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0日在梅州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全市人民按照中央“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和省“三促進一保持”的部署,在中共梅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大力實施 “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戰略,市人大五屆四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基本完成,經濟社會實現健康較快發展。
●全市生產總值突破500億,達到510億元,增長9.8%,增速預計超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產總值12327元,增長9.4%;來源於梅州的財政總收入接近百億,達97.7億元,增長9.3%;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30億,達30.8億元,增長13.5%。
●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再次高分競得5億元扶持資金,全省“雙轉移”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
●2009’梅州·世界客商大會取得圓滿成功,成為全球客屬商界精英匯聚的盛會,世界客屬地區合作發展的盛會。
●客家博物館成功升格為中國客家博物館。
●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工作得到國家專家組充分肯定,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通過省考核鑑定。
●在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的公眾安全感調查中,梅州以92.7分的成績名列榜首。
●與梅州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省直部門、省屬企業、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達到43個,對外合作取得新的進展。
●在廣東21個地級以上市政府年度整體績效評價中,我市排名全省第9,居粵東西北12市首位。
一年來,我們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項目建設年成效明顯。堅持把投資拉動作為實現“保增長”的重要手段,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3億元,增長14.2%。列入考核的50項續建及新開工項目,共完成投資81億元,占年度投資計畫的85%,完成投資比例創歷史新高。梅大高速動工建設,西環高速進度加快,客都大道完成路基工程,梅州機場擴建工程正式啟動,電網建設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畫。荷樹園電廠三期已進入國家發改委核准程式,鷹梅、浦梅鐵路開展預可研,五華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紮實推進。爭取新增中央投資項目167項、總投資15.4億元,創歷史新高。
——重點產業實力增強。出台了《促進中小企業平穩健康發展實施辦法》,專門安排1.63億元用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增資擴產等。電力、建材、菸草、礦業、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六大支柱產業完成增加值10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一是全市電力總裝機達到303萬千瓦,電力總產值達81.5億元,增長17.6%。二是以塔牌為龍頭的全省水泥生產基地建設步伐加快,寧江150萬噸旋窯水泥建成投產,油坑150萬噸熟料項目動工建設,全市建材產值達50億元,增長14%。三是電子信息產業集聚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產值44.3億元,增長16.3%。博敏電子二期竣工投產,國威電子整體遷入順利實施,梅雁銅箔二期、輝勝達投影機項目全面建成,梅州成為 “廣東省電聲器材產業基地”,豐順成為我市首個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四是汽車零部件產業初具規模,廣汽集團與強華公司合作的廣汽強華電機項目實現投產,雲山汽車試產成功,卡萊輪胎、BPW 車軸三期等擴建項目全面完成。五是菸草產業在受國家消費稅政策調整衝擊的情況下,“五葉神”香菸產量實現29.54萬大箱,增長11%。六是積極應對國際礦產市場的變化,加快礦業重點項目建設,平遠釹鐵硼項目動工興建,五華鉬礦完成主體工程建設,興寧霞嵐釩鈦磁鐵礦完成有關試驗工作。七是製藥、釀酒等潛力產業發展加快。華銀醫藥自主研發生產的流感病毒診斷試劑等4個產品通過國家審批,成為國內首批獲得國家藥監局產品註冊證的產品,在全國抗擊甲流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康奇力年產6000噸生產線、長樂燒新增2500噸產能項目竣工投產。同時,與省科技廳的戰略合作紮實推進,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家,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46億元。豐順縣被科技部確定為“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超宇起重、新馬陶瓷等5個品牌成為省著名商標。
——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紮實推進。以再次競得省5億元產業轉移扶持資金為新的動力,按照“生態園區、工業新城”的發展定位,全面加快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建設。園區首期開發基本完成,首批標準廠房、污水處理廠、企業服務中心等項目建成使用。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建立了山區市首家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與團省委、省青年企業家協會合作共建“廣東青年(梅州)創業園”。積極完善市縣共建共享機制,先後組團到香港、台灣、東南亞及珠三角等地舉辦了13場專題招商推介會,園區新引進企業37家、契約投資總額達18.8億元;全市實際利用外資8619萬美元,新增外商投資企業43家。梅州經濟開發區、蕉華工業園、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園實現產值27億,稅收1.2億元。
