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藍黑色,呈三角形;觸角不呈膝狀,轉節放長,末三節明顯為棒狀;上唇不明顯分離;上顎外緣無齒;腹部腹板1-2節癒合;體壁被覆鱗片。
成蟲體長12~14毫米,紫紅色,頭向前延伸成象鼻狀頭管,觸角端部 3節明顯寬扁,前胸背面有3條凹陷。卵長1.5毫米,橢圓形,初產時乳白色, 後變乳黃色。幼蟲體長9~12毫米,粗短,黃白色。蛹體長約9毫米,黃褐至暗褐色。分布及習性
特性
以成蟲在土中蛹室內越冬(2年1代的第1年以幼蟲越冬,直至第3年出土)。成蟲出土後先啃食梨樹花蕾,繼而為害幼果,導致果面呈黃褐色疤痕。6~7月間交尾,產卵於幼果內,並咬傷果柄, 使梨果皺縮變黑脫落。卵經6~8天孵化為幼蟲, 蛀入果心。7~8月是幼蟲為害期,幼蟲在落果內短期繼續為害,然後離果入土作土室化蛹。蛹期約33~62天;羽化為成蟲後在土室中越冬。成蟲出土時遇降雨對出土有利,春旱則出土數量少。不同品種的受害程度有異。成蟲白天活動,有假死習性,早、晚氣溫低時受驚即落地。
防治上可利用此習性每日早、晚震落捕殺;在出土期雨後捕殺;及時拾淨落果,集中處理;早春成蟲發生時可噴灑敵百蟲、敵敵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