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敏[蘇州市教師]

朱小敏[蘇州市教師]
朱小敏[蘇州市教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朱小敏,歷年來擔任國小高年級語文和品德課教學,任班主任 16 年,大隊輔導員 10 年,德育主任 5 年,副校長兼教導主任 5 年。 2003 年被評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 2005 年被評為蘇州市名教師, 2006 年被評為崑山市十大傑出青年, 2007 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師, 2008 年教師節被評為江蘇省第十批特級教師。

基本信息

簡介

我出生於六十年代末,江蘇蘇州人。88年踏上工作崗位,歷年來擔任國小高年級語文和品德課教學,任班主任16年,大隊輔導員10年,德育主任5年,副校長兼教導主任5年。2003年被評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2005年被評為蘇州市名教師,2006年被評為崑山市十大傑出青年,2007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教師,2008年教師節被評為江蘇省第十批特級教師。

工作在能力的最邊緣

在師範畢業那年,班主任老師在留言冊上給我簽了這樣一句教師成長名言:工作在能力的最邊緣。意思是一個工作在自己能力的最邊緣的人是成長得最快的。當自己的工作能輕鬆完成的情況下,應該馬上尋找難度更高的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一直處於竭盡全力能完成的狀態,不斷地尋求新的目標,這樣的人經常工作在自己能力的最邊緣,也是最能出成績的人。我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默默地朝著這個方向努力。1988年-1998年期間,我在千燈中心校工作了10年,從普通老師到大隊輔導員,覺得已經到了能力最邊緣;於是1998年我應聘到了國際學校,從普通老師到德育主任,工作了5年,我又覺得到了能力最邊緣;2003年8月,為了尋找新的發展平台,在裕元建立的第一年,我來到了裕元實驗學校任副校長。開校三年來,我們學校已經成功創建成為江蘇省實驗國小。在每一所學校開展的各項工作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1、能力強是工作多逼出來的,鐵肩膀是擔子重壓出來的。應該說我是屬於那種有點傻的老師,或者說很大度。工作以來,不管領導交給我什麼任務,我總是欣然接受。比如說19年來堅持要上主課,我的管理主要是依靠自己以身作則來帶動青年老師的管理。我沒有時間去檢查,沒有時間去過細地指導,主要依靠老師們的自覺。我在國際學校工作期間,擔任兩個班語文,還擔任學校德育處主任,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主任,應該說工作量已經是很大很大了。但是校長還多次把出版學校作文選、學校畫冊、校園環境布置的任務交給我,我總是很快樂地接受。

這其中當然是花費了比其他老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作文選:指導自己班上的同學作文,挑選全校學生的優秀作文,統籌全校學生的文章編成幾個系列,要有創新,又要在校對的過程中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其中花費的時間,大家可想而知。

畫冊:和廣告公司負責策劃的設計師一起籌劃我們學校的特色,閱覽其他學校的畫冊,取長補短,組織全校的老師拍照,組織學生的活動拍照。既要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又要精心策劃,拍出最有質量和效果的照片。

校園環境布置:我帶著一批老師,到滬寧線上最美的學校參觀取經,集眾家之長,把國際學校布置成具有現代化、國際化、生活化、特色化的一個學校,為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營造了一個優良的環境,有很多學校布置校園環境的時候,都會來我們國際學校看看。

在工作中,同事們,看著我忙忙碌碌,又從不叫苦叫累,有的老師為我打抱不平,說:你工作量這么大,完全應該把這些事情交給別人去做,又不多拿獎金。我笑笑說:我得感謝校長給我鍛鍊的機會。在做的每一件事中,我的能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如在出作文選的過程中,我基本上學會了各種精緻的排版、配圖的很多技巧,素材庫中有哪些圖片了如指掌……包括認識了不少出版商、設計師,為我自己出版書籍打下了基礎。我是覺得我賺足了便宜,這樣想呢,也就不覺得累了。

現在在裕元,我是副校長兼教導主任,一個高年級班的語文、思品,同樣是做得不錯,同事們都會說:你工作量大,而且每項工作基本上都做得很好,有沒有什麼秘訣?我的秘訣,就是,平時多搶挑重擔,少推卸責任,多幹活,少閒著。這樣,體力練出來了,能力也練出來了。人的能力強是工作多逼出來的,鐵肩膀是擔子重壓出來的。我們有的青年老師推卸掉了領導讓他擔任的班主任的擔子,自以為是占了便宜,沾沾自喜,實質是把機會、把能力推出去了,把自己變得無能力。所以同樣,一年又一年上班工作,倘若一個人工作量不足,有充分的剩餘時間沒法消磨,便只好用閒思,或用憂傷,或用牢騷,或用閒話,或用百無聊賴的心緒,或用自責懊惱的感情,或用玩撲克、打麻將來消耗掉剩餘的時間,一年又一年重複著自己低水平的工作。

搶工作乾的人呢?如同沒有時間嘆息的蜜蜂,忙於工作,忙於學習,忙於提高,忙於自我更新。幾年過後,便是一個能力強的人了。所以我們面對工作,我們不能埋怨,不能灰心,不能等待。比較有效、比較實際的做法是:豁達一些,實幹一些,方法多想一些,選擇積極的角色進入生活和工作,工作得充實而快樂,生活得精彩而有意義。

