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象甲

梨象甲

昆蟲名,為鞘翅目,卷象科。分布於河北、山東、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浙江、江西、廣東、福建、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寄主植物為梨、蘋果、花紅、山楂、杏、桃。成蟲食害嫩枝、葉、花和果皮果肉,幼果受害重者常乾萎脫落,不落者被害部愈傷呈瘡痂狀俗稱“麻臉梨”;成蟲產卵前後咬傷產卵果的果柄,致產卵果大多脫落。幼蟲於果內蛀食,沒脫落的產卵果,幼蟲孵化後於果內蛀食多皺縮脫落,不脫落者多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

基本信息

分布與危害

分布於河北、山東、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浙江、江西、廣東、福建、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寄主植物為梨、蘋果、花紅、山楂、杏、桃。成蟲食害嫩枝、葉、花和果皮果肉,幼果受害重者常乾萎脫落,不落者被害部愈傷呈瘡痂狀俗稱“麻臉梨”;成蟲產卵前後咬傷產卵果的果柄,致產卵果大多脫落。幼蟲於果內蛀食,沒脫落的產卵果,幼蟲孵化後於果內蛀食多皺縮脫落,不脫落者多成凹凸不平的畸形果。

形態特徵

成蟲

梨象甲形態梨象甲形態

體長12-14毫米,暗紫銅色有金綠閃光。頭管長約與鞘翅縱長相似,雄頭管先端向下彎曲,觸角著生在前1/3處;雌頭管較直、觸角著生在中部。頭背面密生刻點,複眼後密布細小橫皺,腹面尤顯。觸角棒狀11節,端部3節寬扁。前胸略呈球形、密布刻點和短毛,背面中部有“小”字形凹紋。鞘翅上刻點較粗大略呈9縱行。足發達,中足稍短於前後足。

橢圓形,長1.5毫米,初乳白漸變乳黃色。

幼蟲

體長12毫米,乳白色,體表多橫皺略彎曲。頭小,大部縮入前胸內,前半部和口器暗褐色,後半部黃褐色。各節中部有1橫溝,溝後部生有1橫列黃褐色剛毛,胸足退化消失。

體長9毫米,初乳白漸變黃褐至暗褐色,被細毛。

發生規律

生活習性

一年生1代,以成蟲於6厘米左右深土層中越冬;少數2年1代,第1年以幼蟲於土中越冬,翌年夏秋季羽化不出土即越冬,第3年春出土。越冬成蟲在梨開花時開始出土,梨果姆指大時出土最多,出土期為4月下旬-7月上旬。落花後降透雨便大量出土,如春旱出土少並推遲出土期。出土後飛到樹上取食為害,白天活動,晴朗無風高溫時最活躍,有假死性,早晚低溫時遇驚擾假死落地,高溫時常落至半空即飛走。為害1-2周開始交尾產卵,產卵時先把果柄基部咬傷,然後到果上咬1小孔產l-2粒卵於內,以粘液封口呈黑褐色斑點,一般每果產1-2粒卵。6月中旬-7月上中旬為產卵盛期。

進化周期

成蟲壽命很長,產卵期達2個月左右。每雌可產卵20-150粒,多為70-80粒。發生期很不整齊,果實成熟期尚可見成蟲。卵期1周左右。幼蟲於果內為害20-30天老熟、脫果入土做土室約經月余開始化蛹。蛹期1-2個月,羽化後於蛹室內即越冬。產卵果於產卵後4-20天陸續脫落,10天左右落果最多;脫落遲早與咬傷程度、風雨大小有關。多數幼蟲需在落果中繼續為害至老熟才脫果。

防治方法

1、成蟲出土期清晨震樹,下接布單捕殺成蟲,每5-7天進行1次。

2、及時撿拾落果,集中處理消滅其中幼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