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吳江市,楊勇誠是享有盛名的教師,到目前為止,他是全市唯一的集省特級教師和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於一身的教師,他也是吳江市陶研會理事。走近楊勇誠,觀其二十六年的教育生涯,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三條成長的軌跡及其執著的追求。
他在教科研上專心致志,碩果纍纍,在省“五四杯”、“師陶杯”論文競賽中,7次獲得一等獎,先後赴海南省、陝西榆林地區講學。
生平經歷
1985年7月畢業於蘇州師專物理教育專業,1987年起在蘇州大學物理系參加高師本科函授,1990年5月本科畢業。
1985年8月起在吳江市平望第二中學任教。1989年9月任教導處副主任,1990年9月改任總務處副主任,1992年9月任教務處副主任,1994年兼教科室主任。
1996年8月調吳江市梅堰中學工作,任副校長。1999年8月任校長。
教學經歷
1985年,一位洋溢著青春活力、滿懷著獻身教育豪情的年輕人,捧著物理教科書走上了江蘇省吳江市平望鄉中的講台。也許你很難想像在二十多年後,他能闊步登上領取“江蘇省特級教師”榮譽的主席台。這位超越夢想的睿者就是現任吳江市盛澤第二中學校長兼書記的楊勇誠同志。
20多年艱苦的教學環境,簡陋的教學設施,從來不曾影響他在教育教學上開拓的勇氣,也沒有動搖那顆在教育教學上進取的誠心。回顧20多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他深深領悟“誠於教育,潛心科研;勇於開拓,人本治教”這句座右銘的無窮魅力。
楊勇誠有句人生格言:“以勇的精神辦事,以誠的態度做人”。多年來,他始終堅守教壇,誠於教育、志存高遠。1985年,他從蘇州師專畢業,滿懷獻身教育的理想,來到平望二中。他在“小舞台”上“唱大戲”,苦練基本功,循循善誘學生,深鑽細研教材,便嶄露頭角。他深愛教師崗位,他喜歡課堂,喜歡和學生一起。自參加工作26年來,即便在擔任校級領導的15年間,從未脫離過教學崗位,周課時在五至十課。現在擔任初三畢業班的物理教學,還兼任兩個班的校本綜合實踐活動課《工藝印染》。樂業愛生的精神磨礪了他的教育藝術及教學本領,即使是一個差班,經過一個學期教學下來,成績便迅速上升到平行班的中等或中上的位置。他具有“望盡天涯路”的志存高遠,為了適應現代化教育的需要,在工作繁重的情況下,如饑似渴地學習學科知識、教育理論。正因為他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學,到2000年就完成了蘇州大學本科及研究生課程,目前正在西南大學攻讀教育碩士學位。學歷的提升,使他的學科根基夯得更實,視野拓得更寬,使其在教育上大展宏圖,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楊勇誠一邊潛心於物理學科教學,一邊努力嘗試結合學科特點的教學科研實驗。他覺得課堂是由學生、教材、教師、教法、學法等要素構成的,處於一定的具體的教學環境之中的有機整體。而要素與要素之間在複雜的運動和變化過程中,當外界控制參量達到一定閾值時,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關聯代替其相對獨立、相互競爭,產生相干效應,從而整體上表現出協調、合作,其整體效應增加,將產生1+1>2的效應。在這樣的理念驅動下,開始探索“合作探究式”物理教學模式。
經過幾年的實踐、調整、完善,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探究性課堂”教學流程:提問設疑——實驗探究——歸納總結——實際套用。科研成果發表在2000年《中學教育》第1期上。由於這個教學流程符合學生認識物質世界的規律,有利於學生歸納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自然大大提高了教學的實效。從此,楊勇誠老師樂此不彼,陶醉其間,也為今後邁出更堅實的步伐奠定了基礎。
上世紀90年代,楊勇誠老師在我市“以教育科研為先導,區域推進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全面投身於教育科研。參加由蘇州大學儲培君教授主持的,由吳江六所國中校聯合承擔的“輕負擔、高質量”教育科研合作項目。楊勇誠老師承擔的“學習困難生成因及矯治策略”的研究,研究報告獲得1996年江蘇省“五四杯”青年教師論文競賽一等獎,並刊發在《江蘇教育研究》98年第2期上。為農村薄弱國中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建議。在隨後的十年間,楊勇誠老師始終在探索和實踐農村國中自我發展的策略,並積累豐厚的經驗,同時為兄弟學校輸送了三名正職校長和三名副職校長,為薄弱學校改造做出一定貢獻。
“雪消門外青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這不僅讓楊老師在教育科研領域掘到了“第一桶金”,也激發了他投身於教育科學研究的熱情,並伴隨著他理性的成長。
教學特色
世紀之初,新課程實施的大環境,使楊勇誠校長又一次把握住了教育科研大發展的機會,他潛心教科、勇於探索,嘗試結合學科特點進行教學科研實驗,探索“合作探索式”物理教學模式。經過多年實踐、完善,形成了“設疑——探究——歸納——套用”的樸實的教學流程。但他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果,而是以潛心無旁騖之功,摘取創新如有神之果。