我們的社會正朝著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少勞不少得,多勞不多得,無能的人不少得,能力強的人不多得的現實正在改變。為了適應社會的需要,我們今天做的對我們青年人來說,就是在儲備能力,即使不是為了明天能取得多大成就,僅僅為了使我們今天活得有價值,活得少一點懊悔,多一分自豪,我們也該多搶挑重擔,少推卸責任。

多學習實踐,少埋怨環境

應該說,我是一個比較好學的老師,我想了一下,我好學的原因主要是小時候生活在農村,讀的是完小校,成績是不錯,除了教材,其他書讀得太少,所以總覺得底氣不足,總覺得每本書都很好看;另一個原因是,中師畢業,起點太低,沒有經歷過高考是終身的遺憾。也許也就是這些遺憾使得我們這一代師範生,特別好學。我前後共獲得了這些畢業證書:中文大專、法律大專,漢語言本科,法律本科結業6門;結業證書也有不少,南師大心理諮詢研究生課程班、省骨幹教師培訓、校長任職資格培訓、語文高研班等。在不斷地學習、實踐、實踐、學習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

師範畢業的我毛遂自薦,主動找中心校校長談話,回報我師範的學習和畢業後的打算,校長被我打動了,把我留在了中心校。工作一年,我就獲得了蘇州市思品評優課一等獎,當時在我們千燈中心校,這還是頭一個獲得蘇州市獎項的老師。到國際學校時,一切從頭再來,家長要求高,同事業務水平硬,我退卻過,擔心過,最後我還是以我的好學和勤勉贏得了家長的友誼,同事們的敬重,每帶一屆畢業班,出版一本作文選,在我的班上,基本上沒有落後生。上國中考試的,我帶的班級升學率遠遠地高於平行班。我是這樣想的,我作為一個普通的國小老師,沒有能力和權力來改變我的工作環境,既然我們無法選擇環境,那我們就去創造條件,讓生命活得精彩。如果我連條件也無法改變,那我就去改變心情,讓最後的結局能被坦然接受。

實踐理想的德育,點燃學生成功的希望

1、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在自然的活動中養成學生的德性,讓學生在遊戲和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規律。人的德性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律。抽象的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兩三個孩子,這些孩子在良好的親職教育氛圍中,就會自覺地認識到自身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等。如吃東西,幾個小孩就自覺地遵從優先法則,年齡大的要自覺少吃點兒,給年齡小的多吃一點兒。又如做家務,每個人都會自覺地分工合作,使每個人的權利、責任、義務得到統一。這本身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道德實踐。在這樣自然的活動中,就可以讓兒童學到許多道德規則,許多的道德問題就已經解決了,毋需父母的反覆說教。但在當今社會,絕大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這些孩子缺少在兒童這個社會中相互交流的機會,鄰里之間都很少有交流,不僅是孩子沒有時間的問題,好像我們大人也沒有時間和這個意識。在學校里,儘管學生在一個集體的環境中,但期間的大部分時間也主要是忙於上課和做作業,仍不能隨便交流和活動。這樣的學生生活,有一點可以肯定,孩子們缺乏一種和別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樣去處理矛盾,不知道怎樣去面對挫折,不知道怎樣去處理衝突,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簡單的說教就能奏效的。其實道德教育應該存在於活生生的生活中,在孩子們與孩子們的交往中,在孩子們與老師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育者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使兒童、少年和青年形成關於人的美、關於人的思想、情感和體驗中的高尚和神聖的東西的觀念。我們要使這些觀念成為有血有肉的東西——把高尚的道德行為用生動的實例來充實它。

同時,在參與新教育實驗實踐過程中,我更加堅定了以上看法,而且在朱永新老師的指導下,逐步把學生活動系列化和規範化,使活動更有質量,主題更集中,創造了豐富的學校文化,形成了學生一定的素養。

我們圍繞 12 個主題月組織活動,分別是:

9月,求知的主題:閱讀、尊師、共話奧運、中秋、國慶

10月,感恩的主題:寫家書、唱感恩歌、講感恩故事

11月,自信的主題:演講、宣傳法規、新聞發布會

12月,反思的主題:日記交流評比、環保、長跑、期末學習

1-2月,節約的主題:食堂用餐節約評比、巧用壓歲錢、小鬼當家

3月,公益的主題:愛心學校慰問、植樹、敬老院包餛飩、義賣

4月,自然規則的主題:親子游攝影賽、掃墓、交通規則

5月,勞動的主題:整理書包、水果拼盤、定紐扣、今天我當家

6月,藝術的主題:六一演出、學習才藝小能人演講、才藝大比拼

7-8月,健身交往的主題:游泳、社區活動、少年宮活動、夏令營

以上系列主題月活動即朱永新教授於2007年4月倡導提出的每月一事項目,可以在活動中,讓學生養成一生有用的良好的習慣。有了這個抓手,我們從學生的身邊小事抓起,從根基抓起,以活動促習慣養成,以習慣養成引導學生養德,我們堅信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穫一個品格,這樣將化空泛的“大”德育為一個個“小”習慣養成,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我校學生的文明素養,形成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淨化學生的心靈,使我校學生成為有氣質、有風度、有教養的文明學生。在幾年的摸索行動中我們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生良好習慣培養活動方案,我們的老師在忙碌著收穫不少,我們的學生快樂著進步不小,師生們充實而有質量的校園社會生活展示著我們的幸福。

