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果實、葉和新梢。葉部受害,幼葉先發病、褐至黑褐色圓形斑點,後逐漸擴大,形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中心灰白至灰褐色,邊緣黑褐色,有時有輪紋。病葉即焦枯、畸形,早期脫落。天氣潮濕時, 病斑表面產生黑色霉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果實受害,果面出現一至數個黑色斑點,漸擴大,顏色變淺,形成淺褐至灰褐色圓形病斑,略凹陷。發病後期病果畸形、龜裂,裂縫可深達果心,果面和裂縫內產生黑霉,並常常引起落果。果實近成熟期染病,前期表現與幼果相似,但病斑較大黑褐色,後期果肉軟腐而脫落。新梢發病,病斑圓形或橢圓形、紡錘形、淡褐色或黑褐色、略凹陷、易折斷。
病原形態特徵
病原菊池鏈格胞(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屬半知菌亞門鏈格胞屬。病斑上的黑霉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褐至黃褐色,叢生,基部稍粗,上端略細,有分隔。孢子脫落後有胞痕。分生孢子串生,倒棍棒形,有縱橫分隔,成熟的孢子褐色。
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被害枝梢、病葉、病果和落於地面的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後借風雨傳播,從氣孔、皮孔和直接侵入寄主組織引起初侵染。初侵染髮病後病菌可在田間引起再侵染。一般4月下旬開始發病,嫩葉極易受害。6~7月如遇多雨,更易流行。地勢低洼、偏施化肥或肥料不足,修剪不合理,樹勢衰弱以及梨網蝽、蚜蟲猖獗危害等不利因素均可加重該病的流行危害。
防治方法
預防方案:速淨按500倍液稀釋噴施,7天用藥1次。
治療方案:輕微發病時,速淨按300—500倍液稀釋噴施,5—7天用藥1次;病情嚴重時,速淨按300倍液稀釋噴施,3天用藥1次,噴藥次數視病情而定。 清除越冬菌原:在梨樹落葉後至萌芽前,清除果園內的落葉、落果,剪除有病枝條並集中燒毀深埋。
加強果園管理:合理施肥,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低洼果園雨季及時排水。重病樹要重剪,以增進通風透光。選栽抗病力強的品種。
藥劑防治:發芽前噴波美5度石硫合劑混合藥液,剷除樹上越冬病菌。生長期噴藥預防保護葉和果實,一般從5月上中旬開始第一次噴藥,15-20d1次,連噴4~6次。常用藥劑有: 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多氧黴素(寶麗安)1000~1500倍液對黑斑病效果最好,75%百菌清、90%三乙膦酸鋁、65%代森鋅、80%大生M-45、80%普諾等也有一定效果。為了延緩抗藥菌的產生,異菌脲和多氧黴素應與其他藥劑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