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濟時[明代太醫院御醫]

楊濟時[明代太醫院御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楊濟時,字繼洲,浙江三褐縣(今衡縣)南鄉六都楊村人。約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於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約98歲。楊氏幼年學習儒學。後改習歧黃。楊濟時精於針灸,曾任太醫院御醫。主要著作為《針灸大成》10卷。此書資料豐富,編排較為合理,故而流傳較廣,對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書中提出了“十二字次第手法”與“下手八法”的針刺手法,至今仍為針灸醫家所習用。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楊濟時,字繼洲,浙江三褐縣(今衡縣)南鄉六都楊村人。約生於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於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約98歲。楊氏臨證診斷,講求脈證合參,審證求因,治療也不囿於一法。精於針灸,曾任太醫院御醫,編成《針灸大成》10卷。針灸之外,兼通內、外、婦、兒各科,因而療效非常出眾。

主要經歷

楊濟時的家庭,是醫學世家。他的祖父任太醫院御醫,曾纂修《集驗醫方》進呈,皇上命刊行天下。故而其家藏醫家秘籍頗多。楊氏幼年學習儒學。也曾想科考而光宗耀祖,然在舉子業上多次受挫,因而改習歧黃。他取出家藏醫學秘籍,刻苦攻讀,寒暑不輟,很有心得,而尤精於針灸。自嘉靖三十年( 1551年)後,歷經隆慶、萬曆三朝,四十年間以醫術名滿朝野,歷任楚王府良醫和太醫院御醫等職。

著作

《針灸大成》10卷

學術內容

楊濟時在行醫實踐中,深感古今針灸書籍異說紛紜,於是參合指歸,匯同考異,歷經歲月,編成《玄機秘要》。書中對針藥調攝之法,分圖析類,為天、地、人三卷。萬曆年間,山西監察御史趙文炳患痿痹,楊濟時為他診治,三針而愈。趙對其很是賞識,後又得觀其《玄機秘要》,擬付梓人。但楊濟時感到此書不夠完備,於是又廠求群書,準備編輯一本更全面的針灸專著。他參閱和採錄了《神應經》、《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國小》、《針灸經》、《針灸聚英》、《針灸捷要》、《小兒按摩經》等書,並考之於《素問》、《難經》,以求得針灸之宗旨,再參以個人的經臉體會,編成《針灸大成》10卷。書成之後,趙文炳不僅為是書作序,而且又托晉陽人靳賢為之選集校正,並於明萬曆二十四年(1601年)8月刊行。

臨床套用

《針灸大成》卷1首載仰俯人周身總穴圖,針道源流;其次為針灸直指,包括選自《內經》,《難經》等17篇有關針灸論述;卷2為周身經穴賦、百症賦、標幽賦等10個針灸歌賦;卷3為五運、六氣歌,百穴法歌,十二經脈歌等及有關針灸法的間答;卷4為仰伏人尺寸圖,背俞與腹部穴歌,寸法,九針論及歷代各家補瀉手法,其中楊氏記載的燒山火、透天涼、蒼龍擺尾、赤風搖頭等手法至今為臨床廣泛採用,此外還記錄了禁針歌與禁灸歌;卷5為井滎俞經合穴、子午流注及靈龜、飛騰八法針法;卷6-7為五臟六腑及十四經經穴的主治、經穴歌及考證穴法、奇經、絡脈、經筋、要穴、經外奇穴等;卷8首載《神應經》穴法,其次為諸風、傷寒、痰喘咳嗽等23門,包括了內、外、婦、兒、五官科各種疾病的取穴方法;卷9選錄各家針法與灸法,最後附以楊氏本人的針灸醫案;卷10附錄陳氏的《小兒按摩經》。

由於當時針灸家的手法常冠以複雜名稱,繁瑣神秘,使學者難以掌握,故楊氏以自己的經驗,結合《內經》、《難經》及高武等有關手法,提出爪切、持針、口溫、進針、指循、爪攝、退針、搓針、捻針、留針、搖針、撥針等下針十二種手法,為了便於記憶,編成歌訣,

曰:“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捻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撥如梭”。以後楊氏又在十二法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創製出“下手八法”,成為後世針灸醫家的習用手法,一直沿用至今。即

揣:“揣而尋之”,即“以手揣摸其處”,尋穴定位。

爪:“爪而下之”,進針時,“左手重而切按”,“右手輕而徐入”。

搓:“搓而轉者,如搓線之貌”,“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之為左,大指往下,退之為右”,左為補,右為瀉。

彈:“彈而努之,此則先彈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徐,乃先淺而後深”,此補針之法。

搖:“搖而伸之,此乃先搖動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徐,乃先深而後淺”,此瀉針之法。

捫:“捫而閉之”,出針時,急扣其穴,毋令氣泄,此為真補。

循:“循而通之”,“以手指於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氣血宣散,方可下針,故出針時,不閉其穴”,此為真瀉。

捻:“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外捻者氣向上而治病,內捻者氣向下而治病。

軼事典故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年),楊濟時到福建建寧府。適逢滕柯山母患病,手不能舉,背部常惡寒,身體睏倦,即使盛暑也得穿棉襖。諸醫見之,均作虛證治療,屢治不效。楊診其脈沉滑,認為是痰留經絡,就針刺肺俞、曲池、手三里穴,當時就身輕手舉,亦不惡寒,不再穿棉襖。後來又投以除濕化痰之劑,此後身體康健,諸疾不發。

隆慶三年己巳(1569)年,蔡都尉的長子蔡碧川患痰火,服藥不愈,其僚友錢誠齋,推稱揚濟時治療,楊為他針刺肺俞等穴而痊癒。後來其女患風痛甚危,子蔡秀山、婿張少泉又邀楊濟時治療,楊為其針內關而復甦。張家贈以厚禮,楊不接受。就以女兒許配楊子承禎。

人物評價

明代醫家楊濟時在《針灸大成》中對明以前的針灸學術成就,進行了全面總結,尤其是書中不少內容,系楊氏的家傳與獨創。楊氏強調針灸、藥物並用,醫者應針對不同疾病選用其適用療法,才能盡起沉病,拯民於危難。臨證時,其辨證、選穴、施治,緊密結合經絡理論,並完善了配穴理論,特別是他提出的“十二字次第手法”與“下手八法”的針刺手法,至今仍為針灸醫家所習用。他的著作,資料豐富,編排較為合理,故而流傳較廣,對我國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後世影響

由於《針灸大成》一書較系統地總結了明代以前的針灸學成就和經驗,資料豐富、編排也比較合理,而有較高的研究和套用價值,是一部在針灸界影響很大的著作,至今各種版本已達50餘種,並被譯成德、法、英、日等國文字,受到世界許多國家醫學界的重視。

重要觀點條文摘錄

“疾在腸胃,非藥餌不能以濟;在血脈,非針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熱不能以達,是針灸藥者,醫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針手(部)經絡時,效春夏停(留針)二十息;針足(部)經絡時,效秋冬停三十六息”。

“欲補之時,氣出針入,氣入針出。欲瀉之時,氣入入針,氣出出針。呼而不過三口,是外隨三焦之陽。吸而不過五口,是內迎五臟之陰。先呼而後吸者,為陽中之陰;先吸而後呼者,為陰中之陽;乃各隨其病氣,陰陽寒熱而用之,是為活法,不可誤用也。”

“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捻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撥如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