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景區位於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城區大佛街大佛寺一號,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距自貢34公里,處於成渝高速公路中段,沿自雅公路可直達景區。以其雋美而享譽神州,素有“樂山大佛雄,榮縣大佛美”之民間讚譽,為世界第二大石刻佛像。。大佛寺坐落在榮縣城郊大佛山(亦稱真如岩)山麓,山門書題“大佛禪寺”,以石刻大佛命名。大佛寺始建於唐代,氣勢雄偉、衣紋流暢、慈眉善目、神韻飄然,是古代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上乘之作,是中國石刻遺存之藝術瑰寶,1956年大佛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待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川南旅遊線上著名的文物旅遊景點和遊覽勝地。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氣候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榮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氣候溫和,無霜期長,降雨充沛,時空分布不均,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升快、變化大、不穩定,常有冷空氣活動,冷暖無常;夏季高溫高濕,天氣炎熱,降雨集中,旱澇交錯,偶有冰雹;秋季降溫快、多綿雨、少日照;冬季溫暖、多陰天、寡日照、少雨雪、多霧、有霜凍。
多年平均溫度為17.8℃,以八月份最熱,月平均26.7℃,一月最冷,月平均7.3℃,歷年穩定通過12℃平均初日是3月22日,通過20℃平均終日是9月23日。多年平均日照時數1201.4小時,日照率27%,太陽輻射能量85.36千卡/平方厘米。據縣氣象局四十年資料:多年降水量為1012.9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數142天。降雨在地區和生長季節分布上,山區多,低丘平壩少,西北部多,東南部少,大春多,小春少。 

土壤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土壤成土母質中以中生代侏羅系和白堊系紫色砂泥岩為主,除少數冷沙黃泥外,其它棕紫泥土、灰棕紫泥土、紅紫泥土、紅棕紫泥土、暗紫泥土占榮縣總面積的90%。榮縣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沖積土、黃壤土4個大類、9個亞類、60個土種,並經1097個土樣化驗分析,PH值在5.5-8之間,微酸性土壤占耕地面積的15.2%,中性土壤占32.8%,微鹼性土壤占52%。  

主要景點

大佛寺廟宇依山就勢,以佛像為中心向左右兩邊展開,主要由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達摩殿、羅漢殿、藏經樓、禪房、方丈室等組成。1988年重建的大佛護身樓,是仿木仿古重檐歇山式建築,既保護了大佛,又具遊覽價值,逐層登樓近瞻佛容慈顏,從上到下盡觀大佛偉岸雄姿,鳥瞰榮城風貌,眺望遠山近巒。山下遠望禪林,古剎錯落有致。整個建築群體宛如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雁,大佛好似端坐在大雁背上,佛寺一體,殊為壯觀。寺內主要景點還有:大肚彌勒(俗稱笑羅漢)、達摩渡江石刻(位於殿西崖壁上刻有一高達5米的達摩像,手持念珠、禪杖,腳踏葦葉,立於洶湧波濤之中,其造型為世所罕見)、嘯台游賞(大佛後半山間有一“嘯台”古蹟,傳說是晉代著名隱士孫登長嘯處)、放翁詩魂、松蔭枕石、白雲深處,榮州碑園、瑤圃休閒等人文景觀。  