2002年實施新課程改革後,他把“綜合實踐活動”的項目學習率先引入國中物理啟蒙教學中來。這是一種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學習,讓學生經歷“明確任務——制定計畫——執行任務——分享成果”四個環節,使學生從想學到會學、堅持學,通過做中學、學中樂,從而學出成果來。與之配套的,在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上,他創設了以任務驅動、項目引導為核心的“先學後教”的課堂方式,大膽地對現行教材安排的教學程式進行“顛覆”。例如上《長度的測量》這一節,他根據國中生已知長度測量的基本方法和知識,就另外設計了教學程式:設計了五項學生自主學習的任務,即用工具測量教室樓層高度、一枚一元硬幣的直徑、一棵樹的直徑、課本一張紙的厚度、一根銅絲的直徑、把這些原本後續學習的東西提前到章節的起始課上來學習。學生通過同伴互助、教師點撥,15分鐘內較好完成任務。接著組織學生圍繞兩個問題進行比較:1、從大到小對五個測量值進行排列,導出“測量單位”的概念及單位換算方法;2、不同組別測量值的比較,探究準確測量的方法。這種安排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富有個性的學習。
教學理念
在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他始終把握“規範有序、精緻有效、創新突破”的管理機制。從1996年起,他先後在三所學校擔任副校長、校長、書記,他認為,作為一所學校的領導,要有不斷創新的精神和不斷發展的目標為追求,並把學生、教師、學校共同成長發展作為治校的一項理念。
在人本治校的理念指導下,他從事的教科研領域較廣不啻物理教學領域,而且致力於對學生的研究,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農村國中學習困難生矯治策略,參與“中德合作促進基礎教育”、“輕負擔、高質量”的合作項目的研究。尤其是在應試教育之風盛行時,他針對中考學科擠占非中考學科課時現象,進行“課時計畫動態管理”教改試驗,加強了農村學校的藝術、勞技等相對薄弱的課程。倡導“項目學習”,推進學校課程改革,深化素質教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其經驗受到省市教育部門的重視。學校先後被評為首批省示範國中、省德育先進學校、省教育科研先進學校。
學校的軟實力在於師資水平,努力提高師資質量始終是他學校管理中的重頭戲。他研究了如何充分發揮教師在農村國中協同教學、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中的作用,提出了《農村中學骨幹教師培養策略》,制定了《促進教師儘快成材》的措施。值得一提的是,他不僅身體力行,成為蘇州市級的名教師、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而且甘當人梯,鼓勵青年教師勇於冒尖。在他悉心指導和帶動下,培養出4名蘇州市學科帶頭人,7名吳江市學科帶頭人,有的還獲得全國國中物理賽課一等獎。僅梅堰中學先後向兄弟學校輸送了3名校長和3名副校長。
特級風采
世紀之初,新課程實施的大環境,使楊勇誠校長又一次把握住了教育科研大發展的機會,通過調查、學習和論證,他把研究焦點鎖定在辦學特色的創建上。2000年開始,楊勇誠校長在勞動技術教育課程中實施了以任務驅動、行為引導為主體的學習方式——“項目學習”,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個指定學習領域整合起來,通過課時的動態管理,組織綜合學習,建立全新的“教學做合一”方式和方法。
清風助力鼓千帆。幾年來,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楊勇誠校長清醒地認識到,只有校本化的教育科研才是學校個性發展的源源動力。學校依託“項目學習”特色多次被評為吳江市課程改革先進集體;學校被命名為吳江市AA級特色學校;項目學習的研究成果獲得“五四杯”論文競賽一等獎,並發表於《江蘇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上。
項目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教學模式,其成果不能只局限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於是,楊勇誠校長率先把它引入物理啟蒙教學,他調整教材內容,整合教育資源,開發校本物理“項目課程”,運用任務驅動、行為引導教學法組織物理學科綜合學習,讓學生經歷“明確任務——制定計畫——執行任務——分享成果”四個環節,在聯繫社會生活和自身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去主動構建知識,形成技能,成長經驗。實踐證明,這種“項目學習”模式的物理學科教學,既符合國中生年齡特徵
和物理的學科特點,又有利於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20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讓楊勇誠校長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教學個性和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反思他的教學過程往往可以感受到三大魅力:一是師生共同生成課程。他通過對教學資源重新梳理和整合,從學生興趣入手,結合自己的特長,整合地域教育資源,汲取現成教材中的積極因素,通過創造性勞動設計學生學習項目,逐步生成和發展鮮明的課程特色,從而豐富物理課程內涵,達到“教師、學生和課程共同成長”的目的。二是課時動態管理。教學活動時間不只局限在45分鐘,活動空間不只局限於教室,學習的內容不只教材上羅列的東西。充分體現了跨學科、跨領域、跨時空的“項目學習”基本特徵。三是新型的“師傅帶徒弟”式的合作學習。在教學多邊活動中,他把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差異當做一項教育資源來開發,教師在跟學生一起活動中把要領告訴給學生,其餘的學習就可以放手讓給學生,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帶學生形式來完成學習任務。走進他的課堂,你會覺得清新自然、收放自如、淡定從容的教學風格撲面而來,這或許就是特級教師的風采吧!
