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寶忠,男,京劇老生、琴師。藝名小小朵。
生辰
出生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逝世於1967年,農曆丁未年;享年69歲。
家世
生於梨園世家,祖父楊朵仙是與梅蘭芳祖父梅巧玲同時的著名花旦,父親楊小朵為清末民初的著名演員,亦工花旦。
生平
在家庭的薰染下,他自幼習藝,師從張春彥、鮑吉祥等老前輩工鬚生,又隨錢金福、許德義等武淨宗師習武功,後經陳秀華教習,21歲拜余叔岩為師,為其大弟子,頗得真傳。他演的《擊鼓罵曹》、《南陽關》兩齣,後世尊為經典,《擊鼓罵曹》中間一段鼓套子最為拿手。後倒倉輟演,改從父學京胡。梨園行里的規矩改行另拜師,於是拜場面前輩錫子綱先生,與王瑞芝、鍾德揚同列門下。
楊寶忠是余門弟子,深知余派之奧妙,操琴後即被馬連良所邀為其操琴,深為其所倚重,二人合作默契,共同研究馬派唱腔。抗戰開始,扶風社境況不佳,馬連良先生為縮減戲社支出,才起用了後起之秀李慕良。楊寶忠離開扶風社,就一心扶佐堂弟楊寶森。楊派藝術是楊寶森、楊寶忠、杭子和三位藝術家共同的結晶,三人的組合為梨園行內所稱道。
建國後任職於天津京劇團、天津戲曲學校。
楊寶忠能戲很多,腹笥淵博,熟知戲理,又善察演員心理,對其發聲、吐字、氣口、韻味了如指掌,故其伴奏與演唱者配合默契,托唱傳情、悅耳動聽。楊先生深知樂理,他在《空城計》西皮慢板“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之後的花過門,每每演出,必贏得喝彩聲。在《擊鼓罵曹》中創編的鼓套子,和曲牌《夜深沉》天衣無縫的結合,使劇中人物彌衡的忿、怒、哀、怨表現的酣暢淋漓。楊先生弟子很多,如李慕良、黃金陸、王鶴文、萬瑞興、燕守平等。
1967年文革中死於牛棚。
科班院校
中華戲曲專科學校老生教師
活動年表
1917年,農曆丁巳年:楊寶森開始學戲
1921年,農曆辛酉年:余叔岩收楊寶忠為徒
1926年,農曆丙寅年:孟小冬定居北京
1931年,農曆辛未年:楊寶森結婚
1931年,農曆辛未年:孟小冬在長城公司灌制唱片
1934年6月8日,農曆甲戌年四月廿七日:雍竹君首次在武漢演出
1934年12月20日,農曆甲戌年十一月十四日:楊寶忠拜錫子剛為師
1934年12月24日,農曆甲戌年十一月十八日:楊寶忠首次為馬連良操琴
1938年2月16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十七日:楊小樓接三
1938年2月28日,農曆戊寅年正月廿九日:楊小樓大殮舉行
1940年3月29日,農曆庚辰年二月廿一日:春元社請楊寶忠操琴
1941年,農曆辛巳年:楊寶森組寶華社
1941年8月28日,農曆辛巳年七月初六日:言少朋組班就緒
1941年9月,農曆辛巳年: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3年6月1日,農曆癸未年四月廿九日,10時:余叔岩喪禮舉行
1944年4月9日,農曆甲申年三月十七日:寶華社三次赴滬演出第三天
1944年4月16日,農曆甲申年三月廿四日:寶華社三次赴滬演出第十天
1944年4月23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初一日:寶華社三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1944年4月30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初八日:寶華社三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
1944年5月14日,農曆甲申年四月廿二日:寶華社三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6年8月,農曆丙戌年:1946年8月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
1955年6月,農曆乙未年: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
1955年6月24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初五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一天
1955年6月25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初六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天
1955年6月26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初七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三天
1955年6月27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初八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四天
1955年6月28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初九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五天
1955年6月29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初十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六天
1955年6月30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十一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七天
1955年7月1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十二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八天
1955年7月2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十三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九天
1955年7月3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十四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十天
1955年7月6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十七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十三天
1955年7月7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十八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十四天
1955年7月8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十九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十五天
1955年7月9日,農曆乙未年五月二十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十六天
1955年7月10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一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1955年7月11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二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1955年7月12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三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十九天
1955年7月13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四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天
1955年7月14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五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一天
1955年7月15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六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二天
1955年7月16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七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三天
1955年7月17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八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四天