大佛摩崖造像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寺院內最為著名的大佛摩崖造像,刻於唐代,據康熙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大佛山在城東一里,唐人刻大佛,與山齊”。北宋元豐八年(1085)至元佑七年(1092),僧淳德募修,歷時八年,對大佛進行過大規模的裝修,佛像全身施彩貼金,直至清末民初,仍是“金像巍巍”。大佛依山崖鑿成,刻在高約40米、寬約16米、深14米的敞口敞頂大龕內,頭與山巔齊平,通高36.67米,頭長8.74米,肩寬12.67米,體寬14.6米,膝高12米,腳寬3.5米,就高度而言,僅次于樂山大佛,號稱四川第二大佛,是全國第二大石刻佛像,世界第三大石刻佛像。該佛像造型優美,比例勻稱,和服袒胸,雙足踏在座前的兩朵仰覆的蓮花之上,善跏趺(又為端坐)在金剛座上,坐南面北,氣勢雄偉,是一尊摩崖石刻佛裝彌勒造像,俗稱榮縣大佛。大佛頭飾螺髻,臉面略方而豐腴,雙眉間有白毫,鼻高唇厚,兩耳方長,雙手平放膝上,右手撫膝,左手手心向上,掌中有摩尼珠。大佛的頭頂上方有一道石條卷拱護罩,上刻“大開覺路”四字;崖頂上還有磚閣一座,遠看像在戴在大佛頭頂上的寶冠。大佛前有閣樓遮蓋,以使佛身免遭風雨浸蝕,閣樓也是大佛寺的主體建築,把大佛從肩部以下遮得嚴嚴實實。因此,雖然要入寺內仰望才能看到大佛全貌,給瞻仰者帶來不便,但卻保護了大佛佛體不受外來的破壞,至今保存完好。  

歷史文化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大佛寺山門書題“大佛禪寺”,以石刻大佛命名,位於榮縣城郊1公里處的東山,始建於唐代。大佛寺氣勢雄偉、衣紋流暢、慈眉善目、神韻飄然,是古代藝術家和勞動人民匠心獨運的上乘之作,是中國石刻遺存之藝術瑰寶,素有“樂山大佛雄,榮縣大佛美”之民間讚譽,榮縣大佛以其雋美而享譽神州。 大佛鑿刻完工後,即修有殿宇保護,根據《古今圖書集成》記載,時有“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舊時寺門、抵今溪岸”。可見當時的恢宏氣勢,其後幾毀幾修,現存的殿宇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所建。

歷史記載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1、乾隆本《榮縣誌》記載:“大佛山在東城一里,唐人刻大佛,與山齊。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今佛像巍然,而筵楹橫豎,久沒於荒煙蔓草之中。”

2、嘉慶本《榮縣誌》記載:“大佛山,縣東南一里,聯真如崖。宋元豐八年,僧淳德募修,因山為大佛像,成於元佑七年。舊志載,當時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今已湮沒,惟佛像巍然,身高十五丈,有奇露處者有年矣。嘉慶十六年,知縣許源命僧會智珏等募修,卷石為頂,裝繪差足壯觀。”

3、光緒《榮縣誌》載:“道光二十一年,署知縣剋星額捐廉續修,邑人復捐資以助,星未復舊,頗足壯觀”。
4、民國《榮縣誌》第四卷·山脈記載:“雙路口抱城為大佛山。宋元豐開鑿凡八年,汔元佑成。佛高三十六丈,與山齊。陸游東山詩云:‘老慣人閒歲月催,強扶衰病上崔嵬。生為柱國細事耳,死畫雲台何有哉。熟計提軍出青海,未如喚客倒金罍。來朝日出春風動,更看青天萬里開。’山半有嘯台,‘廢台已無隱士嘯,嘯台載酒雲生屐。’皆陸句。舊有屋,宋刺史李燾、馮儼摩崖記勝。山頂為牆,如堡廡。崖曰真如,下有真如觀、一勝亭。宋刺史李燾建。”

5、民國《榮縣誌》第十一卷·社祀記載:“大佛寺,陸游詩所謂東山也。據唐開化寺碑,古已有大佛殿。今巨像在東郊真如崖,宋元豐十八年,僧淳德因岩鑿像,以元佑七年成。舊載架殿十層,高四十七丈,闊十五丈,後毀。清嘉慶十年,峨眉山僧隆輝自南海歸過榮,見佛像荒露,乃斬草而庵。十三年,知縣許源卷修佛頂。二十一年,宮監桂修禪房、方丈寺門,刻達摩像,極工。道光二十一年,剋星額捐募補修。同治二年,申誥拓之,皆官力也。光緒初,僧請《北藏全經》,高陽李相國鴻藻題‘藏經樓’榜。山半有嘯台,國變四年,趙熙詩:‘廢台文獻久無征,宋代題詩屋幾層,冷眼看穿司馬氏,山中一笑即孫登。’感洪憲事也。”

