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雲遊天地皆無地,誦讀聖經化了經”,這是白水山棲雲寺的山門檻聯。
門聯道出了對世俗的看法,表達了出家人自身清白,化了即無,無地更清閒。
棲雲寺乃當時名震一時的寺廟,鼎盛時有僧侶一百多人。清乾隆詩人黎民懷撰《白水丹邱》:“物外飛泉境最賒,羽人曾此事黃芽。爐經劫後無餘火,鼎落岩前有舊砂。雨過每藏瑤草澗,雲深不見赤松鈕家。莫看遺世無訊息,服洱年來似可夸”。
可見,清乾隆時,白水山的遊覽觀光的客人還是絡繹不絕。據志書記載道家第三代弟子張佛清來游白水礤(白水山別名),後建嘯霞寺,寺址在小礤坡,上有石林,楓樹林、松林,下有仙鶴潭,寺中多佛像。張佛清圓寂後,無後人接管,日久,寺毀斷煙。
後來,有湘僧建上嘯霞寺,又毀於元朝,以後無人間津,只留斷牆殘碑。
棲雲寺為歷代增城縣官們必拜之地,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該寺正待恢復重建。
白水山棲雲寺的文化底蘊
因白水山棲雲寺吸引了眾多的名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詩詞書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清代吳應新的《棲雲庵記》、宋代大詩人蘇東坡的《游白水山佛跡岩記》、南宋右承相崔與之的《題鄭山人郊居》等名篇。
明代三部尚書湛若水、禮部尚書霍韜等人亦曾登游白水山,並留有詩篇。蘇東坡被貶惠州時,曾多次游白水山,並在棲雲寺旁的聚仙石(傳說古代有眾多仙人來此相聚,此石可坐數十人)上揮筆題字“聚仙石”。
明末清初知名佛學大師琛度能詩、工書、善畫,時人稱為三絕。他的書法近似蘇東坡、文徵明風格,詩則“清削幽異”,著有《素庵詩鈔》,以白水山為題材畫作《松色山光圖》、《山水長卷》等。羅浮山開山之祖、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的仙偈 “行人拈碧溜,溜上駕蜃樓。
玉汞熙金鼎,石流水不流。”佐證了白水山的山水勝景及其神秘的神話傳說。
據志書記載,在棲雲寺旁有一座以文院,是古代著名的書院,湛若水和覺浪道盛長老曾在此研學,其中覺長老在此傳經過程中教出高徒琛度大師。
白水山和棲雲寺的宗教淵源
白水山乃何仙姑成仙之地。據志書記載,白水山旁有一雲母山,雲母石可作藥用,相傳是煉丹的絕佳材料,古代朱村稱雲母都。葛洪雲遊白水山時,見到雲母石和泉山,便在此煉丹,並留下詩句。
清乾隆期間邑令管一清在 《詠白水山》有道:“冰胎雪骨煙霧姿,偷食雲母神工施”的詩句,意指增城人何素女,取食葛洪煉丹的雲母片粉而升仙。
《何仙姑祠》有云:“不隔塵埃咫尺間,誰知城市有仙山。化成雲母長生藥,駐得仙姑不老顏”。可以說,古人把白水山看成為城市裡的仙山。唐開耀年間,何素女受羅浮道士蔡太乙託夢,於雲母崗煉丹並留下《煉丹詩》:“鳳台雲母似天花,煉作芙蓉白雪芽。笑殺狂游勾漏令,卻從何處覓丹砂。”這首詩也是八仙之一何仙姑僅留世間三首詩之一。
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在《王昌齡集》里有“雲英化為水,光采與我同”,經明人屈大均驗證詞句是寫何仙姑煉雲母丹。在唐代由於何仙姑成仙之典故,白水山已經不是等閒之山,在唐代的名人心中,白水山已經升華備極了。
南宗五祖留有足跡。宋代南宗五祖白玉蟾,原姓葛,名長庚,字如晦,宋代名人。白玉蟾後遇博羅泥丸真人陳楠(南宗四祖),隨入羅浮山學道,盡得其傳,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被徵召至闕,對御稱旨,命館太乙官,封為紫清時道真人。
卒後,被尊稱南宗五祖。據志書記載,南宗五祖白玉蟾,曾一心專研何仙姑的雲母丹,棲居於白水山雲母崗小橋邊岩石下的小紅玉洞,在此煉丹傳道,並留詩“閬苑無蹤跡,唐詩有姓名。不知紅玉洞,千古夜猿聲”。棲雲寺亦因此改為棲雲庵。
琛度大師在此修煉。琛度,字孟容,名鏡,原為佛山賴氏子,常讀書於白雲山棲雲寺,故號“白水山人”,並修煉佛經,成為明末清初知名佛學大師。
張佛清到此一游。據志書記載道家第三代弟子張佛清來游白水磜(白水山別名),後建嘯霞寺,寺址在小磜坡,上有石林,楓樹林、松林,下有仙鶴潭,寺中多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