多,平均年齡43.8歲,女:男為1.53:1。依腫瘤發生位置不同,本病以第V、Ⅶ、Ⅷ顱神經損害和小腦功能障礙最常見。晚期腫瘤較大時可合併顱內壓增高。
聽神經損害最多見,90%以上病人有聽力障礙和早期耳鳴。眩暈比較少見。前庭功能試驗和電測聽檢查多可發現異常。面肌抽搐或輕度面癱是面神經損害早期表現,本組共137例,占病例總數的68.8%。
病人面部麻木、感覺減退、角膜反射消失,顳肌萎縮等三叉神經損害表現也較常見,本組病人130例,占65.3%。有18例是以三叉神經痛為主訴來就診的。
小腦受壓,易出現小腦體徵。如走路不穩,粗大水平眼震以及患側共濟失調。本組中有2/3的病人來院時已有小腦體徵。
本組約有一半病人來院時已有眼底視乳頭水腫。本病出現吞咽發嗆,聲音嘶啞等後組顱神經損害表現比較少見。

疾病分類

神經外科,腫瘤科

症狀體徵

癲癎發作,骨性凸出或顱骨缺損。

疾病病因

橋小腦角腦膜瘤的首例報告可追溯到1855年。Cushing在1928~1938年報告了6例。但效果都不夠理想,平均術後存活12個月。橋小腦角腦膜瘤的手術處理困難,因為有眾多重要神經血管纏繞,所以術後效果差。近年,隨著顯微手術的發展,本病的治療取得較大進展。1980年Yasargil報告切除30例橋小腦角腦膜瘤全部成功。橋小腦角腫瘤中以聽神經瘤多見,占70%~80%,腦膜瘤僅占6%~8%,膽脂瘤占4%~5%。本組199例橋小腦角腦膜瘤占6.33%,居後顱凹腫瘤第3位,在聽神經瘤和膽脂瘤之後。發病以中年女性為多,平均年齡43.8歲,女:男為1.53:1。

診斷檢查

1.病史 詢問顱內高壓和神經症狀,注意有無癲癎發作,了解癲癎發作前、發作時和發作後的情況。
2.體檢 注意檢查神經系統陽性體徵,檢查頭頂部有無骨性凸出或顱骨缺損。
3.顱骨X線平片 陽性所見有:①腫瘤局部顱骨內板骨質增生,內外板均有增生時可有骨性突出,少數可有顱板破壞。②腫瘤血供豐富者可見增粗和迂曲的血管壓跡引向骨質增生或破壞區。③顱內壓增高的顱骨改變。④有時可見腫瘤鈣化和鈣化的松果體移位。
4.腦血管造影 主要用於了解腫瘤的血供來源以及與周圍重要血管間的關係。
5.CT和MRI掃描 可確定腫瘤的部位和大小,絕大多數可作出定性診斷。CT掃描示邊界清晰的均勻高密度影,增強後顯著。少數呈混合密度或低密度改變。MRI見腫瘤多數呈等信號,增強後明顯強化。

治療方案

採用單側枕下入路,必要時切除小腦外1/3,手術步驟與聽神經瘤相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