——農村改革發展步伐加快。積極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全市財政涉農支出達30.8億元,增長53%,農業總產值實現175.6億元,增長6.4%。一是現代農業加快發展。全市新種油茶11.4萬畝、優質水果2萬畝、南藥2.5萬畝、名貴樹木1.4萬畝,新建特色漁業基地1萬畝,新增萬頭豬場2個,完成糧食總產123萬噸,糧食應急儲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市省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達20個,省級以上名牌產品達24個。我市被確立為“廣東省韓江上游油茶、茶葉產業帶”,並獲得國家和省財政三年共1.7億元的支持,興寧被評為“中國油茶之鄉”。二是農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民人均純收入5390元,增長7%。按照“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要求,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老區建設資金投入增長2倍多,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資金近2億元。三是農村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認真實施15個基本農田整治項目和28個農田水利建設人大議案項目,新增耕地4.3萬畝,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開發補充耕地任務。專門編制《梅州市小流域綜合治理規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3平方公里。農業保險試點範圍擴大,土地流轉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紮實推進。梅縣區、蕉嶺被確定為“全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區/市)”,平遠被評為“全國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縣”。與此同時,全力應對秋冬旱災影響,成功抗擊了“6·14”和“6·22”局部地區特大洪澇災害。
——旅遊、金融等服務業蓬勃發展。一是旅遊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按照旅遊先鋒產業的定位,加快推進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建設,梅州雁南飛通過國家5A級評估,興寧神光山、豐順龍鯨河、蕉嶺長潭等5家旅遊景區被評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基本建成。積極實施國民旅遊休閒計畫,葉劍英紀念園、泮坑公園等22個旅遊景點、休閒公園免費開放。成功舉辦第三屆精彩客都自駕旅遊周、“重走客家遷徙古道”等系列活動,梅州成為廣東“最受車友歡迎目的地”,梅州市梅縣區被評為“中國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遊目的地”,平遠入選“中國最佳生態文化旅遊目的地”,大埔縣城獲得“中國十大最美小城”稱號。全市旅遊接待總人數553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4.5億元,分別增長20%和17%。二是金融業發展步伐加快。我市成為全省唯一的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農信社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有序推進,在全省率先組建了小額貸款公司,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達16家。超華科技成功上市,上市企業總數達到7家,在全省地級以上市中排名第5。三大投融資平台公司新增融資擔保額近16億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700億元,增長17%;貸款餘額273億元,增長32%。三是以房地產為重點的消費市場更加活躍。制定出台了 《關於促進梅州市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梅州城區購房落戶辦法》等政策措施,積極拉動住房消費,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金額分別增長40%和45%。與省供銷社合作共建農村現代流通網路體系,“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取得新進展,發放家電、汽車、機車下鄉等補貼3802萬元,居全省第一。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73.4億元,增長19.9%。同時,外貿出口增長16%,進出口總值增長3.5%,增幅居全省前列。
——民生得到更大改善。全市財政用於基礎教育、基本醫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和基本住房保障等民生領域支出70.6億元,增長24.7%,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72.8%。一是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建立。平遠、梅縣區、梅江區、蕉嶺、興寧、五華先後啟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全市參保人數達26.5萬人,走在全省山區市前列。全市月人均養老金和失業保險金分別增加174元和70元,達879元和551元。農村合作醫療實現所有市級定點醫療機構即時補償。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至27萬元和8萬元。1.3萬名早期離開或應保未保的國有和縣以上集體企業人員養老問題得到妥善解決,3.3萬名困難企業退休人員的醫療保險待遇得到落實。為全市91萬農戶、400萬間農房免費提供房屋保險,907戶城鎮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為6500多名殘疾人提供康復服務,新解決1500多名殘疾人的就業問題。率先將農村人年均純收入低於1500元的困難家庭納入低保,優撫、低保、五保標準居山區市第一。二是城鄉醫療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全面實施免費婚檢、產檢和定額補償新生兒疾病篩查。全市6萬多人接種甲型H1N1流感疫苗。市人民醫院住院大樓全面竣工,嘉應學院醫學院附屬醫院建成使用,五華被評為全省首批“農村中醫工作建設先進縣”。三是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成效突出。編制了《勞動力資源開發五年規劃綱要》,積極實施 “一戶一技能”和“三百”行動計畫,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9.1萬人,轉移勞動力1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113元,增長8.3%。在全市2040個行政村建立村級勞動保障服務站,率先在全省建立市縣鎮村四級聯網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我市被評為全省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工作先進單位。四是民生重點工程加快推進。180公里重點堤圍除險加固工程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畫。江南東片人居環境改善工程穩步推進,歸讀公園建成開放。梅州大堤東堤完成主體工程,南堤、興寧合水水庫加固擴建等11項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全面完成。梅州城區內澇治理和梅江橋大修加固工程順利完工。城區管道天然氣建設進展順利。全市新建、改造國省縣道431公里、危橋69座,農村公路硬底化改造1000公里。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25宗。與此同時,“梅州民聲”、“亻厓看民生”、“民生820”、“行風熱線”、電子監察等八大民意訴求渠道進一步暢通,受理民眾來信3.15萬件,回復率100%,我市被省列為“實施網路民生民情工程試點示範市”。
