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玉[水稻育種專家]

楊振玉[水稻育種專家]

我國北方雜交粳稻的奠基者,雜交粳稻學科的帶頭人,國內外知名的水稻育種專家。 楊振玉:世界水稻存在秈粳兩個亞種,培育雜交粳稻的主要難題在於秈粳亞種間有利的雜種優勢利用。 江西老家,喜歡種我培育的雜交秈稻,北方農民朋友喜歡種我培育的雜交粳稻,令我十分欣慰。

人物簡介

水稻育種專家楊振玉水稻育種專家楊振玉

楊振玉,男,1927 年出生於江西省豐城市。1957年12月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本科學歷。畢業後一直在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從事水稻雜交育種工作。國家“863”課題主持人,研究員。中共黨員。我國北方雜交粳稻的奠基者,雜交粳稻學科的帶頭人,國內外知名的水稻育種專家。為表彰楊振玉先生為我省乃至北方農業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1999年被遼寧省政府評為首批科技功勳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科研情況
70年代初,首創“秈粳架橋”制恢技術,育成C57、C418等高配合力的粳型恢復系,率先攻克國際上長期未能解決的粳稻雜種優勢難關,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先套用雜交粳稻的國家,為世界稻作文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第一個大面積推廣,開創我國雜交粳稻育種與栽培的先河。此項成果獲首屆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發明獎三等獎及省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並以專利形式轉讓美、日等國,確立了我國雜交粳稻的國際領先地位。
1987年以來,在兩系法雜交粳稻研究中又取得重大進展,提出按不同生態條件選育光溫互補不育系的技術路線,育成培矮64S/C418、108S/418等兩系亞種組合,在江蘇淮北稻區示範成功,為兩系秈粳雜種走向生產奠定了基礎。
1992年,他積極主持籌建了方雜交粳稻研究中心,1996年發展為立北方雜交粳稻工程技術中心。並從此將擔負起進一步發展北方雜交粳稻及國際合作的重任。他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學風嚴謹、孜孜不倦,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積極培養學科接班人,現已培養博士生一名,碩士生5名,撰寫學術論文40餘篇