6、民國《榮縣誌》第十三卷·古蹟記載:“大佛崖,在東郊,宋曰東山。元豐八年,僧淳德鑿像,元佑七年成。崖半曰嘯台,李燾題壁,舊志稱‘嘯台游賞’。嘯台對峙曰蓮台,迤南曰羅漢洞,宋曰龍洞。上有亭曰龍門亭,久廢,舊志稱‘龍湫夜月’。其山連亘中斷,俗雲‘雙獅結尾’,南曰龍頭山,塔曰鎮南塔,舊志稱‘龍頭插筆’。惟清時宮監桂於佛崖鑿達摩像,是為逸品。”

7、民國《榮縣誌》第十五卷·事記記載:“神宗元豐八年,僧淳德鑿東山佛像,……哲宗元佑七年佛像成。按通監注,開元中,僧海通於瀆江、沫水、蒙水三江之會,鑿山為彌勒大像。高逾三百六十尺,建七層閣。榮特無江耳,所鑿乃釋迦牟尼佛,非彌勒也。”  

修繕史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1、唐代名開化寺,後稱大佛禪寺。

2、宋代重修後規模很大,寺門抵今溪岸。宋元豐八年至元佑七年,僧淳德募修榮縣大佛。竣工後的榮縣大佛妝彩貼金、光彩奪目,十層殿宇,氣勢恢弘。確如趙熙所贊曰:“榮州不讓嘉州好,只少凌雲風水聲。”

3、明末清初寺廟毀於兵火。

4、清嘉慶年間重建。“清嘉慶十年,峨眉山僧隆輝自南海歸過榮,見佛像荒露,乃斬草而庵”。可能只作了清除雜草的簡單工作。“清嘉慶十六年,知縣許源命僧會智珏募修,券石為頂,裝繪差足壯觀。”可見,當時在佛像頭頂增修了條石券拱(至今猶存),且對佛像進行了一次裝繪。清“嘉慶二十一年,宮監桂修禪房方丈寺門,刻達摩極工”,“迨後宮超呂馬李備主先後培翌,諸佛各有殿宇,即緇徒所處,齋有堂、禪有室、臥有寮、庫有房、香積有廚。”此次修繕,當是圍繞大佛增建的一些附屬設施。以後時有修繕和擴建,因受地形限制,寺廟只能依山就勢;縮退山門,以大佛為中心向左右兩邊展開,主要由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達摩殿、羅漢堂、藏經樓、方丈室、禪房等殿堂組成。山下遠望禪林,古剎錯落有致。清“道光二十一年,剋星額捐廉補修。同治二年,申誥拓之,皆官力也。光緒初僧清北藏全經,高陽李相國鴻藻題藏經樓榜。半山有嘯台。”據此記載,嘉慶之後的道光至光緒年間,榮縣大佛區域內作了一些小的修補和增建。清末民初,寺內香火極為旺盛,鄰近州縣的善男信女,或上朝峨嵋山,或下朝寶頂山,必經榮縣朝大佛。

5、解放前後,年久失修,寺廟有所損毀。1935年,大佛寺內駐兵,文物遭破壞。1943年,縣長黃希濂主持進行過一次修繕。文革期間,大佛受到了空前的人為損壞。

6、“文革”結束後,國家撥專款全面維修寺廟,廣植樹木。全寺占地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全系古建築或仿古建築。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榮縣大佛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成立縣文管所,榮縣大佛納入正規管理。各級財政和省市文物部門撥款維修大佛及大佛禪寺,歷時兩年,耗資21.5萬元,使大佛寺初具遊覽規模。1987年,將已成危房的大雄寶殿拆除,並於1988年開始修建大佛護身樓,加固延伸券拱,並在券拱上建佛光閣,整個工程歷時2年,耗資125萬元。至此,榮縣大佛得到更有效的保護和利用。1998年,聘請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制定了榮縣大佛佛身修復的保護方案,此項維修工程預算資金150萬元,由於資金緊缺,僅作了修複方案,待後實施。2000年,投資420萬元進行了大佛寺的改擴建一期工程,完成了包括新山門殿、新山門廣場、石梯及兩側廂房的基礎,新山門正對大佛,使遊客更好地觀瞻大佛的雄偉端莊之姿。2004年,由省文物局撥專款完成了大佛排水系統的整治工程,在大佛樓半山兩側修建人字架遮雨亭,對大佛側面危崖進行整治,將大佛排水溝進行清理、疏通、擴展等,使榮縣大佛排水通暢,得到了進一步的更好的保護。  