十年科研
1996年,楊勇誠老師被調到梅堰中學擔任行政領導工作,這為他搞教育科研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梅堰中學是吳江市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後第一所易地新建的農村國中。楊勇誠校長經過反覆思考,最終選定通過教育科研促進農村國中發展的工作思路。他相信科研會給學校帶來活力,會發掘學校發展的潛力,會夯實學校發展的實力。
當時,中考學科擠占非中考學科課時還很盛行,他卻在學校中進行“課時計畫動態管理”的教改試驗,給語文、數學、英語等課時量大的學科每兩周減少一課時,把減下來的課時放在藝術、勞技等農村學校相對薄弱的課程上。一年下來,學校教學質量不降反升,用鐵錚錚的實驗事實告訴教師,教學用時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在學校中,極力倡導教師要摒棄高耗低效的“鐵杵磨針”式教學,引導教師追求“點石成金”的智慧型教學,打造高效課堂。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楊勇誠校長從學校實際出發,確立了“十五”江蘇省教育科研規劃課題“農村國中協同教學的研究”,親自起草了課題研究申報書,撰寫課題研究方案,並精心組織了課題開題論證會。雖然課題中涉及教學課時調整的話題比較敏感,但論證會上專家組鼓勵的話語至今依然歷歷在目:當時省教科所的負責人成尚榮說:“作為教育科研的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值得肯定的。課題么,就是研究其是否可行,研究其是否有效,研究其是否有積極意義和作用,研究其是否有科學規律的存在,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可以嘗試,當然不能違反總課時計畫。”
專家的鼓勵堅定了他科研興校的決心,也讓他以一種更嚴謹的態度進行實踐和嘗試,學校確立以課時“動態”管理,推進課堂教學的整體最佳化,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從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達到整體提高教育質量的發展策略。幾年的實踐,學校課堂教學的效益不斷得到提高,學校畢業升學考試合格率一直處在全市先進行列。一所農村國中還在短短的五年時間裡,培養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4人;學校也先後被評為蘇州市和江蘇省的教育科研先進單位。
另外,楊勇誠校長在擔任行政工作期間,儘管工作繁雜,但始終沒有離開三尺講台,甚至帶著畢業班的物理教學工作。他依託學校課題研究,對教育教學的內容進行理性的分析,對教育教學的現象進行理性的思考,對教學教育的過程進行理性的嘗試,對教學教育的方法進行理性的探究,對教學教育的“模式”進行理性的比較,教育科研成果豐碩,幾十篇論文在省內獲獎或發表。楊勇誠校長先後評為蘇州市物理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學術帶頭人、蘇州市名教師。
榮譽
2002年9月被評為“蘇州名教師”。
2005年9月被蘇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師”稱號。同時,還是蘇州市普通中學物理學科帶頭人和蘇州市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
2006年5月被評為“江蘇省先進工作者”。
2008年8月調任盛澤第二中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
2008年9月被評為“省特級教師”。
江蘇省蘇州市第十批特級教師
“特級教師”是國家為了表彰特別優秀的中國小教師而特設的一種既具先進性、又有專業性的稱號。特級教師應是師德的表率、育人的模範、教學的專家。評定對象是普通中學、國小、幼稚園、師範學校、盲聾啞學校、教師進修學校、職業中學、教學研究機構、校外教育機構的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