楊振玉:但願良種滿天下求得農民盡開顏

來源:農民日報2006年12月12日
在雜交水稻育種界,“南袁北楊”是如雷貫耳。然而對普通老百姓來說,“南袁”(袁隆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甚至世界揚名。而“北楊”(楊振玉)卻未必有多少人知道。採訪“北楊”時,年近80的楊老連老花鏡都沒戴,炯炯有神地看我們提供的採訪提綱,認真地回答我們一個個問題,其場景著實令人感動。
記者:您大學時不學法學而是選擇了農學專業,畢業後也一直在從事水稻育種工作,對農業、對農民是不是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楊振玉:1949年全國解放時,我考入上海復旦大學,考取的是法學院,但我入校後轉農學院,剛上了一年,就趕上抗美援朝,熱血沸騰的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了鴨綠江。從部隊下來,我又回到瀋陽農業大學,繼續我的學業。畢業後一直在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工作。從小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業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喜愛,對農民有一種實實在在的親切感,我從心裡覺得搞農業紮實。和農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隨時了解他們的需要和願望,能為這些最窮苦最善良的人做一些事情,感到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
記者:上世紀70年代初,您首創“秈粳架橋”制恢技術,率先攻克國際上長期未能解決的粳稻雜種優勢難關,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先套用雜交粳稻的國家,為世界稻作文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貢獻。這中間一定有過許多的困難和曲折。
楊振玉:世界水稻存在秈粳兩個亞種,培育雜交粳稻的主要難題在於秈粳亞種間有利的雜種優勢利用。日、美等國家半個世紀的研究均未能套用於生產。在實踐中我感悟到,典型的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是難以直接利用的。如果採用秈粳中間材料,走“架橋”之路,使秈粳亞種基因組適度搭配、協調,培育偏秈偏粳的骨幹親本(恢復系或不育系),才是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的必由之路。根據這一思路,我育成了偏粳型高配合力的粳恢C57、C418,成功地將秈稻恢復基因轉入粳稻,克服了亞種間的不育,揭開了秈粳雜種優勢利用的奧秘。說到困難與曲折,那是數不勝數。與秈稻相比,粳稻恢復系匱乏,而秈粳雜種一代存在不育。為了收集稻種資源,1976年,我去河北廊坊拜訪俞履析老師。那晚,我就住在旅館裡,不想唐山大地震波及到廊坊,住的房間發生倒塌,我急中生智摸到視窗鑽了出去。看到天昏地暗,大地在顫動,真有點死裡逃生的感覺。
記者:在國內雜交水稻研究領域有“南袁北楊”之說,您眼中的袁隆平院士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們在一起時,雙方是不是都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
楊振玉:袁隆平院士是我很敬仰的一個人,他特有的靈感和獨創精神讓我敬重。上世紀70年代我去湖南學習雜交水稻,正是他推薦我去國際水稻研究所開展合作研究,並成為他主持的總理基金超級稻項目合作夥伴。他是我的良師益友,又是江西同鄉人,相交30多載,甘苦與共。袁先生平生喜成人之美,尊重老人,2001年我母親百歲的壽辰,他還率領同事送來一塊壽匾。袁先生平易近人,愛開玩笑,總擠兌我是個“屢敗屢戰”的人,實際上是在表揚我對雜交水稻執著的追求。我們之間是君子之交,“和而不同”。比如,袁先生總認為雜交秈稻的雜種優勢大於雜交粳稻的優勢,我則認為粳稻矮稈短葉直立穗新類型品種光能利用好,本身產量水平高,容易實現“水漲船高”提高競爭優勢作用。儘管目前雜交粳稻推廣面積還小,但我們對雜交粳稻的發展未來仍持有十分樂觀的態度。
記者:目前,我國雜交粳稻育種栽培呈現一個怎樣的發展態勢,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前景如何?
楊振玉:我國粳稻種植總面積約9000萬畝,但雜交粳稻種植面積才400萬畝。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喜粳嫌秈”的食味改變使粳米消耗量逐日增加,也為雜交粳稻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從利用秈粳雜種優勢的角度來看,雜交粳稻蘊藏著很大的增產潛力。如果採用“秈粳架橋”技術,利用本地優勢生態群與異緣優勢生態群“水漲船高”的配組原則,將形態與雜種優勢改良相結合,雜交粳稻的優勢將大放異彩。但目前,在北方,由於雜交粳稻科研力量相對薄弱,雜粳種子市場幾乎是空白,而在南方,江蘇、安徽雜交粳稻市場有了起步,雜交粳稻種子的價格讓農民望而卻步。多么希望這個時候,有一個一流的種子企業獨具慧眼,能抓住機會組織起一個精幹的開發隊伍和科研隊伍,扎紮實實做一件雜交粳稻開創性的大事,打開我國第一個雜交粳稻市場的新天地。
記者:您為國家乃至世界稻作界做出了突出貢獻,也收穫了不少的鮮花和掌聲,您如何評價您的一生?
楊振玉:我在秈粳育種兩方面都很喜歡,成果也取得了不少。江西老家,喜歡種我培育的雜交秈稻,北方農民朋友喜歡種我培育的雜交粳稻,令我十分欣慰。但同袁先生相比,還有巨大差距。我今年儘管已經78歲了,仍然喜歡同農民接觸,堅持到田間去看看雜交稻,因為我有一個追求,一個夢想,那就是“但願良種滿天下,求得農民盡開顏”。
記者:在與大北農接觸和共事的過程中,您感到快樂嗎?
楊振玉:2002年開始與大北農合作,交往甚多,我感到大北農集團的掌舵人邵根伙博士是個“大智若愚”的人,他有股虎勁,敢上九天攬月,立志創辦全國一流種業,企業致力於為中國“三農”問題做出貢獻,必將成為二十一世紀風雲人物。這兩年,大北農旗下的金色農華種業公司將我用“秈粳架橋”培育的廣占63S及其組合揚兩優六號在安徽、湖北、江西、湖南等地推廣,受到當地農民青睞。他們把我培育的品種大面積推廣,轉化為生產力。我們是事業同志,知心朋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