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魚式轟炸機

梭魚式轟炸機是1938年7月Fairey公司製造的戰機之一航程:1,165km最大速度:338km/h升限:6,586m空重:4,445kg最大起飛重量:6,386kg。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英國海軍艦載轟炸機的主力還是Fairey公司的“箭魚(swordfish)”,這是一款尚處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早期水平的雙翼機,最大時速230km/h,機動性差,日顯老態龍鍾(在其基礎上Fairey公司又與1937年開發了“大青花魚”艦載攻擊機,但其性能與“箭魚”相比並無明顯提高,如其最大速度僅為256km/h,退役反而比“箭魚”要早)。而同時期美,日等國的艦載航空兵都已裝備上了諸如中島B5N(1937年裝備的單翼艦上攻擊機),TBD“蹂躪者”等新潮機型。一向以海軍強國自居的英國豈能讓美國,日本等後生小輩拋在身後?於是,1937年英國空軍部頒布了S.24/37規範,向各大飛機製造商尋求一種單翼艦載魚雷轟炸機。

“梭魚”問世

1938年7月,艦載機設計經驗豐富的Fairey公司(“箭魚”,“管鼻燕”和“螢火蟲”都是該公司的傑作)的設計方案在提交的六種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該設計方案為全金屬結構(這是英國使用的第一種單翼艦載攻擊機,也是第一種全金屬結構的此類飛機,當然其機體結構也並非100%金屬,如一些控制舵面為布蒙皮),常規氣動布局,圓頭的梯形翼,尾翼為傳統的倒“T”形,其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它那少見的上單翼結構和一對巨大的下懸式楊曼襟翼。與下單翼相比,上單翼配置不利於迅速生產,且飛行員的視野,特別是向下的視野將會受到很大影響,其優點在於翼身干擾阻力最小,可增大飛機的橫向靜穩定性。楊曼襟翼的使用則是此設計方案的一個亮點,襟翼的角度可以改變以適應飛機做不同的飛行姿態,當飛機水平飛行時襟翼也保持水平,起飛時微微下壓,著艦時則完全放下,而做俯衝攻擊時襟翼要向上折起。這使得飛機既能擁有較快的飛行速度,良好的俯衝性能,又可以在艦上起降時把速度儘可能降低,且襟翼的動作不會影響到飛機的平衡。為了艦上作戰,其機翼可摺疊,摺疊過程也稍顯複雜:先將襟翼和連線處那部分機翼向機翼上表面翻折,隨後再將機翼向尾部轉動,在機翼下靠近翼尖處還專門加了一個把手來協助甲板空勤人員摺疊機翼^_^。在機身中段有一個串列坐艙以容納它的3人機組,坐艙隔離為三部分,從前至後依次是駕駛員艙,領航員艙和無線電操作員兼後機槍手艙,在機身兩側,翼身結合處下方各有兩個視窗以供領航員和無線電操作員觀察用。著陸裝置為通常的後三點布局且主起落架可收入機翼輪艙內,這和它的前輩們比起來是個不小的進步。其起落架收入輪艙的方式也較為奇特,要通過一個聯動的曲臂來完成(具體見示意圖),後部機腹有艦載機都有的著艦鉤。其自衛武器為坐艙後部一挺雙聯裝勃郎寧7.7mm機槍,由無線電操作員操作。它的載彈量可達744Kg,可在機腹掛載一條735Kg重的魚雷,或是機翼下掛載同等重量的普通炸彈,深水炸彈,水雷,照明彈,煙霧彈,甚至一個聲納浮標。

