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峰(1897~1983)
正文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教育家。又名楊秀林,1897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生於河北省遷安縣楊團堡村,1983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楊秀峰1915年畢業於河北省立灤縣師範學校。1920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先後在江西省鄱陽中學、河北省立通縣女子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學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等校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後,楊秀峰曾受到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時,他與進步學生一起積極從事反帝反封建的鬥爭。1929年赴法留學,次年在法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因參與領導了中國留法學生和華僑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遊行示威,被法國反動當局驅逐出境。嗣後,他輾轉比利時、德國、英國,參加當地共產黨中國語言組工作,並赴蘇聯學習。
楊秀峰1934年回國後,曾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東北大學、天津河北法商學院任講師、教授。他在任教期間,向青年學生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自編教材,開設馬列主義課程,講授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他以《歷史動力學說之檢討》為題,在北師大校刊上發表的學術論著,曾發生了較大的影響。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他站在抗日救國鬥爭的前列,組織抗日救國團體,被譽為"紅色教授",並因此遭到反動文人的圍攻和國民黨警察特務的追捕。1937年“七七事變”後,楊秀峰投筆從戎,帶領學生深入農村,組建冀西抗日游擊隊,開創革命根據地,在華北教育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楊秀峰先後任冀南行政公署主任、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主席、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他在抗日戰爭時期,以極大的熱情,關心並領導教育工作,使根據地的教育事業得到恢復和發展;他創建了河北抗戰學院,還曾兼任過冀南行政幹部學院院長、晉冀魯豫邊區行政學院院長、晉冀魯豫邊區抗戰學院院長,吸收了大量知識分子,為抗日戰爭造就了一批中堅骨幹。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又親自籌建北方大學,為解放戰爭培養了一批幹部。在他擔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期間,採取了多種措施恢復和發展河北省的教育事業。
1952年楊秀峰任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1958年高教部與教育部合併為教育部,他任部長、黨組書記。他還兼任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副主任。1956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他在長達14年擔任高教部、教育部部長期間,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參與了教育工作的重大決策,貫徹了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為發展、改革和提高人民教育事業,為逐步建立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體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為培養大批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科學知識的建設人才等,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楊秀峰在教育工作實踐中,十分注意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方向,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在培養人才上,他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他恪守教育的科學規律,堅持學校以教育、教學為中心;尊重教師,重視貫徹知識分子政策。1961年以後,他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曾先後主持起草了 《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和《全日制國小暫行工作條例(草案)》,並在貫徹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中,對教育事業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使中國的教育事業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楊秀峰為中國的教育事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