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84戶通自來水。有84戶通電,有8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8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7.62%和97.62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戶,分別占總數的28.57%和14.29%。該村到太平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6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6公里。全村共拖拉機5輛,機車3輛。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戶;建有小水窖19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7.746畝,有效灌溉率為48.2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2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9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8.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1.84萬元,占總收入36.54%;畜牧業收入19.55萬元,占總收入的18.3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6頭,肉牛33頭,肉羊87頭;無漁業收入;林業收入1.3萬元,占總收入的3.32%;第二、三產業收入30.94萬元,占總收入的17.37%;工資性收入8.16萬元,占總收入的8.35%。農民人均純收入1459.6元,農民收入以水稻、豆類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8.0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2人,占勞動力的8.98%,在省內務工20人,到省外務工2人。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5.273畝,其中:田137.746畝,地147.527畝,人均耕地0.878畝,主要種植玉米、稻穀等作物;擁有林地860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5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6畝,主要種植板粟、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3畝;荒山荒地80畝,其他面積100畝。有沙石等資源。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第三產業。2009年烤菸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21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蠶桑、板粟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大蒜產業。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5戶,共鄉村人口333人,其中男性160 人,女性173人。其中農業人口331人,勞動力178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是彝、漢族混居地,其中漢族97人,彝族233人,其他民族3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人,占人口總數的6.04%;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07人,參合率92.75%; 享受低保人員名單:共10戶52人
楊思榮 楊菊生 楊義龍 楊思祥 楊春雨
楊春早 朱石秀 楊永能 楊永科 楊永清。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太平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6公里。該村尚未建有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太平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太平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1.7公里,距離中學1.6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7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17人。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山區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渠倒塌損壞嚴重,急需修復。
2、無科技文化室與集體用房,民眾文化生活貧乏,集體用房、科技文化活動室待建。
3、農村公共設施差,無公廁、垃圾坑、排水設施,村內環境衛生差,村內道路需硬化,村容村貌急需整治。
4、 部分村民定居地地質災害多發,需搬遷重建;部分村民房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 1、發展核桃為主的經濟林果業;
2、發展以黑山羊、生豬、肉牛、肉羊為主的畜牧養殖業:
3、發展以花椰菜為主的高山反季蔬菜種植業;
4、依託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打工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