機型概況

中標後Fairey公司即開始兩架原型機的生產,並於1940年12月7日順利完成首飛(第二年的12月7日便是珍珠港事件了),1941年6月29日又進行了第二次飛行,該型機被命名為“梭魚(Barracuda)”,梭魚號稱“海中之虎”,分布於歐洲、西非和地中海沿岸的海底沙灘上,是一種兇猛貪婪的肉食動物,身體象一個圓滑的魚雷,牙齒好似利劍,攻擊動作迅捷,一瞅準機會就猛撲向目標,一口將獵物吞下。Fairey公司是不是期望他們的攻擊機也能象梭魚一樣,動作敏捷迅速,攻擊兇猛準確呢?
試飛中“梭魚”表現還不錯,比它的前輩們強多了,但由於當時歐洲戰事吃緊,空軍的飛機擁有高度的生產優先權,結果直到1942年初才準備開工生產了。這時原先設計中打算安裝的功率895kW(1,200HP)的Rolls-RoyseExe24缸液冷發動機卻因項目中止而無法供貨,無奈之下只好換裝了Rolls-RoyseMerlin30型12缸液冷發動機(功率969kW)並驅動一副Rolls-Bristol三葉可變距螺鏇槳,為了適應新發動機,機體一些地方也作了重新設計,隨後該型機以“Barracuda”MKI的型號正式生產並交付使用。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卻發現該機有許多問題尚需解決:首先是機體過重,969kW的Merlin30發動機也顯得動力不足了,原因在於機體設計作了修改後一些原設計所沒有的額外設備的增加。機體過重使得其諸如起飛速度,爬升率等飛行特性惡化,這個問題在整個服役期間一直困擾著“梭魚”;其次是機體結構有待加強,像“梭魚”這樣的俯衝轟炸機在高速俯衝至拉起的過程中機體往往要承受至少6G的加速度,一般的戰鬥機可能還沒改出俯衝就散架了;最後是飛機在俯衝時襟翼要擺到一個向上的角度,這會嚴重干擾流向尾部的氣流從而使飛機變的不穩定。因而MKI型只生產了30架就草草收工了,且交付部隊後未參加實戰,一直做實驗和訓練用。
針對MKI型暴露的問題,Fairey公司對症下藥進行了改進:換裝了馬力更強勁的Rolls-RoyseMerlin32發動機(功率達1,223kW/1,640HP)並驅動一副Rolls-Bristol四葉可變距螺鏇槳,以緩解動力不足的問題;加固了機體結構;傳統的倒T形尾翼被改為“T“形尾撐,並增加了兩個撐桿以加固水平尾翼。改進後的型號稱為“梭魚”MKII型,這是“梭魚”最主要的生產型號,共由四家公司生產了1,688架(分別為Fairey的67架,Blackburn的700架,BoultonPaul的300架和Westland的13架)並進入服役。但在其服役早期卻多次出現飛機處於正常飛行時突然莫名其妙墜毀的情況,也因此而葬送了很多經驗豐富的飛行員。直到1945年上半年才搞清楚其原因為液壓系統上出現的小裂隙導致液壓油泄漏,而液壓油中又含有乙醚,大多數飛機由於未配備氧氣面罩(不過在10,000英尺高度以下也確實很少有人用),飛行員迅速進入昏迷,神智不清(乙醚可是高效麻醉劑)最終導致墜機。查明原因後英國海軍部還於1945年5月末命令所有的“梭魚”都必須儘快安裝供氧系統且飛行員在飛行時始終都得使用。
隨著機載雷達技術的不斷成熟,到了1943年,“梭魚”又“順應時代潮流”發展出裝有ASV厘米波雷達裝置的新機型,主要用於反潛巡邏。原型機是在一架由BoultonPaul工廠生產的“梭魚”MKII改裝而成,機體最明顯的特徵是後部機腹上突出的天線包。該型機被稱為MKIII型,1943年首飛,1944年年初開始生產,總計生產了852架,其中Fairey公司406架,BoultonPaul公司392架。
“梭魚”最後一種型號是MKV型(MKIV型一直停留在設計畫圖紙上),主要是換裝了Rolls-RoyseGriffonV形12缸液冷發動機(功率1,492kW/2,030hp)並作了一些空氣動力學上的改進,根據垂尾形狀的差異可分為A型與B型。MKV型直到1944年11月16日才首飛,在歐洲戰場煙消雲散前由Fairey公司生產了區區30架。

奔赴戰場

1943年1月10日,第一架“梭魚”MKII在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FAA/FleetAirArm)第827中隊正式進入服役並被部署於北大西洋地區,“梭魚”開始了它的戎馬生涯。“梭魚”誇張的上單翼和奇特的“T”型尾撐使得它看起來怪模怪樣,被公認為是二戰生產的所有飛機中最醜陋的飛機之一(再看看同時期的“賊鷗”和後來的“掠奪者”,好像FAA出醜機已成傳統啊),皇家海軍飛行員戲稱其為“一組瘋狂的設計師在瘋人院裡設計的飛機”,但實戰證明“梭魚”是一款性能出色的戰機,從北極圈,到地中海,再到馬來亞,到處都活躍著“梭魚”的身影。它執行的任務主要包括俯衝轟炸德國主力艦船並攻擊其護航隊,在歐洲敵占港口布雷以及為盟軍對義大利的作戰行動提供支援,在東南亞戰場轟炸日軍在島嶼及沿海岸線的各種地面設施,後期裝有機載雷達的MKIII還可執行反潛任務。“梭魚”在服役期間一共有兩艘潛艇的戰果,第一艘是於1944年10月7日在挪威Bronnoysundlater以北海面由從“怨仇”(implacable)號航母上起飛的第828和841中隊的“梭魚”擊沉的,艇號U-1060。第二艘則是於1945年4月13日在離荷蘭海岸線14英里(約22.5公里)處由第821中隊的一架編號DR327‘N6l‘的“梭魚”擊沉的。最早參加實戰的是第810中隊的“梭魚”,其參加了盟軍在Salerno的登入行動(又叫“雪崩行動”,於1943年9月9日開始,作為盟軍進攻義大利行動的一部分)。最終有不少於2,572架各種型號的“梭魚”被交付給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一共裝備了23個前線中隊,二戰結束後還一直服役至50年代中期,直至被格魯曼的“復仇者”替換.除皇家海軍航空兵外,英國皇家空軍,法國海軍航空兵和荷蘭海軍航空兵也曾裝備過它。