寺內陳設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榮 縣大佛寺景區自1982年對外開放以來,累計投入已達500餘萬元,到2008年為止景區占地32470平方米,建築面積3403平方米,寺內廣種名貴花木,綠化覆蓋率90%以上。寺內賓館、餐廳、攝影、工藝品銷售、花卉盆景展銷等各項旅遊設施齊備,能滿足景區旅遊接待要求。2002年中國旅遊局評定為AA級風景區。

榮縣白雀寺始建於李唐時期。據清乾隆《榮縣誌》上縣令藺松關於《重修白雀寺記》中寫道:“城南里許羅漢洞,唐宋迄今綿亘數百年,不可謂非西天邃跡也。矧邑之式,且憑依相為。深遠者舊李唐有白雀寺,右附嘯台、大佛及崖穴阿羅諸像。”榮縣白雀寺臨時管理籌備小組已委託遂寧市建築勘測設計院設計出恢復白雀寺院修建工程設計的平面和側立面圖。寺院內將恢復重建山門殿兼哼哈殿,在楹上篆刻:“入此門來盡皈依佛果;從這裡進應參透禪機。”院中間恢復四大天王殿,院南恢復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四個大字採用趙朴初先生手書,殿中供奉三身佛:分別是釋迦牟尼、盧舍那和毗盧遮那,還有形象各異的十八羅漢好不威風。

大佛寺因地處城郊,交通極為方便,其間佛樓憑檻嘯台游賞,放翁詩魂,松陰枕石,白雲深處,一葦渡江、雲隱朝陽、瑤圃諸景,覽勝之餘,或留影、或拜佛,或去茶園品茗,或去齋堂進餐,正如詩人柳倩詩云:“登臨一覽古榮州,水繞青山大佛流。宋代遺風唐時窟,臨風遠望復何求。”

大雄寶殿原為單檐四層架殿式建築,昔日人們只能“遠看大佛頭。近看大佛腳“現為四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築,全稱大佛護身樓,簡稱大佛樓。登大佛樓,既可層層觀賞大佛雄姿,又可左經蓮台;右轉嘯台。拾級頂上,宜達頭頂佛光閣,舉目眺望,遠山近水,榮城風貌。盡收眼底。

嘯台崖壁還有唐宋摩崖造像,西方極樂世界,十八羅漢。其中“羅漢群龕”引人注目,龕高3.4米,寬4.6米,深0.46米,內刻六尊羅漢,其中三尊頭部已毀。六尊羅漢中間浮雕一株桃樹,枝上懸一仙桃。靠仙桃的羅漢,一尊雙手交叉乎放在胸前,悠閒自在:另一尊面朝仙桃,似無動於衷。造像表現了他們超脫凡塵,不為利祿所動的神態。這種布局的雕刻為全國罕見,有一定研究價值,已為《中國美術全集四川石窟雕塑》收集。“嘯台總一郡之勝”。唐宋時在此建有棟字軒檻,北宋建“一勝亭”,供人憑臨懷古。若登台極目,東可望巍巍大佛,西可俯幽深龍洞。唐宋以來,這裡就是人們樂於遊覽之地。歷史上的樓台亭閣,棟宇軒檻早毀。1982年,根據古籍記載,揣摩宋代“一勝亭”舊址,在嘯台一側重建“一勝亭”,供人歇足眺望,憑弔古人。

打造“會客廳”

