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
在梓潼廟會文昌祭祀活動中,梓潼七曲山大廟廟會是四川民間規模最大、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也是梓潼集祭祀、文化、商貿為一體的綜合性的民俗節目,它影響到川西北地區數縣及陝甘兩省的部分地區。每屆廟會都有數萬人之多,因廟會主祭文昌帝君,又稱廟會為“文昌會”。每年春季廟會從農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日,秋季廟會從農曆八月初一日至八月十五日。由於廟會是這一地區綜合文化的大陳列,包括宏偉壯觀的古建築藝術,蒼煙濃蔭的古柏林,廟內文昌大型鐵塑及文物,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張獻忠認家廟的風雲紀事,海燈法師練功的場所,娘娘殿前的習俗,這些都是巨大的吸引力,吸引人們上山參觀遊覽。
內容
大眾文化活動加強了廟會的娛樂功能,每屆廟會期間都有來自各地的大型雜技團、馴獸團、雜耍、猴戲、民間演唱表演。民俗文化展示也豐富了廟會的內容,民間工藝品雖然製作粗糙簡陋,但稚拙有趣;地方小食為廟會飲食文化增添了秀色,是民俗文化富有吸引力的內容。梓潼的地方小食色、鮮、味、型具佳,梓潼酥餅、梓潼片粉、梓潼鑲碗的“梓潼三絕”自然是廟會珍品。 七曲山大廟的建築是順其自然,依山而建的。其結構嚴謹,錯落有致,風格殊異,它集南北古建築和官方民間營造法式於一體。大廟古建築以百尺樓、正殿、桂香殿為中軸線,其餘建築由此向左右延伸,由於受地形的限制,故不十分對稱。百尺樓為大廟的正山門,又名忠孝樓、星主樓、魁星樓,始建於明朝。正殿位於古建的中心部位,是供奉文昌帝君的主殿。正殿的後面是桂香殿,為明代所建。正殿前左右有鐘鼓樓,六角攢尖頂式,蓋綠色琉璃瓦,是清雍正十年建。正殿左側就是聖啟宮、瘟祖殿、白特殿及風洞樓。
場面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走進古蜀道梓潼,你就走進了歷史,走進了積澱深厚的文昌文化,古老的
文昌文化早已突破南北的地域限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代表。備受海內外遊客關注的第1070屆文昌廟會(二月廟會)在梓潼七曲山大廟落幕。2008年3月8日至3月22日(農曆二月初一至二月十五),在歷時半月的時間中,遊客將感受到獨特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特色民間小吃。 廟會的規模、檔次、影響逐年遞增,不僅成為綿陽市春季最大的節日文化活動和知名文化品牌,也躋身國內幾大著名傳統廟會之列。昨日,南山門至七曲山大廟道路兩旁、文昌文化廣場及帝鄉街周圍旗幡飄飄,絢麗的花朵給文昌文化廣場著上了春天的盛裝。花團簇擁周圍,民俗文化活動展演、旅遊商品交易、書畫攝影展覽區域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萬畝翠柏中的七曲山大廟景區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為充分展示充滿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大型文昌出巡活動盛況,本次廟會最扯眼球的文昌出巡活動特別安排在3月8日、10日、16日上午三個時段進行展演,讓遊客盡情感受文昌出巡的盛況。