一戰成名

真正給“梭魚”帶來聲譽的是它對德國海軍的中堅——“提爾皮茨”(Tirpitz)號戰列艦的攻擊行動(主要還是Tirpitz名氣大)。“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比其著名的姊妹艦“俾斯麥”號(Bismark,1941年5月被擊沉)還大上1,200噸,42,900噸的排水量使她成為德國海軍最大的戰鬥艦船,而其八門380mm主炮、十二門150mm副炮加上30節、厚重裝甲的戰力使得英國皇家海軍無法忽視她的存在。自1941年二月正式服役後,“提爾皮茨”號的活動範圍便集中在挪威北部外海一帶,以防范盟軍可能對挪威發動的進攻(希特勒一直有這個擔心);而與此同時,英國人對挪威的擔心也絲毫不少於希特勒,因為他們必須對付隨時可能從那條漫長海岸線上出現的德國海軍主力艦。這樣,英國皇家海軍不得不隨時在奧克尼群島的斯卡帕灣內保持兩艘最新的“喬治五世”級戰列艦(KingGeorgeV)以及一艘航空母艦以供待命用,以防德國軍艦突然衝出來切斷大西洋上的生命線。”
從1941年6月開始,這一威脅又擴大到了在蘇聯航線上來來往往的運輸船隊。儘管在其服役的將近三年時間裡“提爾皮茨”完全沒有進行什麼值得一提的戰鬥,但她還是讓英國海軍牽腸掛肚。為了解決這個藏身於挪威極北處的幾個峽灣內的“北方的孤獨女王”,英軍自1942年起便派過艦載機、有人魚雷想要除掉這個眼中釘,真正對“提爾皮茨”號造成重大損害的是1943年5月X-6、X-7由特種作戰小艇在她船底所引爆的四枚5,500公斤水雷,這些水雷將“提爾皮茨”號整個震離水面兩米高,並且對她的龍骨造成永久性的損害,使得她在接下來的6個月裡只能趴在峽灣內接受維修。可是英國人還不滿足,到了1944年上半年,英國又先策劃發動由航空母艦支援的艦載機對“提爾皮茨”號進行攻擊,代號為“鎢”作戰方案,決心要“炸瘸它”,參戰的兵力包括“勝利”號、“暴怒”號大型航空母艦,“皇權”號、“追蹤者”號、“搜尋者”號和“保護者”號4艘護航航空母艦,共搭載42架“梭魚”式轟炸機、28架“海盜”(Corsair)式、20架“地獄貓”(Hellcat)式和48架“野貓”(wildcat)式戰鬥機。此外,還有12架“劍魚”攜帶深水炸彈用於反潛作戰。
“提爾皮茨”藏身於挪威北部的阿爾塔峽灣,峽灣周圍群山環抱,經常霧靄繚繞,有效地庇護著“提爾皮茨”號免遭飛機襲擊。灣內海水較淺,“提爾皮茨”號外側又設有防雷柵,無法用魚雷攻擊,所以只能由“梭魚”式飛機攜帶炸彈進行俯衝轟炸攻擊。為了炸穿“提爾皮茨”號厚重的裝甲,這次行動還專門選用了美國最新研製的720公斤穿甲彈。3月28日,參戰的艦船和飛機在洛奇-埃里博爾海灣進行了最後一次演練,“勝利”號和“暴怒”號航空母艦還對換了第827飛行中隊和第831飛行中隊,以便組成兩個攻擊波,使“勝利”號每次可以起飛12架“梭魚”式,“暴怒”號每波起飛9架“梭魚”式。每波戰鬥機為12架“海盜”式、10架“地獄貓”式和20架“野貓”式。4月3日清晨,攻擊部隊到達阿爾塔峽灣以北120海里的水域,並開始第一波攻擊,而此時,德艦竟然正準備進行出海訓練,對於皇家海軍艦隊航空兵的飛行員們來說,這真是意外的好運。第一波21架“梭魚”共掛720公斤重磅穿甲彈7顆,225公斤半穿甲彈24顆,負責炸穿“提爾皮茨”號露天甲板;此外,還掛有225公斤標準炸彈12顆,270公斤深水炸彈4顆,以轟炸艙面建築和水線下的艦體。戰鬥機則由護航航空母艦派出。“梭魚”先在3,000米高空進入轟炸航線。接著開始俯衝,碩大的720公斤炸彈帶著尖嘯聲落向“提爾皮茨”。