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棟

1971年,鐵路通到施工現場,煉鋼、初軋等廠數以萬噸的設備,無處堆放,車皮嚴重積壓。 1972年底,楊分管大後勤工作,供應面更寬了。 經10個月的奮戰,於1974年6月洪水到來之前,十九冶幾萬職工喝上了標準的淨化水。

楊子棟,1922年出生,吉林省扶餘縣人。1946年參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股長、經理、主任、副縣長、代縣長;1953年,調重工業部有色局第一工程公司任副主任、辦公室主任;1956年由哈爾濱調任武漢冶金化學建築總公司機械處副處長;1959年調冶金部基建司任機械處副處長。 1969年4月,楊從冶金部來攀枝花,任十九冶供應公司革委會主任。到任不久,就碰上該公司職工與一冶支援攀鋼建設的部分青工發生的“6.1l”大型武鬥致死人命事件。楊不怕派性威脅,親自組成強有力的專案班子,認真調查。終於把武鬥策劃者和兇手查出,予以法律制裁,安定了人心,穩定了局面。
中央要求攀鋼1號高爐1970年“七一”出鐵。來自全國26個省市近20萬噸的設備、材料,其中有數萬噸超長、超高、超重、超寬的大型設備,在鐵路未通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山區公路,從昆明運進施工現場。為保證供應,他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立足點,在昆明建起150人的轉運站,解決車輛調度、設備轉運及裝車緊固;他晝夜堅守崗位,精心組織32台大型載重汽車和多台大拖車,對參戰司機抓好使命教育,對“四超”設備的運輸,先行模擬試驗。運選礦廠的大型天車,件長26.5米,重42噸,沿途困難不少,參運人員只好帶上鍋碗瓢盆和柴米油鹽,前面用信號車開路,後設護尾隊,風餐露宿11天,方把大天車運入施工現場。運高爐大鐘路過一平浪,受鐵路橋阻擋,他求助鐵道兵用推土機將路面鏟低後方勉強通過。礦山有24台大電鏟,台台超寬超重,他果斷決策,就在昆明“解體”後運進現場再安裝。在他嚴密組織、精心指揮下,闖出一條山區公路運輸大件的新路,保證了攀鋼1號高爐按時出鐵。
在攀鋼建設繁忙的日子裡,他坐鎮在卸車場,與職工同甘共苦,處處關心工人,送給工人的飯菜,親口試冷試熱;開水能否保證供應,要揭開桶蓋看看,工人們看到他臉一天天瘦下去,工作勁頭一點也不減弱。
楊很重視職工的文化生活,他在百忙中,親自物色人才,抽空抓《紅燈記》的排練。每當午夜從施工現場回來,先到排練場,端個椅子一坐,微閉雙目,手打節拍,聽到唱的不像京腔韻味,便示範唱上幾句,終於排練成功,演出後大受各方讚賞。
1971年,鐵路通到施工現場,煉鋼、初軋等廠數以萬噸的設備,無處堆放,車皮嚴重積壓。他當機立斷,迅速組成一個搶卸班子,增加卸車力量和車輛,終日忙於現場有半年之久。初軋廠有部超長超重的天車,一台吊車無法卸下火車,他登上吊車司機家門聽取意見,採用了兩台吊車才把天車抬下車皮。當煉鋼廠設備安裝告急,他通宵組織22台大型汽車搶運,保證了安裝需要。
1972年底,楊分管大後勤工作,供應面更寬了。攀鋼兩座大高爐投產,礦粉供應成為薄弱環節。一次,他接到礦山電鏟損壞的電話,當即指派檢修車間一位副主任帶工人上山搶修,但回來向他匯報說是技術上的問題一時難於修好,高爐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楊為此而發愁,他決心前往,帶了兩名有修理經驗的人員上山,到當晚8時,電鏟修好恢復了生產。他回到辦公室就把這位車間副主任找來問:“電鏟究竟是何原因?”這位副主任仍認定是技術問題。楊把臉一拉,嚴厲批評:“你只知空談技術不觸實際能頂屁用,因電鏟耽誤兩周高爐生產的損失你能補償嗎?”此人深受教育。楊以身作則,對人既“嚴”、又“貼”,帶領一幫人團結戰鬥,在“保礦奪鐵”中有功,1971年初,被中共渡口市委表彰為“黨的好乾部”。
1973年,楊子棟擔任十九冶革委會副主任兼黨委副書記時,職工飲用水是個大問題。對解決水的問題,楊立下“軍令狀”負責到底。他親自調查,召開會議,動員節約用水,提出“飲、用”分開,分片淨化,加強調度。為使職工喝上標準的淨化水,他跑市建委反映情況,找攀鋼得到總經理的支持,把攀鋼水廠的水分流部分給十九冶。在對接攀鋼的管線中,他冒雨指揮,滿身泥濘。後因攀鋼水廠設備負荷過重,供水中斷。他決心自建日產2萬噸的標準淨化水廠,投入全部身心,從設計到廠址選擇,施工隊伍的確定,化驗設備的添置,水廠人員的抽調,化驗人員的確定.調度和崗位制的建立,均在他的議事日程中。經10個月的奮戰,於1974年6月洪水到來之前,十九冶幾萬職工喝上了標準的淨化水。
1974年8月,十九冶面臨武鋼“一米七”工程的施工和攀鋼的收尾配套,轉入兩地施工,楊被任命為建設武鋼“一米七”熱軋工程的黨委副書記,仍主管設備供應、機械吊裝和車輛運輸。1978年夏秋之間,身患絕症,醫治無效,於1979年5月在上海逝世,終年57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