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凹

石碑凹

石碑凹行政村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位於常袋鎮東南部4公里處,東鄰朝陽鎮魏家坡村,西鄰趙凹村、小崔溝村,南鄰洛陽市老城區邙山鎮溝上村,北鄰朝陽鎮官莊村、常袋鎮拐坪村,三面環溝。

概況

石碑凹行政村隸屬於河南洛陽孟津縣常袋鎮,位於常袋鎮東南部4公里處,東鄰朝陽魏家坡村,西鄰趙凹村小崔溝村,南鄰洛陽市老城區邙山鎮溝上村,北鄰朝陽鎮官莊村、常袋鎮拐坪村,三面環溝。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常袋鎮石碑凹村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村域總面積6600畝,其中林地面積495畝,耕地面積5485畝,村莊占地面積620畝,石碑凹村林地面積165畝,耕地面積1800畝,村莊占地400畝,南凹村林地面積150畝,耕地面積1600畝,村莊占地150畝,行政村下轄3個自然村,13個生產組,共512戶.2183口人。
石碑凹村原名宣武村,據傳說是唐武則天的花園,後來宋代開國元勛石守信埋在這裡,逐漸成了石守信家族陵墓,陵前立起高大石碑多幢,因碑高大而多,改名為石碑凹村。石碑凹村現有張姓253戶,房姓1戶,王姓1戶,張姓系明洪武年間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孟津縣朝陽鎮官莊村,清嘉慶年遷至石碑凹村,現已近300年歷史,村內有古寨一座,古寨周圍是寨牆,有炮樓3處,古寨內有地道有暗井,有3孔窯洞,抗日戰爭時期,洛陽北關寇家兄弟(合盛棧創始人)100多口人曾在此避難。
符家溝村位於石碑凹行政村東,距村委會1.5公里,符氏原籍為山東兗州曲阜縣,宋時定居洛陽,現洛陽市工農鄉符家屯村,清嘉慶年間從洛陽遷移於此,符家溝因村中有溝沿溝而居,且以符姓居多,故以取名符家溝。距今已近300年歷史,全村共有五姓,符姓96戶,張姓10戶,楊姓4戶,李姓3戶,薛姓1戶,張、李、薛為老戶人,楊姓民國時期從常袋鄉楊溝村移民,張姓舅家。

經濟產業

石碑凹村人均耕地1.5畝,主要糧食作物為小麥、玉米,建國初期畝產只有50公斤左右,無水澆地。70年代通過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及化肥的推廣使用,村打3米井5眼,使糧食單產達800斤左右,灌溉面積2500畝。
1962年政府號召發展林果業,全村13個生產組發展蘋果樹210餘畝,蘋果部分分給農民,絕大部分出售給市場及公社供銷社,90年代初期政府又一次號召種植蘋果樹,種植面積迅速發展到近800畝,後因技術缺乏,管理不善,加之市場諸多因素,現存不足30畝。
70至80年代,戶戶養豬、養雞,一部分農戶養牛養羊,90年代中期,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養殖現象已不復存在,養殖專業戶伴隨著市場經濟而誕生,現有養豬專業戶15戶,年出欄800頭,奶牛養殖戶3戶,奶牛存欄70餘頭,養雞、養兔、養肉鴿等年收人近20萬元。
解放前村內只有木匠、鐵匠、染坊、修訂小手工業。1965年以符玉豐為首組建村副業,以洋鎬、螺拴、煤電鑽桿加工為主,銷售收入7萬元,村集體購置40型拖拉機1台,75型拖拉機1台,集體經濟有了較大發展,1983年受現代製造業的衝擊,村辦副業停產。
1968年前村民照明以洋油為主,1969年洛陽地區出資,原地委書記、27軍軍長趙玉軒親自指導在符家溝庫區建引水灌溉工程,輔設管道,架設電線,灌溉數百畝土地,從此石碑凹村人也告別了洋油時代,2002年10月國家投資村民集資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實現了同網同價,村民用了上安全可靠的放心電。
石碑凹村三面環溝,因出行難給祖祖輩輩帶來極大困難。2001年該村在洛工作人員張祥瑞、張成山通過各種渠道撥付資金13萬元,張天木通過孟津縣水利局小流域治理項目在村南建大壩一座,修通了通往洛陽的南大門道路並進行硬化850米,2004年在洛陽市工作的符新和,通過關係撥付5萬元水泥130噸,硬化了符家溝村至石碑凹村650米道路,2005年國家實施村村通工程,大唐洛陽熱電廠占地賠款一部分硬化道路5.2千米,2006年硬化道路2.7千米。

