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梅真
拼音:méi zhēn
解釋:指漢梅福。梅福字子真,故稱。
詳細釋義
典源
《漢書》卷六十七〈楊胡朱梅雲傳·梅福〉
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也。少學長安,明尚書、穀梁春秋,為郡文學,補南昌尉。後去官歸壽春,數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輒報罷。是時成帝委任大將軍王鳳,鳳專勢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譏刺鳳,為鳳所誅。王氏浸盛,災異數見,群下莫敢正言。福復上書曰:……至元始中,王莽顓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其後,人有見福於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雲。
譯文
梅福,字子真,九江郡壽春縣人。年輕時在長安求學,通曉《尚書》、《穀梁春秋》,為郡裹的文學,補任南昌縣縣尉。後來辭官回了壽春,多次通過縣道的使者上書談論非常之事,還曾求借驛站的輥車,到天子所在的地方將皇上詢問的緊急政事一一條錄下來,然後逐條對答,總是不被採納。 這時成帝把政事託付給大將軍王鳳,王鳳專擅朝政,而京兆尹王章一向忠正剛直,譏刺王鳳,被王鳳誅殺。王氏的勢力逐漸強盛,災異多次出現,群臣中沒有人敢說直話。梅福又上書說:…… 到元始年間,王莽專政,梅福在一天早晨拋棄妻子兒女,去了九江,到現 在傳說他成了神仙。在那之後,有人在會稽郡看見過他,改名換姓,在吳縣做市門卒。
釋義
指漢梅福。梅福字子真,故稱“梅真”。梅真,為郡文學,補南昌尉。後歸里,一旦棄妻子去,傳以為仙。亦稱“仙尉,仙人梅 仙伯 仙吏”等。
同源典故
九江神仙 仙人梅 仙伯 仙吏 仙尉 南昌仙籍 南昌尉 吳市仙 吳市隱 吳市高人 吳門變姓 子真 守市闤 市門卒 愧梅福 梅仙 梅子真 梅家鶴 梅尉
運用示例
唐·方乾《寄台州孫從事百篇》詩:“ 梅真入仕提雄筆,阮瑀從軍著彩衣。”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輓詞》詩:“曾訪梅真拜地仙,更期韓偓符天意。”
南朝 宋 謝靈運 《會吟行》:“ 范蠡 出江湖, 梅福 入城市。”
唐 高適《封丘作》詩:“乃知 梅福 徒為爾,轉憶 陶潛 歸去來。”
明 夏完淳《避地》詩之三:“入市逢梅福 ,遊仙訪 葛洪 。”
相關閱讀
正史記載梅福為漢南昌蔚:曾上書譏諷大司馬、大將軍尚書王鳳。王莽專權後.棄官隱九江,不知所終。宜豐地方志乘稱梅福隱於宜豐,始隱新莊,後移逍遙,子孫繁衍天寶。於是,在天寶有了梅福的許多傳說。
據天寶梅氏後裔傳說。梅福為漢室宰相,王莽篡位後,梅福助漢王出京逃難,繼’之遵漢王之囑,帶太子回鄉避難,由白馬將軍護送。梅福帶著太子將其隱居天寶附近的逍遙道院。不久,太子病重死於道院中,梅福認為自己失職,便觸柱而死;白馬將軍見太子、梅福相繼死去,自忖如漢王復位,無顏見帝,也拔劍自刎以盡忠。道院遂將三人屍骨以亂石安葬。
十八年後,劉秀登基。想著梅福和太子,不知下落,於是派兵四處尋找,有人在三人當年避難的窯洞中,偶爾見到悔福當年在洞中留下的守國保太子誓言及梅福通過“—蛾撲撲火、雲鳳駕彩、老虎撲石、鐵欄關象”等地形特徵隱喻的老家地址,皇上聞之。立即令人一路按地形隱語尋訪。訪至天寶,確認即為梅福家鄉,並知三人死於道院,於是直封梅福為賢人,並重修悔蓓墓、立太子塔、建白馬將軍廟。朝延還將應授予梅福的銅頂和龍袍送至下梅,封下梅宗族長老為“香燈老爺”,專事守墓及祭祀事宜。後天寶陳、劉、鄒畏、梅等姓,在天寶共建興賢祠,專祀梅(福)、陶(淵明,始家宜豐之澄塘)二人。宜豐縣城也立了梅陶二公祠。無八是天寶還是縣城,每年清明祭梅福時,均由香燈老爺主祭。此時香燈老爺頭戴銅頂帽,身穿龍袍,文武官員見了都要下轎下馬。故有“頭戴銅頂帽,風官大三分”之說。民國時期,下梅之梅占春,為最後—位香燈老爺(墓葬下梅)。
因梅福,天寶另有一說:“頭頂宰相,腳踏專員”,宰相指梅福,專員指現代之劉幾達(曾任贛州專員,後蔣經國繼其任)。意謂天寶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