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創傷性栓塞

椎動脈創傷性栓塞(traumatic embolism of vertebral artery)是頸部挫傷的嚴重併發症狀。因頸椎位置改變而使椎動脈迂曲、痙攣、受壓,出現短暫性症狀。亦可因椎動脈受強烈牽拉或撕裂導致繼發性血栓形成。椎動脈是腦組織的主要供血動脈之一栓塞後常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症狀。必須及時採取頭部牽引、制動和抗凝血等措施。.

基本信息


病因

頭頸部的許多外傷可導致椎動脈創傷性栓塞,如頸部挫傷、頸椎骨折與脫位,頸椎因韌帶斷裂脫位壓迫椎動脈等。頭頸部因外力作用過度後仰或鏇轉也可損傷椎動脈頸椎疾病行手法整復時,動作粗魯亦損傷椎動脈。

發病機制

椎動脈創傷性栓塞椎動脈創傷性栓塞

椎動脈創傷性栓塞發生的部位不同,其損害亦有不同。
1.頸椎橫突孔段椎動脈由無名動脈分出後,即進入第6頸椎以上的各頸椎橫突孔內垂直上行,與頸椎關係密切。頸椎骨折脫位時,椎動脈易受扭曲、壓迫致發生栓塞。血管壁受損傷或血管內膜撕裂,從而形成血栓,逆行向上發展。

2.寰樞關節的移行段椎動脈在寰樞關節處離開頸椎橫突孔,由垂直轉為水平走向緊貼寰椎後弓向內、向前行進。當有先天性齒狀突不連線,或在頸部感染、頸椎脫鈣、頸部韌帶鬆弛的病理條件下,頸部挫傷時極易發生寰樞椎脫位枕骨髁向前滑脫,可壓迫椎動脈而致閉塞。且椎動脈在寰椎與樞椎兩個橫突孔之間直接被頭下斜肌和橫突間肌所包裹,當頭部受傷劇烈鏇轉時,椎動脈可在此處受到任一肌肉的壓迫。

3.椎動脈枕骨大孔段椎動脈在枕骨大孔處,穿過堅韌寰枕膜和硬脊膜進入顱內。頭部過度後仰時,兩膜可壓迫椎動脈。
頸內動脈和椎動脈為腦動脈主要供給的來源,兩動脈的分支在腦底互相吻合成腦底動脈環,又稱Willis氏環。

在正常人中,兩側椎動脈通過後交通動脈(頸內動脈分支)建有側支循環,當一側椎動脈受壓或栓塞時,可從另一側椎動脈獲得血液供給。如有動脈硬化或頸椎骨質增生壓迫血管,則上述側支循環的代償功能受到影響,挫傷後易發生椎動脈閉塞症狀。如果存在血管畸形或較重的動脈硬化或只有一側椎動脈供應基底動脈血流,挫傷椎動脈後易發生Willis環供血不足現象。正常兩側椎動脈不等大者占70%以上,若較粗的一側椎動脈有栓塞,易出現症狀。此外,若已有頸椎骨刺壓迫椎動脈,基底動脈已有血栓形成,或已有重度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則受傷時頭向一側過度鏇轉,足以造成基底動脈血流中斷而致突然死亡。

臨床表現

椎動脈創傷性缺血症狀可為短暫性,也可為進行性。因頸椎位置改變而使椎動脈迂曲、痙攣、受壓,出現短暫性症狀。壓迫因素解除後,缺血症狀可以消失如果椎動脈受強烈牽拉或撕裂可引起繼發性血栓形成,向上可延伸至基底動脈。缺血症狀可在受壓後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呈進行性發展。
椎動脈進入顱內後的主要分支為小腦後下動脈及脊髓前動脈然後雙側椎動脈合成為基底動脈,故臨床主要表現為腦幹、小腦和頸脊髓缺血症狀。即小腦後下動脈綜合徵和腦幹病變體徵表現為眩暈共濟失調吞咽困難、面部麻木、展神經及舌癱瘓等基底動脈栓塞可出現眼球運動障礙、面癱、偏癱、四肢癱瘓及昏迷等。脊髓前動脈栓塞綜合徵主要為四肢癱瘓,上肢比下肢重,伴有輕微的感覺障礙。四肢癱瘓的恢復過程是先下肢,後上肢,手的功能恢復常比較慢。

診斷

1.病史有近期頸部挫傷史或外力作用於頸部的情況。
2.臨床表現不論有無頸椎骨折或脫位,只要出現腦幹缺血或頸脊髓缺血症狀,及神經系統檢查顯示有小腦和腦幹病變,就應高度警惕椎動脈的損傷。

3.輔助檢查診斷。

鑑別診斷:
1.急性腦外傷腦病體徵一般出現較早。從外傷病史及頭部外傷體徵可確立診斷。而椎動脈損傷的小腦後下動脈綜合徵及腦幹病徵一般出現較緩。由受傷至急性椎動脈供血障礙造成猝死,常有一個中間清醒期
2.頸脊髓急性外傷四肢癱瘓發生快,程度重,脊髓長束症狀比較明顯,症狀恢復過程也很緩慢。椎動脈栓塞所致四肢癱瘓,上肢比下肢重,伴有輕微的或無長束感覺症狀,恢復過程較快。但若傷後頸脊髓缺血時間過久,則脊髓損害較重,也是不可逆的。

檢查

1.X線頸椎攝片可顯示頸椎脫位等情況。但X線攝片無異常也不能排除頸椎脫位與椎動脈損傷。

2.雙側椎動脈造影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由於側支循環及代償功能的影響,椎動脈栓塞的程度與臨床表現可不相稱。進行雙側椎動脈造影術,有助於全面了解病情。

治療

1.頭部牽引頸椎骨折脫位合併椎動脈挫傷時,應立即行頭部牽引,即在椎動脈血栓形成前完成。因椎動脈挫傷後一旦形成血栓則牽引治療效果大受影響

2.頸部制動如未進行牽引,應嚴格限制頭頸部活動。

3.必要時可酌情套用抗凝藥物,抑制血栓擴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