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簡介
明朝縣令孟充登高到此,題《棲雲寺詩》於寺壁:“雅興愛林泉,時來結佛緣。山明知過雨,松暗不存煙。鹿駭燒畲火,鍾隨過渡船。一聲何處雁,飛不旱秋天。檐鐸響琅璫,溪雲一路涼。玉龍臨沼吐,金獸過橋香。竹蜜秋生筍,蓮疏晚露房。明朝須載酒,來此問重陽。”
歷史發展
據傳宋朝紹興十六年(1115年),一次洪災淹沒福安,唯留龜山之巔,擁住百萬災民,屍骸遍野。棲雲寺僧眾盡力收埋無主屍體,並立塔、碑於寺之左側。棲雲寺曾在明清期間一度荒廢,由於陽頭李登坡居士熱心扶持,於民國已巳年間修復,現摘錄李兆祥居士遺著《棲雲寺碑誌》草稿為證:“從此以後,歷經千古,滄桑變化,盛衰興亡。末識何時,荒廢曠間,化作田園,莫明寺庵。迄至民國,已巳年間,察陽李氏,登波居士,夙世因緣,善根熟至。菩薩應化,指示齊期,日食數棗,心靈時機。一日親游,天堂禪寺,塑像師傅,自送百金。定他中秋,塑他肉身。師傅含笑,戲盲成真,時間忽到,載道碑聲。始信其言,果真佛陀,稱南無妙,色聲活佛。菩薩指示,佛家勝地,以此田園,立刻挖基,顯出條石,石佛石碑。各戶田主,擁送歸依,從此開荒,建立殿間,始祖活佛,古寺開端。”
民國三十年(1941年),瑞亮老和尚率門徒廣慧祝髮於此。十方善信、諸山長老,慷慨捐資修寺。諸僧艱苦創業,建有大雄寶殿、觀音閣和天王殿等,繼任棲雲寺住持後,率寺內眾僧自食其力,自耕自養,努力弘揚正法,於1953年被選為鄉人民代表。1956年被選為政協常委,並當選為福安縣人民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1959年,受極左思潮影響,原福安縣精神病院一舉強占棲雲寺,佛像法器一切文物被毀,僧人被逐。廣慧法師流落湖口渡船頭村,在一棵古榕樹下的破茅房中,艱辛度日近三十載。他心中裝著佛陀,在那極其艱苦的年代裡,用一條小木凳迎著晨星禮拜佛陀。他堅信總有一天,佛光會普照大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廣慧法師等有聯名上書彭真委員長,要求退還棲雲寺,讓僧眾志成城政府領導下,自耕自養,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在彭真委員長親切關懷下,經過多方協調。1989年4月3日,廣慧法師正式率僧眾返回棲雲寺,往日殿堂樓閣一切無存。進住七日,拾回金字“活佛”。妙哉!妙哉!大家都驚嘆這是佛法重興之佳兆。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廣慧法師又榮任福安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1981年福安市佛教協會成立以來,又一直任副會長,是福建省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經常被邀參加省國內外重大佛事道場。廣慧法師特別重視人才培養,高徒輩出,門徒傳揚法師和傳禪法師今在美國、菲律賓傳法,徒孫七人中有人畢業於靈岩山佛學院研究生班,還有的就讀本科班、大專班、中專班,整個福安唯有此寺在外讀書的僧人最多。棲雲寺現已重建大雄寶殿一座434平方米,金碧輝煌。重塑佛像,其金貼身,四周圍牆圈地近30畝,新建山門莊嚴壯觀,比示來棲雲寺擴大四倍。廣慧法師雖年近八旬,雄心不衰,擬繼續籌建天王殿、觀音閣、鐘樓、鼓樓、放生池,使千年道場更加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