遊客在領略廟會的民俗文化、民間藝術和特色小吃的同時,還可暢遊七曲山大廟。一是觀光“古建築博物館”大廟的奇特建築;二是覓攬中國獨一無二的“蜀道明珠”萬畝“古柏大觀園”的美景,享受天然氧吧;但眾多的遊客則是“拜文昌祖庭,祈福祿壽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廟百尺樓,因祀奉魁星又名魁星樓,建於南宋曾有“西蜀第一名樓”之美譽。魁星的神話故事在民間亦是廣為流傳;人們常說的“不怕文章高北斗,就怕朱筆不點斗”的權力之筆就掌握在魁星手中。成語“魁星點斗”、“獨占鰲頭”都是源自於斯。據“魁星樓”內的文字介紹說:“相傳文昌祖庭之‘魁星’十分靈驗,有許多學子祭拜“魁星”,崇奉“魁星”的習俗沿襲至今”。人們在文昌、魁星等塑像前敬上一炷香火,深深地許上一個美好的願望,祈求予以福祿壽財、幸福安康……在七曲山大廟拜文昌祖庭、祈福祿壽財的名聲已風靡海內外,在每年接待的數十萬遊客中,海外遊客最高達數萬人。
歷史
春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相傳每年二月三日,是文昌的生日,是為祀典,是按朝廷頒布的禮神制度舉行的,其規格與祭孔子大致一樣。秋祭是清朝乾隆年間才興起的,在每年八月初一舉行,儀式大致與春祭相同,增加秋季無非是使文昌祭祀活動更為圓滿,內容更為豐富,參與人員更為廣泛,祭典的影響更為擴大。春秋祭典是文昌祭祀活動的主要儀式,主祭地點在七曲山大廟文昌正殿大廳舉行,分祭前準備和祭典兩個部分。 在文昌祭祀文化中,大興花燈可謂別具一格。大興花燈表演時間是每年臘月三十夜開始,耍到正月十五日為止,“耍燈”是表演的高潮,“耍燈”是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重頭戲,“耍燈”是繼臘月三十夜“開光”儀式之後逐門逐戶“拜燈”開始的。這種逐戶“拜燈”習俗是梓潼春節迎神會之前各地鄉間農村文昌“掃蕩”習俗的同一種形式。“耍燈”表演一般分兩天進行。第一天共七場,包括“二龍戲珠”,“二龍搶寶”,“梅花陣”,“太極陣”,“採茶燈”,“車車燈”,“馬馬燈”。第二天告辭主人時表演“謝茶”,包括各種燈具相互穿插,構成各種圖案圖陣的燈舞,這些圖案或圖陣有“開四門”,“關四門”,“套八節”,“抱柱子”,“滾螺獅”,“一條龍”等。
榮譽
文昌節會源於梓潼土著氐羌人對雷神、樹神、蛇神的原始圖騰崇拜。文昌節會是文昌民間節日慶典活動和文昌廟會活動的簡稱,始於明代萬曆年間,分為文昌掃蕩、文昌迎神會、梓潼會。文昌廟會具體表現形態為文昌廟會、文昌祭祀,以及拜香會、大蜡會、曲藝雜耍、飲食小吃。據史載,早在南宋時期,梓潼縣民間就流傳一首歌謠:“二月三,龍抬頭,文昌帝君慶大壽,四面八方趕廟會,各行各業大交流”。據有關專家考證,文昌節會是文昌崇拜和信仰的最集中的表現,是一個重要的歷史產物。由梓潼神到文昌神的歷史演變,文昌以“代天宣化”的倫理道德之神和中華民族至高無上的文化尊神,受到平民、士紳、官吏、學子的廣泛崇拜。在千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全面深刻地反映出漫長農耕文化形成的生活習俗和生產力發展情況的一個重要歷史物證,是研究善行文化、科學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同時,在文昌節會活動中,文昌祭祀活動中的音樂、舞蹈,文昌古籍中的木刻雕板畫、年畫、壁畫,文昌廟會中的戲劇、曲藝、雜技、飲食文化以及文昌大轎、錫制儀仗鑾駕、木刻神像,文昌洞經古樂中的絲竹樂、吹打樂、打擊合奏樂等,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據悉,20世界60年代以來,梓潼縣人民政府先後撥出專項資金50多萬元,用於文昌節會的搶救和保護。2005年,梓潼縣還制定出台了《文昌節會五年保護計畫》,進一步加大了對文昌節會的靜態和動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