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館的東側,和編鐘館形成對稱的規格,是極具楚文化特點的高台式建築。湖北省博物館新館的3大主體建築之一,是我國唯一以全面展示楚文化為宗旨的專題陳列館。
簡介
展館占地300餘平方米,利用聲、光、電等多媒體技術,結合32件實物展品、100餘篇文字小品、200餘幅藝術圖片,系統介紹了楚國的帝王將相、江山社稷、戰爭軍事、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楚風民俗、奇人異事、成語典故等楚文化知識。
館內創造性地建立了楚國疆域沙盤,用投影的形式,直觀地展現了楚國800年的疆域變遷;還定時演出傳統皮影戲,講述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
布局風格
從空中俯瞰,楚文化館像一隻黑色的大“啞鈴”:兩端是展廳,中間是連廊。覆斗形的屋頂上,鋪設著黑黝黝的琉璃瓦;從遠處看上去,楚文化館高高的台階、寬寬的屋檐和大坡面屋頂,宏偉、大氣、凝重,盡顯古風古韻。
楚文化館高台階,寬屋檐,大坡面「覆斗」式屋頂,秉承了楚國宮殿「層台累榭」的建築特點。
館藏文物
4000餘平方米的陳列面積,上下兩層,分四個展廳,以“開疆擴土”、“鑠石鏤金”、“車轔馬嘯”、“髹器飾紋”、“織文繡畫”、“力農重商”、“習俗風尚”、“妙理驚采”為題,分為8大單元,八大單元的強大陣容,濃縮了楚國800年間在建築、冶金、鑄造、絲綢、漆器工藝、水利、農商、文學、音樂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同時還展示了楚人在居住、飲食、娛樂競技、喪葬等方面的民風習俗,展出湖北及其他各地楚國墓葬、遺址出土的楚文物等,預計展出文物、模型、雕塑約600件。“棗陽九連墩1號車馬坑復原”陳列。展品以珍貴文物為主,必要地方輔以適當的模型。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大銅斧、錦繡絲綢、彩漆木雕小座屏、彩繪編磬、各種出土的農具和種子……這些以往難得一見的珍貴文物,既是先民勤勞智慧型的結晶,也是他們生活多姿多彩的反映,部分珍品更是當時科學技術在某些領域高度發達的生動體現。一級文物越王勾踐青銅劍。劍長56公分,劍格寬5公分,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正面近格處有「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八個鳥篆銘文。劍格正、反兩面分別有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的美麗紋飾。劍首鑄有非常精細的11道同心圓。該劍至今寒光閃閃,鋒利無比,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劍」。
吳王夫差矛則是1983年11月在距離越王勾踐劍出土地僅2公里的「馬磚5號」楚墓中出土的。矛身正面有關於吳王夫差的八個錯金銘文,也滿飾著與勾踐劍十分相似的菱形暗紋。正背兩面脊部都鑄有血槽,血槽下端都有精細的獸首形穿孔鼻。其鑄造之精良、工藝之高超,皆可與越王勾踐劍媲美。食器
在青銅器陳列中,有一個非常精緻的食器,名為「敦」。它的造型別致有趣:由兩個上下對稱的半球組成,下面是「器」,上面是「蓋」,上下扣合在一起,形似一個西瓜,所以俗稱「西瓜敦」。
流連館流連館內,根據九連墩車馬坑現場翻膜製作的車陣,以及楚人居室的復原、江陵紀南城局部復原、銅綠山採礦遺址局部復原、楚國的灌溉渠芍陂、楚人居室復原等模型,則從不同的側面為觀眾直觀地展示了楚人的生產和生活。意義楚文化館的建立,不僅僅為磨山楚文化遊覽區增加了一個新亮點。展現楚文化進取精神、創新精神、開放精神和愛國精神的載體。並為廣大遊客們不僅可以從楚文化遊覽區的特色建築和雕塑上了解楚國故事;從文化表演里了解楚風楚俗,更能從楚文化館中系統全面的了解楚文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