2、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讓學生與書本為友,與大師對話,在人類優秀文化遺產中淨化自己的靈魂,升華自己的人格。

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剛才強調在自然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德性,主要是側重從感性的角度讓學生感受和領悟道德的準則。通過讀書來淨化學生的心靈,則是強調把道德的體驗、道德的感悟升華為道德的理性層次,上升到一種自覺的境界。其實,許多的文學著作和社會科學作品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滲透著一種無形的德育力量。

研究背景

1、試著努力走出德育困境

</strong>學校德育作為培養青少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思想道德修養的主渠道,歷來受到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教育家的重視。蘇格拉底早在2000年前就提出了“知識即美德”,赫爾巴特也認為: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

然而,在我國目前及今後一段時間內,考試還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考試制度與社會評價偏重於學習成績與升學率,“只要成績好,一好頂三好”還將繼續存在,大多數學校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重智輕德。在教育實踐中,德育就處於“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尷尬地位。當代小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渴望成才,他們絕大多數是有道德感的小公民。但是,的確不少孩子還存在不少道德滑坡現象: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缺乏崇高的情操修養,誠信意識、責任意識、感恩意識淡薄等。

當前課程改革中存在主義、建構主義、道德相對主義作為主流話語,學生的學習自主,個性張揚成為一種時髦的追求。然而,青少年沒有社會經驗,同時缺乏知識,他們並不能完全理性地選擇學習內容,完全自主地養成良好習慣並達到充分自律,離開教師指導完全由學生自主是不可想像的。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養成德性而不是純粹的知識授受,政治信仰的確立與社會規範的培育並不能由學生自我完成。尤其是小學生,更需要老師的引導。因而,德育課程陣地是萬萬不能占領的,而且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研究德育課程的有效、高效。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

</strong>新的德育課程形態發生了變化。新的德育課程為了追求道德的基礎性和有效性,已由培養兒童研究道德的理論態度,轉向踐行道德的實踐態度。不再把道德視為與兒童生活無關的學習和研究的對象,而是將道德視為生活的構成性因素,通過引導兒童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整理、反思與豐富,在與課程生活的互動中建構自己對生活的認識、態度和能力,從而使他們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因此,課程努力使兒童置身於他們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種自然、社會、文化因素之中,引導他們在各種環境因素、社會關係、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發展各種良好的品質。讓原本具有豐富、多樣關聯的兒童,原本綜合在一起的生活,不為自成體系的課程所分裂,嘗試去營造和展示一種與生活本身一致的綜合課程形態。因此無論是《品德》課程標準的制定還是教材的編寫,以及班會、晨會、德育活動等其他德育課程都突破了以往學科課程的局限,使得課程本身的綜合性大大超越了以往的德育課程。

新的德育課程目標走向現實需要。新的德育課程更加強調尊重兒童發展的階段性,從兒童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對他們進行基礎性教育,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新的德育課程不再是按照過去的德目而是按照兒童生活來建構課程體系的。《品德與生活》從兒童生活的三條軸線、四個方面來精選兒童生活的素材,使兒童在健康、安全、積極、愉快、動腦筋、有創意的生活過程中學習道德。《品德與社會》則從兒童不斷擴大的生活領域出發來組織內容和素材,力求用真實、完整的生活來設計課程結構,融通與兒童現實生活的關係,使課程建立在兒童自身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各學校班會、晨會、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等課程的研究都加以了重視,都努力將兒童從學科知識的德育中解脫出來,讓道德學習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連結,使其在自身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德性。

新的德育課程實施的過程和手段有了突破。新的德育課程以生活為基礎,通過課程學習促使兒童在專門的時間和空間裡對自己以往的和現在正在過著的生活進行整理與反思,並在這種整理與反思的基礎上對未來將要過的生活進行規劃與展望。因此無論是標準還是教材,都強調努力調動兒童已有的經驗,通過兒童自身的觀察、調查、了解等進行活動和相互交流,擴大他們的經驗,深化他們對自身經驗的體驗。還常常通過摹擬某種生活情景,如扮演角色、編故事等,在這種“準生活”的模擬中學習。

可見,新德育課程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們用新的理念將德育工作引向深入的難得機遇。

3、區域和學校優勢

</strong>崑山市教育局德育處於1997年提出了“以主題月活動為載體,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的工作思路,尋找一種使學生容易理解,樂於接受,切實可行,終身受益的教育方法,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學生具有守規則、會感恩、講文明等道德品質,使學校充滿積極向上、和諧溫馨的氛圍。該工作多年來受到蘇州市教育局政宣處的肯定和推廣。當時我工作的學校崑山國際學校是樣板學校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