榮縣大佛寺 榮縣大佛寺

據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大佛寺景區迎來了遊客高峰期,日平均接待遊客達1300人次,最多的一天接待遊客2000餘人,大假期間,景區共接待各地遊客1萬多人次。 事實證明,首期環境整治工程的順利竣工為大佛寺景區旅遊帶來又一個明媚的春天。

“以打造榮縣大佛寺中國4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使其成為縣域經濟外向型發展的視窗。”縣委、縣政府思路明確。從2007年開始,大佛寺景區首期環境整治工程拉開帷幕,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傾力打造城市的“會客廳”。

2007年11月3日,梧桐水城區段河床整治正式開工,標誌著大佛寺景區首期環境整治工程拉開序幕。按照設計規劃,縣水務部門組織工程隊,在該河段大佛橋下游65米處,修築一道長46米、高2.6米的攔河堰。通過修堤清淤提高水位,梧桐水上游約200多米長的河床再現了碧波蕩漾的生機。青山映照,綠水環繞的美麗景象又呈現在大佛腳下。

與此同時,縣委、縣政府多方籌措資金,規劃建設局、房管局、農業局、文體局等部門通力合作,廣泛宣傳動員,僅僅用了兩個月時間順利完成了新南門橋至東門橋河岸綠化建設拆遷工程,拆遷面積23700多平方米,濱河廣場輪廓初現。同時,也讓不少老百姓感受到了縣委、縣政府整治大佛寺景區環境的堅強決心。

作為全縣重點工程,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親臨現場“督戰”,景區建設在2008年快馬揚鞭。

景區道路黑化,濱河帶綠化、亮化工程相繼開工,“生態便道”、“生態停車場”等彰顯生態人文個性的景觀躍入了市民眼帘,為榮縣大佛寺申報“中國4A級旅遊景區”奠定了硬體基礎。

2008年3月20日,大佛寺景區動脈——新南門橋至東門橋景區道路改造工程正式開工。100天后,在交通部門的精心組織下,一條長1000米、寬7米的瀝青混凝土道路如玉帶橫貫濱河廣場,直通大佛寺山門。道路所經之處,樹木蔥蘢,景色怡人。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讓來到大佛寺景區的朋友們搶先體驗舒暢之感!

春節後,同期開工建設的濱河帶綠化在市民的企盼中一天一個樣。13000平方米的綠化將濱河走廊和濱河廣場裝扮得綠意盎然,不遠千里採購的銀杏、菩提、白千層等數十種名貴樹種提升著景區品位,300噸假山石依地形而砌,道路綠化喬、灌、竹、花、草交錯,草坪、花壇、假山、林蔭等不同景觀錯落有致。總面積達12000平方米的“生態便道”四通八達,由青砂石、黑砂石鋪設而成的路面平坦而環保。占地7000平方米的榮縣首個“生態停車場”落戶景區,由40厘米厚的生態青砂石鋪設的地表平坦而寬敞,車位之間以樹木相隔,夏季可為車輛遮陰,處處體現著人文關懷。在“生態停車場”附近,榮縣首個三星級公廁也即將落地。

據大佛寺景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負責人介紹,大佛寺景區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縣“十一五”期間實施“旅遊靚縣”戰略的重要項目,隨著大佛寺景區首期環境整治工程的竣工,工作重心由外向內轉移到大佛寺內道路、景觀設定規劃階段。同時,還將大力招商引資,吸引外資、民資投入景區建設,完善和提升景區的服務功能,使其早日成為縣旅遊經濟新的增長點。

旅遊指南

交通

公路:國道G348(原省道S305)和樂自高速公路(榮縣南)橫貫全境,正建內威榮高速公路(榮縣東),規劃宜榮高速公路。

鐵路:距內昆鐵路自貢火車站45Km,待建樂自瀘鐵路榮縣火車站(金碧大道南段)5km。

航空:北離成都雙流國際機場178.9Km,成都第二國際機場160km;東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290.8Km,正建自貢鳳鳴通用機場40Km;

水運:西去樂山碼頭95Km,南往宜賓碼頭115K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