1955年7月18日,農曆乙未年五月廿九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五天
1955年7月19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一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六天
1955年7月20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二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七天
1955年7月21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三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八天
1955年7月22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四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1955年7月23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五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天
1955年7月24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六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三十一天
1955年7月25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七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三十二天
1955年7月26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八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三十三天
1955年7月27日,農曆乙未年六月初九日:寶華京劇團四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四天
1956年12月29日,農曆丙申年十一月廿八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1956年12月30日,農曆丙申年十一月廿九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
1956年12月31日,農曆丙申年十一月三十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1957年1月1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一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天
1957年1月2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天
1957年1月3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三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六天
1957年1月4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四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天
1957年1月5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五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八天
1957年1月6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六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九天
1957年1月7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七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天
1957年1月8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八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1957年1月9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二天
1957年1月10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初十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三天
1957年1月11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1957年1月12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二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五天
1957年1月13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三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六天
1957年1月14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四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
1957年1月15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五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
1957年1月16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九天
1957年1月17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七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天
1957年1月18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八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一天
1957年1月19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十九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二天
1957年1月20日,農曆丙申年十二月二十日:天津市京劇團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三天
1957年11月,農曆丁酉年:程硯秋、楊寶森合錄《武家坡》
醉拉《伍子胥》
戲曲是以演員為主體的綜合表演藝術,突出演員自然無可非議,但琴師、鼓師等輔佐人員對演員藝術風格的形成與日趨完美,卻也是有著舉足輕重的直接作用。
20世紀30年代某年春節,楊寶忠去北京廠甸逛會,在舊貨攤上見到一隻老竹筆筒,質實色黯,誠屬遠朝古董,便以重金購買到手。經與制琴師傅研究後改成京胡,果然音色渾厚,醰聲悅耳,楊對此愛如至寶,取名“大董”。同行得知也無不為之欽羨,紛來觀賞,從而琴聲中才開始有了"董音"一詞。時至今日,京劇琴師們評論胡琴音質優劣,仍以有無"董音"為重要標誌。
楊寶忠琴藝精湛,尤其弓法嫻熟,伴奏時能因人而異,對不同流派的聲腔採用不同的伴奏方法,使之襯托得體,珠聯璧合。當年他與名鼓師杭子和聯手為演員楊寶森伴奏,非但配合默契,傍得嚴絲合縫,涓滴不露,而且珠玉映輝,能使唱腔錦上添花,曾被觀眾譽為琴、鼓、腔“一台三絕”。楊寶森的代表作《伍子胥》、《洪羊洞》、《托兆碰碑》等戲,必楊寶忠、杭子和參加伴奏,始能收到清新脫俗、超然不類的藝術效果。因此,楊寶森每貼演此類劇目,寶忠不來便如鳳失羽翼大減光彩,往往拒不登場。
舊社會,不少戲曲藝人染有吸鴉片的不良習慣,楊寶忠也不例外。解放後在政府幫助和社會影響下他幡然醒悟,從而戒菸以白酒代替鴉片來抵禦菸癮,經常不斷用酒提神兒,每飯必飲。一日,楊好友雲集,言談投機,遂開懷暢飲,結果醉臥不起。適逢那天晚上楊寶森貼全部《伍子胥》,眼看快開演了楊仍醉臥不醒。戲班管事人來家中敦請,此時他才懵懵懂懂攜琴上車。進了後台,場面上鑼鼓一振,楊寶忠立時清醒過來,馬上精神抖擻躍躍欲試。待楊寶森飾演的伍子胥出場後,寶忠倏然運弓如風,彈指如神,一字一腔,襯托入妙,博得全場掌聲不絕,傍得演員如驊騮得鞭,似流水行雲。演畢以後楊寶森感到,今天寶忠拉得如此賣力氣,拖得如此有韻味兒,效果反常,不知何故,經詢方知,原來他是臨場醉拉《伍子胥》,從而被人傳作藝壇佳話了。
楊寶森的藝術風格形成,是他鍥而不捨,潛心研練的結果。但,琴師與鼓師對這一藝術流派的形成、豐富、發展,並使之日臻完美,其作用也是不能不予承認的。“醉拉《伍子胥》”足以說明演員與琴師長期切磋,相得益彰,從而始能珠圓玉潤配合默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