社會事業

解放前全村有私塾學校3個,校舍是祠堂窯洞和簡易民房,解放後,1一4年級國小,直到1969年村才發展到1—6年級,1970年後村裡有了國中學校,2003年孟津縣實施合點並校國中合併到常袋國中,國小由分散的三所合併至村中心國小轄小崔溝、趙凹幼稚園二園,共有教師14名,學歷全部合格。
2002年以前村里一直沒有正規校舍,教學在村民家裡,露天地里。為培養人才,發展教育,共投資45萬餘元,建現代化教學樓一棟,其中個人捐資25萬元,村民集資5萬元,國家撥款9萬元,現在校學生320人,歷年來共有80多名學生進入大專院校學習。
解放前村里沒有醫生,人均壽命不足50周歲,1963年後村裡有初級合作醫療室,2007年1月1日村正式掛牌成立石碑凹村新型農民合作醫療所,參保人數90%以上,村民就醫看病得到較好的保障。
石碑凹村三面環溝,70年代前溝內河水四季流淌,魚、蝦、蟹、鱔魚、甲魚隨處可見,北面溝內,杏樹、梨樹、蘆葦近百畝,參天楊樹遮地,數十種鳥類棲息於此,後因1958年大煉鋼鐵樹木伐光,70年代末水位下降,河流乾涸。

名勝古蹟

在石碑凹村西北約1公里的壙原上,保存著兩通極為高大的石碑。其中一通屹立於壙原的農田當中,連碑帶座高達5米多,經過上千年的風吹日曬,碑上的文字已經漫漶不清。經過專家考證,這通巨碑為石保興神道碑

石保興墓神道碑石保興墓神道碑
在上述石碑東北方向約百米的一條土溝旁,另有一通巨碑靠溝壁而立,已斷為四截,底座已被黃土掩埋,碑額刻有“大宋西平石公神道碑”9個篆書大字,碑身上的文字殘缺不全,也基本上看不清楚了。據村中的幾位老先生介紹,此碑為石保吉墓神道碑,原本位於石保興墓神道碑東側偏南約160米處的一堆雜墳旁,清朝末年,當地張姓人氏嫌其壓了他們家祖墳的風水,就將其拉倒摔成了四截。秀才梅世玉撞見,直言相勸,張姓人才將斷碑運到附近的土溝旁,依溝壁拼接立起來。
石碑凹村的南邊,緊挨著村民現在的聚居區,有一座明清時期的古寨。這座古寨東西長500米,南北寬400米,是依託當地的有利地形,向下深挖黃土而建的地扎窯式村寨。四周原有高高的寨牆,牆上又壘寨垛,用來防禦外部侵襲。它的寨門設定得十分特別,在東寨牆根,向下挖出一條馬道坡,再用磚石砌成門牆,安上厚重的木門,寨門一閉,固若金湯。古寨還有一條深洞,全長60多米,由寨內直通南部的一道深溝,南端洞口恰恰開在深溝的半腰處。村民講,這條深洞俗稱“跑反洞”,可容200餘人,是舊社會人們為了躲避戰爭和匪亂,在寨一旦被攻破的危急時刻用來藏身逃命的。
寨內的主體建築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明清宅院,共有十幾座居民院落構成。磚木結構的各式建築錯落有致,雕樑畫棟,古色古香。隨便走進一座院子,從前到後,可以看到臨街大門、過廳廂房、上房、磚砌窯洞等,層次分明。院內還多植梧桐、石榴等樹木花卉,顯得清幽典雅。由於古寨的居民大多搬出來生活,裡面顯得空蕩蕩的。風雨侵蝕,再加上缺乏維修保護,許多建築已經倒塌損壞。
相傳與考證,村東有廟宇一座,始建於明末,當時香火較盛,後諸多原因消失,在村北建廟宇——佛爺台,解放前有戲樓雕龍繪鳳,殿宇金碧輝煌,蒼松翠柏,每年正月二十三日,說書、唱戲、高蹺、社火、賣吃的、用的、牲畜交易雜貨一應俱全,熱鬧非凡,方圓數十里趕廟會的人數有數千人之多,世事變遷,時間推移,昔日的輝煌,解放時只留廢墟一片。80年代至今有香客逐年捐資修復,廟台現蓋廈房對稱大問,窯洞三孔佛像坐落其中,廟門落成,古廟會恢復,每年正月二十三日方圓數里,排鼓隊、秧歌隊、說書、唱戲齊聚廟前,以比高下,以助佛光四射,昇平盛世,百姓開心之極。

基層組織

石碑凹村,符家溝村解放前屬洛陽縣翠峰鄉,解放初期為洛陽縣第二區溝上鄉,1952—1953年組織初級社,1956年政府又搞區制,溝上村劃到洛陽市石碑凹村,符家溝村劃歸孟津縣海資鄉。

人物

何玉珍:女,1918年生,紅軍西路軍區女兵團戰士。
劉齊章:1921年生,原任盂津縣林業局局長。
張之軍:1930年生,原任山西省垣曲縣劇團團長。
張勤:1931年生,原任西安鐵路局段長。
張成周:1932年生,曾任洛陽第一拖拉機廠黨委宣傳部長。
張元修:1946年生,原任瀋陽軍區某部政治部主任。
張克勛:1948年生,原任洛陽市建材機械廠辦公室主任。
張成山:洛陽市鹽業局局長、總經理。
符新和:1951年生,曾任洛陽市市紀委糾風辦主任。
張祥瑞:1953年生,洛陽原豐加油站經理。
張銀祥:1954年生,洛陽市拆遷局局長。
張元文:1954年生,孟津縣縣誌辦主任。
符克信:現任洛陽市消防支隊後勤科科長。
薛生榮:烈士。志願軍戰士,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