而失去了峽灣的保護和煙霧的遮蔽,再加上“地獄貓”和“野貓”四下飛舞對德艦防空火力的干擾,“提爾皮茨”差不多只有挨炸的份。第一波攻擊共有3顆720公斤炸彈命中,但只是將艦體外板炸開了一個半米寬的口子,使海水湧進了舷艙,並未造成致命傷。40分鐘後,第2攻擊波的飛機到達了,19架梭魚式轟炸機總共掛了兩顆720公斤炸彈、39顆225公斤半穿甲彈、9顆225公斤標準炸彈和兩顆270公斤深水炸彈。儘管德艦的防空炮火非常猛烈,“梭魚”們仍然英勇俯衝,穿過煙霧,向德艦投下一枚枚炸彈。這次,共有5顆炸彈命中了“提爾皮茨”號,至少包括一枚720公斤的炸彈,但仍只是傷及皮毛,還沒達到“炸瘸它”的作戰目標。於是,在隨後幾天,趁“提爾皮茨”躺在卡亞峽灣修理的機會,皇家海軍航空兵對它實施了幾次轟炸:
4月24日,“鎢”作戰之後21天,皇家海軍又進行了“行星”作戰,6艘航空母艦再次出動。只可惜天公不作美,惡劣的氣候使機群無法起飛,計畫不得不取消。
5月15日,根據皇家海軍的“肌肉”作戰行動計畫,“勝利”號和“暴怒”號航空母艦派出了27架“梭魚”式轟炸機,由36架“海盜”式、“海火”式戰鬥機護航,撲向卡亞峽灣。但峽灣內陰雲密布,將“提爾皮茨”遮得嚴嚴密密,“梭魚”式只能盲目亂炸一氣,空手而歸。
5月28日,皇家海軍又打算進行“虎爪”作戰,但由於天氣狀況太惡劣,機群還未起飛行動就取消了。
7月17日,皇家海軍又動用了“不倦”號和“可怖”號航空母艦,這次作戰的代號為“吉祥物”作戰。但“提爾皮茨”號憑藉大量發煙裝置發出的煙霧掩護,又一次幸運地避開了“梭魚”投下的成噸的炸彈,94架攻擊飛機只炸沉了一艘油船和一艘拖輪。
8月22日,5艘航空母艦先後發起“古德伍德I”與“古德伍德II”攻擊計畫。32架“梭魚”在42架戰鬥機的掩護下分成兩個攻擊波,接連光顧了“提爾皮茨”號。由於煙幛遮擋,所投炸彈無一命中。
隨後在8月24日和8月29日又進行了“古德伍德III”與“古德伍德IV”作戰行動,除了“梭魚”外,“地獄貓”和“海盜”也加入了轟炸者的行列。但是攻擊效果微乎其微,一共只命中2顆炸彈。
在從“鎢”作戰開始的一系列轟炸行動中,英國以損失兩架“梭魚”的代價,嚴重破壞了“提爾皮茨”號鋼甲外部設施,殺傷敵艦員438名;雖然說不上戰功顯赫,但“梭魚”在戰鬥中表現出的堅固的機體結構和良好的俯衝性能還是可圈可點的。只是“提爾皮茨”號共130-200毫米厚的雙層水平裝甲板居然奇蹟般地受住了英機的轟炸,無一處被擊穿。英國人認識到即便是720公斤的重磅炸彈也無法“炸瘸它”,最後於1944年11月12日晚由31架第9和第617中隊的蘭開斯特轟炸機使用“高男孩”地震彈(重達5,443.2千克)將其“震翻”,971名德國水兵隨著它葬身海底。

現存情況

儘管“梭魚”也有兩千多架的產量且為皇家海軍艦隊征戰了十幾年的時間,但在退役之後卻連一架完整的也沒有留下來。現存於世的只有英國皇家海軍航空兵博物館(FAAM/FleetAirArmMuseum)里兩架墜毀“梭魚”的幾大片殘骸,並有一個機頭做公開展示。現在我們只有在歷史圖片和影視資料里才能看見“梭魚”那醜陋的身軀和它俯衝攻擊時老鷹般的雄姿了。
“梭魚”MKII型的一些參數:
翼展:14.50m
機長:12.18m
機高:4.58m
機翼面積:37.62sqm(平方米)
乘員:3人
發動機:1*Rolls.Royce Merlin32(1,640hp/1,223kW)
航程:1,165km
最大速度:338km/h
升限:6,586m
空重:4,445kg
最大起飛重量:6,386kg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