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而楊寨古塔則是淄川地區唯一保留至今的佛教古塔。 楊寨古塔位於孝婦河中游西岸的楊寨村。據地方志記載,楊寨建村約為唐末或宋代,初以楊姓立村,名曰楊家寨,至1955年改稱楊寨。村東首有一座宋代磚砌七級古塔,曾是佛教寺院“寶塔寺”中的主體建築。寶塔寺又名龍山寺,還有一名叫寶塔文教寺。據考證,楊寨古塔的造型及建築風格,與江蘇連雲港的宋代海青寺阿育王塔非常相似;其寺院配置,與遼金時所建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蒙古慶州白塔極為一致。時至今天,青灰色的楊寨古塔已經歷了近千年的滄海桑田,俯瞰過10個世紀的風雲變幻。 楊寨古塔是一座七層八角的仿樓閣式建築,石砌底座,磚築塔身,高度約18米,底座周長21.9米,塔身下部周長13.8米,造型古樸雄渾,落落大方。清乾隆《淄川縣誌》有“邑塔高峻無逾此者”的記載。
建築特徵
塔的各層周長與高度均不相等,基本規律是周長自下而上依次遞減,層高也逐漸降低。塔身為空心,有磚梯可達古塔的最高層,最上邊三層與最下層均有石佛一尊。整個古塔坐落在堅實的石質基座上,基座南面有台階直通主門。古塔第一層的東西南北四面各有一個拱狀券門,其中南向主門門楣上嵌有石刻匾額一塊,上鐫“阿彌陀佛”四個大字,落款為“康熙三年丁未季夏吉旦沈荃敬書”。沈荃是江蘇松江府人,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順治進士,累官至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工於書法。因松江府亦稱雲間,舊縣誌稱“石刻‘阿彌陀佛’四字,雲間沈探花筆”。塔的第二、五、六、七層亦設券門,各層的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面設定了假窗,以求塔體的美感效果。
主要景點
淄川歷史上曾為州、為郡、為路,自西漢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時設縣以來,兩千年間人文薈萃,佛教也曾經數度興盛,留下眾多遺蹟供後世瞻仰。明清時代淄川縣八大景之一的“禪林峻塔”,即是佛教建築成為一方形勝的例證。寶塔寺在宋代始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已有相當規模。普照寺在北齊年間始建,唐代為慧昭法師弘法處,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已經名聲遠揚。1920年,淄川縣境內尚有寺38處,禪院2處,庵6處,其中規模較大而有名氣者,除上述寶塔寺、普照寺外,還有淄川西部的青雲寺、華嚴寺、三台寺等。
古時候的寶塔寺,是一座以七級寶塔為中心的長方形大院落。院內院旁遍植蒼松翠柏、四時花卉,肅穆莊嚴且風光宜人。古塔自蓊蓊鬱郁的寺院中拔地而起,在十數里外即可望見,十分壯觀誘人。塔的正門南對寺院山門,山門兩側聳立著四大金剛,均由當地盛產的青石雕琢而成。走進山門,有一條直通塔下的覆頂長廊,長廊兩邊遍布茂密的花草。塔後是雄偉的寶塔寺大殿,畫棟雕梁,龍飛鳳舞。大殿門兩旁樹立著以石龜為底座的高大石碑,上刻寶塔寺的修建經過。一口大鐘懸掛在寺內一株高高的松樹上,每天傳出悠遠的鐘聲。寺中諸多僧人頌經作法,一年四季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殿中廊下香火旺盛,煙霧飄繞。 古人建造佛塔,意在安放僧人舍利和佛教經典,當是先有僧眾與寺院,後有寶塔,而楊寨古塔的建造是一特例。
軍事意義
當地村民自古就有“先有塔後有寺”之說。楊寨地處古代淄川北部邊緣的孝婦河畔,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道正從附近通過,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宋代朝廷積貧積弱,戰亂頻仍,嚴峻的形勢使這一地帶具有了軍事意義。於是建造高塔,登高望遠以掌握敵情;和平年代又建築寺院,住僧供佛——當地村民口碑相傳,有此一說。 楊寨古塔經歷了魯中地區千年煙雲,閱盡人間明媚春光與腥風血雨。其中最為慘痛的一幕,是發生在塔下的楊寨慘案。1938年2月2日(舊曆正月初三)凌晨3點鐘,剛剛一手製造了殘殺民眾276人、燒毀民房2000餘間的河東慘案的侵華日軍,又把魔爪伸向正在熟睡中的楊寨村村民。劊子手們以尋找“鐵板會會眾”為藉口,將全村人驅趕到南門外“抽匣子地”,用機槍朝著人群瘋狂掃射後,仍不罷手,又對倒在血泊中的人們逐一用刺刀穿挑兩遍,然後竄到村中搶劫、放火。楊寨慘案中,169名同胞死於敵手。全村100多戶人家,有80多戶的房子被燒光。千年古塔也被日軍炮彈擊中,塔身東面的累累彈痕至今清晰可辨,向世人昭示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證。 解放前夕,楊寨古塔已是檐宇殘缺、剎頂塌陷,一片衰微破敗景象。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迅速採取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