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背景
1937年抗戰爆發後,當時的國民政府遷都重慶。1938年8月,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全線通車,但進入四川特別是戰時陪都重慶的物資要繞道貴州,因此,修建樂西公路可以作為四川通往緬甸國際公路的一條最直接的通道。如果重慶一旦失守,當時的國民政府將遷都西昌。所以,政府下死命令,必須在1940年內完工,否則以貽誤軍機論處。1939年8月,當時的國民政府成立工程處,正式開始修建樂西公路。1939年4月,交通部奉令勘測籌備修建樂西公路。那時,粵漢鐵路已被日軍切斷,主要國際通路滇緬公路已通車。但川滇之間,原來需要繞道昆明、貴陽到達重慶;即使修築了川滇東路,也要從昆明經霑益、威寧、畢節,才能到達四川的瀘州。興築樂西、西祥公路,可以作為四川通往緬甸國際公路的一個最直捷的通道。1939年8月,國民政府在樂山城成立樂西公路工程處,隸屬於交通部公路管理處。籌備期間,由肖慶雲擔任總工程師,後由孫發端繼任。蔣介石委派時任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處長趙祖康為工程處處長,後又兼任施工總隊長。1940年春,由於戰事緊急,還在路線復勘中,蔣介石就下令限樂西公路一年內通車,否則以貽誤軍機論處。途徑線路
樂西公路起自四川省樂山縣,跨青衣江,經峨眉、龍池,再循大渡河經新場、金口河、繞越蓑衣嶺,至岩窩溝,入西康省,偏西南行抵富林(漢源縣),沿大渡河至石棉;繼續南行經冕寧、瀘沽等,止於西康省西昌。其終點與西祥公路(西昌至雲南西祥)銜接,全程525公里。樂西公路沿途需跨越蓑衣嶺與菩薩崗,正是諸葛亮當年“七擒孟獲”時經歷的“不毛之地”,還要經過水勢洶湧的大渡河,造線極端困難;沿途多雨多霧、高寒缺氧,沒有村寨,糧草常斷,環境惡劣遠勝秦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奮鬥三年,於1942年建成通車。樂西公路要通過的安順場、大渡河,以及三國時被諸葛亮形容為“不毛之地”的海拔2800米的高山區的艱苦險惡更令人咋舌。施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更是難以想像,諸如工期緊迫變動,材料供應不上,施工人員缺乏經驗,自然條件惡劣,等等。當地人說,此處海拔2800多米,氣候、環境惡劣,施工人員在此須常年穿著蓑衣,“蓑衣嶺”因此而得名。面對重重困難,時任交通部公路總管理處處長的趙祖康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和實際工作的準備,決心大幹一場。從路線考察,地形勘察與測量,到工程設計與施工,趙祖康都是親自主持,親身參加。他翻山越嶺,風餐露宿,與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深入實際,反覆論證,制定切實可行的設計與施工方案。艱苦施工
據史料記載,為興築樂西公路,樂西公路工程處先後分別從樂山、夾江、峨眉、犍為等19個縣及西康省的漢源、滎經、西昌等17縣,徵調民工24萬人。1938年冬,樂西公路勘測未完就全線開工。4月中旬,趙祖康來樂山視察並在富林、西昌分別召開施工會議,布置趕工計畫。當時最大的問題是民工與包工人數不足及糧料工具供應困難。6月底,首尾兩個總段200公里通車,縮短了人力、獸力運輸的距離。為了指揮趕工,趙祖康派工程科長徐以枋來樂山督工,總工程師孫發端去外段施工第一線指揮。經過敦促,川康兩省陸續徵調民工10多萬人上路。包工人數不足,便從漢渝、川中等路抽調大批石工組成石工總隊,加上成、渝兩個行轅的石工隊,總計約2萬人。10月初,趙祖康又親臨樂山督工。當時公路已調集了10餘萬人,但糧食、鋼釺、炸藥等物資的運輸供應十分緊張,各總段工人斷炊、停工待料的告急電報一日數起。為了糧料運輸,趙白天與各方打交道,每晚開會研究工作常達深夜。當時以蓑衣嶺、岩窩溝到洗馬沽、菩薩崗等段,地處僻遠,工程艱巨,且開工較晚,糧料供應線又長,最為緊張。經過全路工人和技術人員等的努力,除岩窩溝和擦羅兩處10多公里外,各段均於12月底打通。蓑衣嶺上遙望海拔3223的大瓦山——榕嘉攝影金口河大瓦山北側海拔2800米的蓑衣嶺是樂西路經過的最為艱險的路段。“該嶺是當時川康兩省的界山,終年雲霧瀰漫,雨水滴零,行人翻越,必備蓑衣、斗笠等雨具,故名蓑衣嶺。”由於工人和糧料運輸的關係,1940年10月初,才集中了民工與石工2萬人全面動工。這樣多的工人,住宿與給養都成問題。山上搭了200多間臨時工棚,勉強解決了住宿。每天所需糧食達4萬公斤,連同材料工具等都需從樂山運入。據當時統計,大約每3個人做工就需1個人運輸給養。加之蓑衣嶺氣候惡劣,工人衣服單薄,工棚簡陋,趕工緊張,兼之給養不足,凍死、病死的人數達3000多人,連施工總隊長趙祖康也因過度操勞而瘦得皮包骨頭,並患上了咯血病。即使是今天,岩窩溝里堵車也是家常便飯
翻越“蓑衣嶺”後,進入了雅安市漢源縣境內的岩窩溝。據峨邊縣史料記載,僅在打通岩窩溝7公里長的路段中就死亡民工1400多人,其中,僅墜崖身亡者就達40餘人。岩窩溝以山高路險溝深聞名,是樂西公路中最艱險的一段。寬度不到5米左右的山路,蜿蜒崎嶇,旁邊的懸崖深不見底。公路旁邊矗立的幾塊巨石上,如今還有當年遺留的鋼釺鐵錘和一些深淺不一的凹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