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清熱除煩,宣發鬱熱之功效。主治①發汗後,水藥不得人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②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鼓湯主之。③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④上胎者,梔子鼓湯主之。⑤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儂,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⑥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⑦身熱懊儂,虛煩不眠,胸脘痞滿,按之軟而不硬,嘈雜似飢不欲食,舌紅苔微黃者。

基本信息

歌訣

梔子豉湯治懊儂,虛煩不眠此方好;前證兼嘔加生薑,若是少氣加甘草。

組成

梔子(擘)十四個,香豉(綿裹)四合。

用法用量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功用

清熱除煩,宣發鬱熱。

主治

①發汗後,水藥不得人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儂,梔子豉湯主之。

②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鼓湯主之。

③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④上胎者,梔子鼓湯主之。

⑤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儂,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⑥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⑦身熱懊儂,虛煩不眠,胸脘痞滿,按之軟而不硬,嘈雜似飢不欲食,舌紅苔微黃者。

方義

①方中梔子味苦性寒,泄熱除煩,降中有宣;香豉體清氣寒,升散調中,宣中有降,二藥相合,共奏清熱除煩之功。

②梔、豉清虛煩客熱,服而探吐。俾誤下表邪,一涌而出,去邪存正,此為上策。加姜者,既誤必損胃之意。

③君:梔子既能上入心胸清透鬱熱以除煩,又可導火下行以除熱。臣:豆豉俱輕,辛涼宣散,透邪暢中,既能宣洩胸中鬱熱而助梔子除煩,又能開壅散滿而和胃。

④梔子味苦,性寒。苦寒相濟旨在清熱瀉火。香豉味辛、甘、苦,寒(用青蒿、桑葉炮製)或微溫。辛以透散,甘以補益,苦以降泄,性寒者偏於清,性溫者偏於散寒。

配伍特點

①本方寓宣散於清降之中,清輕宣洩,善解胸膈之鬱熱。

②梔子與香豉:苦辛相濟旨在透瀉鬱熱,苦甘相濟旨在瀉不傷正。

加減化裁

若未經下,煩悶及多痰頭痛,以赤小豆、苦瓜蒂為散主之。蓋苦能涌泄,瓜蒂苦物也;燥可去濕,赤小豆燥物也。夫病未經下,元氣雖虛未損,頭痛挾痰,又似實症,故用二物在上,吐而奪之,誠為快利。今人唯知汗、下,而吐法全不能講究,何哉?丹溪日:吐中就有發散之義。戴人亦謂吐法兼汗。鏡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燒鹽調熱童便,本治霍亂攪腸,愚以治傷食瞼腫,痛連胸膈,飲而三吐之,亦效。所謂死方活用,全者多矣。

使用注意

方中梔子生用,服後易作吐,炒用無此弊。脾胃虛寒,大便溏者,不宜服用本方。

附註

梔子豉湯為“虛煩”火郁證而設。其病機為火熱邪氣蘊郁,而使胸膈氣機阻塞不利。火當清之,郁當發之,故用梔子豉湯清宣鬱火。可用於火郁之嘔吐、胃痛等。(《消化病經方治驗》)

外敷治療癃閉的方法。具體用法為黑山梔9克,豆豉12克,研末,用青蔥一握,食鹽一匙共搗成,外敷於臍下關元穴。然即將此方告之彭教授。讓其試用之。1周后,戚女士前來複診,告之用外敷方後,小便隨即通暢,腹脹等諸症也隨之消失,跟隨抄方的學生聽了也眾口稱奇。梔子性滑向下,故張仲景有“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之說,豆豉性輕浮上行,二藥同用,升清降濁,調暢氣機,氣化則尿能出矣。(《顏氏內科學術經驗叢書顏乾麟醫話醫論醫案集第一輯》)

現代運用:本方主要用於食管炎、胃炎、膽囊炎、神經官能症等證屬熱郁胸膈者。(《中醫速記寶典方劑學》)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①梔子鼓湯與梔子甘草豉湯:都可以治療心中懊儂,虛煩不眠。梔子豉湯證是虛熱內擾,正氣不虛;而梔子甘草豉湯證是梔子豉湯證兼神疲、短氣之症,加甘草以補益中氣。

②梔子豉湯與梔子生薑豉湯:都可以治療心中懊儂,虛煩不眠。梔子豉湯證無嘔吐,如果兼有噁心嘔吐則用梔子生薑鼓湯。

③梔子豉湯與枳實梔子豉湯:都可以治療身熱,心煩不寐。機子豉湯證是發汗吐下後餘熱未清,鬱結胸膈,故有胸脘痞悶,但按之軟而不痛;而枳實梔子豉湯證為大病瘥後傷食而起,故有心下脹滿而痛、拒按之症狀。

④梔子豉湯與大陷胸湯:都可以治療心中懊儂,心下疼痛。梔子豉湯證是虛熱鬱結胸膈,故有胸脘痞悶,心下結痛,但按之軟而不痛;而大陷胸湯證水熱互結,症狀較重,腹硬滿而疼。

⑤梔子豉湯與白虎湯:都可以治療煩熱。梔子豉湯證是熱在上焦,口苦不思飲;而白虎湯證是熱在中焦,口渴大飲。

重要文獻摘要

《金匱要略研究》:“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此處‘進’一詞,可能是指不得已的事情。另外,可能因藥中含有香豉,所以後人添加‘得吐則止’一句。有人據此而認為該方為吐劑,但梔子豉湯並非吐劑。”

《傷寒纘論》:“梔子涌膈上虛熱,香豉散寒熱惡毒,能吐能汗,為汗下後虛煩不解之聖藥。若嘔,則加生薑以滌飲。”

《目經大成》:“表證未退,醫早下之,陽邪乘虛人里,固結不能散,煩熱懊儂,更以陷胸湯繼投,愈虛其虛,病不起爾。”

《經方合方技巧》:“張仲景論梔子鼓湯是辨治鬱熱證的重要基礎方,運用基礎方欲取得最佳治療效果,必須重視因病變證機及病證表現而加減變化。梔子豉湯是辨治熱郁證的重要的基礎方,由梔子擘、十四個(14g),香豉綿裹、四合(10g)所組成,以清透鬱熱為主。”

各家論述

左季云:“梔子苦能瀉熱,寒能勝濕,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證。豆制而為豉,輕浮上升,化濁為清。……劑分兩最小,凡治上焦之藥皆然。”(《傷寒論類方匯參》)

程應旄:“蓋梔子氣味輕越,合以香豉能化濁為清,但使涌去客邪,則氣升液化,而鬱悶得舒矣。”(《醫宗金鑒》)

中藥方劑之梔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