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訣
①梔子厚朴湯三味,內有枳實成名方;心煩腹滿不安症,服後病除立安康。
②梔子厚朴湯枳實,心煩腹滿不安施;清熱除滿寬胸腹,熱郁胸膈此方治。梔子厚朴湯宣郁,熱擾胸膈腑氣滯;下後心煩腹脹滿,臥起不安此方施。
③下後中虛臥不安,心煩腹滿屬傷寒;攻宜枳朴同煎妙,吐用山梔效可觀。
組成
梔子(擘)十四丸,厚朴(姜炙)四兩,枳實(炒黃,水浸去瓤,一作炙)四枚。
用法用量
清水三升(一作三升五合),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功用
①調腸胃,清邪熱。
②清煩熱,除痞滿。
主治
①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
②心煩腹滿,臥起不安,黃疽。
方義
①本方是梔子豉湯去豆豉加枳實、厚朴組成,主治邪熱內擾、氣機壅滯的心煩腹滿證。用梔子泄熱除煩,厚朴行氣除滿,枳實破結下氣,共奏解熱除煩、行氣消滿之功效。
②方中枳實、厚朴行氣導滯,枳實偏於清熱,厚朴偏於溫通;梔子清瀉鬱熱,降泄結氣。從其用量比例分析方藥功用是清熱除煩,行氣消滿。
運用
診斷要點:口苦,舌質紅、苔薄黃,脈數,可能伴隨口渴,或煩躁不安,或嘔吐,或腹痛,或大便乾結,或小便短赤等。
加減化裁
若心煩甚者,加大梔子用量,再加黃連,以清瀉胃熱;若脘腹脹滿者,加木香、砂仁,以行氣除脹;若嘔吐者,加竹茹、半夏,以降逆和胃;若大便乾結者,加大黃、芒硝,以瀉熱通便;若不思飲食者,加山楂、麥芽,以消食和胃等。
附註
本證為傷津失液,治以梔子厚朴湯者,破結下氣,腹脹滿,則其證即愈。鬱熱壅遏氣機,津虧熱結證。涼血清熱,除氣機壅遏,而消腹脹滿,則其證即愈。(《甲子試效力》)
適用於傷寒下之後,心煩,臥起不安,腹滿,大便實,舌苔微黃膩,脈濡數。(《簡明方劑手冊》)
心煩則難臥,腹滿則難起,起臥不安是心移熱於胃。與反覆顛倒之虛煩不同。梔子治煩,枳朴泄滿,此兩解心腹之妙劑也。(《中華醫學大辭典(上、下卷)》)
熱郁胸膈兼腹滿型。主症:胸中煩熱,臥起不安,腹脹滿,苔黃,脈數。從症:食納不佳。分析:邪熱在里,擾於胸膈,故胸中煩熱,臥起不安。誤下邪乘,熱邪壅滯於腹,氣機不暢,則腹脹滿、食納欠佳。苔黃、脈數乃熱郁之故。治法:清熱除煩,行氣消滿。方藥:方取梔子厚朴湯(《傷寒論》)。(《中醫系統辨證學》)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本方為陽明病方。方藥組成與小承氣湯只一味之別,小承氣湯中有枳實、厚朴、大黃,梔子厚朴湯為枳實、厚朴、梔子,二方僅梔子和大黃的區別,二者都為清熱之陽明之藥,大黃側重陽明腑實,偏於下,而梔子側重胸中煩熱,偏於上。
重要文獻摘要
《傷寒論》:“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心煩腹滿,不能平臥,失眠,正合“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舌胖考慮太陰里虛,此太陰陽明合病,予梔子厚朴湯合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一百天學中藥(第3版)》:“梔子厚朴湯(《傷寒論》):梔子、厚朴、枳實各10克。水煎服。主治煩熱、腹滿而痛者。可用於多種消化道疾病、發熱性疾病。”
《白話湯頭歌訣》:“方劑組成:梔子10克,豆豉10克。梔子厚朴湯《傷寒論》即本方加厚朴10克、枳實10克,去豆豉。功能清熱除煩,理氣破結。適用於本方證而氣滯壅塞,心煩胸痞腹滿者。”
《傷寒來蘇集》:“梔子厚朴湯,以枳、朴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義。”
各家論述
吳謙:熱與氣結,壅於胸腹之間,故宜梔子、枳、朴涌其熱氣,則胸腹和而煩自去,滿自消矣。此亦吐中寓和之意也。(《醫宗金鑒》)
左季云:熱氣人胃之實滿,以承氣湯下之;寒氣上逆之虛滿,以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溫之,然皆下後滿而不煩也。熱邪人胃之虛煩,以竹葉石膏湯清之;懊儂欲吐之心煩,以梔子豉湯吐之,然皆下後煩而不滿也。今因妄下既煩且滿,既無三陽之實證,又非三陰之虛證,惟熱與氣結壅於胸腹之間,故用梔子厚朴枳實湯,涌其熱氣,則胸腹和而煩自去,滿自消矣,此亦吐中寓和之意也。(《傷寒論類方法案匯參》)
中藥方劑之梔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