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莫老二家住西壩鎮涼水井,因家貧三十大幾還孤身一人,與老母相依為命。天上的彩雲仙子看他勤快、善良、孝道,便化作乞討的村姑昏倒在莫老二家門口,被莫老二收留,一起生活。天上缺少了彩雲,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將把彩雲仙子捉拿回去。兩人才出生幾天的兒子哇哇大哭,彩雲仙子悲痛欲絕,邊走邊哭說:“老二,用涼水井的水磨豆子熬豆漿餵孩子……”從此以後,莫老二天天磨豆漿餵兒子。兒子長到五六歲,活潑可愛,聰明調皮,一天,竟把熬鹽巴的滷水倒進豆漿里,莫老二回來,豆漿已凝固成白白嫩嫩的東西,一嘗,味道不錯,豆腐就此誕生。
涼水井在如今西壩鎮民權村二組的獅子山下,一口臉盆大小的水窩,不漫不涸,終年如是,水是從山後的桫欏峽谷浸過來。鎮上無論是茶館飯店,還是酒廠豆腐坊,以及居民飲用,皆從這兒取水。
傳說某一年,八仙之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雲遊至此,見樹木蔥蘢的山林間一塊平坦的巨石,正好下象棋,於是張果老和曹國舅擺開戰場廝殺。晌午,肚中飢餓,一旁觀戰的呂洞賓遂向附近山民討吃喝。純樸的山民便推豆花招待,不想幾個時辰過去,豆漿始終煮不開。呂洞賓掐指一算,原來是一修煉成精的金龜作怪,因為二仙下棋占了它每日曬太陽的巨石。於是呂洞賓一劍刺向沐溪河,金龜受驚升到天空,與呂洞賓展開激戰,直殺得昏天暗地,不決高下。殺至涼水井,見一老嫗在此納涼,呂洞賓向她討水喝,喝過之後功力倍增,斬殺金龜於真武山下。如今,西壩鎮有三仙壩、棋盤石、磨刀溝、金龜嘴地名。據傳涼水井就是觀音菩薩(老嫗)灑下的聖水,滋養出西壩三絕——西壩豆腐、西壩生姜、西壩糯米酒。
據《嘉州府志》記載,與趙匡胤比劍論道於華山的陳摶老祖,曾隱居於西壩境內的圓通寺,煉丹未成卻煉出了西壩豆腐。
特色
特色獨具的西壩豆腐,按其佐料配兌和烹飪方法,可分為紅油型和白油型兩大類。紅油型以麻、辣、燙、綿、軟、嫩、香為特點,白油型則玉嫩似髓,色彩油亮,淡雅清醇。這兩大類豆腐,色、香、味、形兼備,令人觀之飽眼福,食之飽口福。經過楊師傅師徒數十年的努力,西壩豆腐已有300多個品種,常做的有108種,精品36種,薈萃成了飲譽中外的美食佳肴,川菜的一個品牌,也成為樂山旅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壩鎮境內,有4家西壩豆腐店,全國各地打西壩豆腐招牌的更是不計其數,但要吃正宗西壩豆腐,還得到西壩古鎮,因為這裡有其它地方無法取得的西壩豆腐製作最關鍵的水源——涼水井。
樂山大佛與西壩豆腐
樂山大佛世界馳名,西壩豆腐海內飄香,可是卻鮮有人知道,二者之間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海通法師修造樂山大佛,需要大量石匠,而五通橋因從秦朝李冰治水時就始鑿井製鹽,有大量的石工匠人,因此,修造樂山大佛的數百名石工匠人大部分從五通橋招募。由於官紳敲詐,海通法師為保佛財而被挖掉雙眼,眾工匠深受感動,主動請求不吃肉,節約資金修造大佛。但長期下來,工匠們由於營養不良而致體力下降。一晚,海通做了一夢,夢中如來佛祖請海通吃齋飯,指點大佛修造,席間全是豆腐。一覺醒來,海通明白,這是佛祖指點用價錢便宜的豆腐取代肉食,增加工匠們的營養。從此,西壩豆腐成了工匠們的主打菜,直到樂山大佛修造完工(公元803年)。西壩豆腐的美譽隨著工匠、香客和僧人而流傳四方。如今,在全國各地的佛家宴席中,用料最多的也是豆腐。
西壩豆腐揚名海內外
西壩豆腐真正揚名海內外,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後。
1981年,全國作家協會和散文協會在樂山開會,在西壩鎮上一家以製作豆腐席聞名的三八飯店用餐。諸多文人雅士吃過西壩豆腐讚不絕口,西壩豆腐美名傳遍全國各地。中央電視台還製作了一部專題片播出。從此,台灣、香港、日本、美國等地均有客人來此品嘗西壩豆腐。
1999年,日本一電視台來此拍片,看到席上擺放的西壩豆腐宴中的雪花豆腐,眾人立即起身鞠躬,認為極像日本的富士山,結果這道菜一直未有人動筷子。
今天,西壩豆腐已能做出300多道菜,常做的就有108種。西壩鎮境內,有4家西壩豆腐店,全國各地打西壩豆腐招牌的更是不計其數,但要吃正宗西壩豆腐,還得到西壩古鎮,因為這裡有其它地方無法取得的西壩豆腐製作最關鍵的水源——涼水井。
為將西壩豆腐發揚光大,讓世界各地的食客遊人都能品嘗,今年5月,五通橋區舉辦了第一屆西壩豆腐節,評選出10位豆腐仙子作為形象大使。打造西壩豆腐品牌,開設西壩豆腐連鎖店,生產西壩豆腐乾,西壩豆腐菜譜等工作也在進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