——宜居城鄉建設亮點紛呈。以省市共建宜居城鄉示範市為契機,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為抓手,不斷加快城鄉建設步伐。一是城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完成全市22箇中心鎮、35個重點建制鎮的總體規劃、7個縣(區/市)城鎮體系規劃和248個村莊整治規劃。建立了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簡訊語音系統,對城區市政園林公用設施進行財產保險。新建改造市政道路5000多米、路燈線路23公里,在主要交通幹道設定隔離帶,著力構建城市公共運輸網路,公交線路覆蓋率達90%以上。深入開展超載、超速、酒後駕駛等9個專項整治行動,全市道路交通秩序進一步好轉。二是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出台了《清涼山飲用水源水質保護管理辦法》、《梅州市區突發性飲用水源污染事件應急預案》,梅江幹流水質保持優等,韓江跨界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標準,梅州市區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安全供水率達100%。梅城江南污水處理廠實現正常運行,各縣(市)污水處理廠全部建成使用。淘汰落後水泥生產線19條、產能173萬噸,淘汰落後鋼鐵企業250家、產能356萬噸,梅州市梅縣區發電廠1、2號機組全部關停,淘汰落後產能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完成了污染減排任務,梅州市區梅州市區空氣品質優良率100%。我市被評為“全國整頓和規範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先進集體”,龍豐生活垃圾填埋場通過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一級評定,梅城公廁建設管理模式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三是生態建設不斷加強。省市共建生態文明(林業)示範點工作紮實推進,整治關閉各類木材加工廠(點)1017個,全年完成造林作業面積2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9%,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平遠南台山、蕉嶺鎮山公園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梅州被評為“中國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蕉嶺被評為“中國全面小康生態文明縣”,大埔成為省級林業生態縣。四是平安梅州建設成效明顯。出台了《創建平安鎮(街道)評價指標體系及考核評價試行辦法》,大力開展整治“黑網咖”、“無證酒吧”行動,積極開展“信訪積案化解年”活動,成功調解各類糾紛2.43萬件,調解成功率97.4%,大埔被評為“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我市公眾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民眾滿意度居全省第一。全面實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制定了村級安全生產巡查員管理規定,建立了公共場所消防安全聯合監管執法機制。市消防指揮中心建成使用,各縣(市、區)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全部設立,非煤礦山、煙花爆竹、食品藥品等重點領域監管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聘請村級護林員4417名,建立近2000支基層撲火隊伍,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
——社會事業更加繁榮。一是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認真落實《進一步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快普通高中擴容促優,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71.5%。制定了《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加大職業教育資源整合力度,職業(技工)學校在校生達6.4萬人,市技工學校成功晉級國家高級技工學校。嘉應學院獲學士學位授予權專業達30個,招生人數創歷史新高。全市首批193名代課教師經考試轉為公辦教師,60多萬中小學生享受免費義務教育,2.3萬名中職(技工)學生得到助學補助。切實加強“防流控輟”和學校安全工作,全市學校達到“六無”。重新修編了《客都梅州》鄉土教材並免費發放給全市中小學生。梅江區成功“創強”,蕉嶺縣提前通過省教育強縣驗收,13個鎮(街)成為省教育強鎮。二是世界客都品牌進一步擦亮。成功舉辦2009’梅州·世界客商大會,來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名客商代表和嘉賓參加大會,250多家知名企業的1000多個產品在大會展銷。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工作加快推進,客家圍龍屋申遺工作全面啟動 。《客家意象》成功上演,《桃花雨》進京參加“慶祝建國60周年”獻禮演出,《客商概論》、《客商人物》出版發行。“文化大戲千村行”、“農家書屋”等基層文化活動廣泛開展。五華採茶戲、蕉嶺蓮池舞等8個項目新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大埔百侯鎮、梅縣區茶山村、興寧刁田村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梅縣區、蕉嶺縣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縣”。三是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與省體育局共同推進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計畫,梅州成為全省唯一的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重點城市,蕉嶺縣被評為“全國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先進縣”,第六屆市運會、第五屆市殘運會獲得圓滿成功。外事僑務、對台工作取得新進展,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關心家鄉建設熱情更高,支持家鄉建設力度更大,54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成為梅州第六批榮譽市民。穗梅對口幫扶、粵閩贛合作進一步加強,國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建設紮實推進。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連續4年獲得全省先進。大埔被確定為中央蘇區縣。方誌、檔案和社科聯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工會、共青團、婦女兒童、慈善、紅十字會、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物價、打私、氣象、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績。
——政務環境不斷最佳化。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一是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情況,自覺接受監督。37件建議、151件提案全部辦復,反饋滿意率分別達100%和99.3%。同時,更加注重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民眾團體的溝通橋樑作用。二是堅持依法行政。制定出台《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決定實施意見》,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行政複議工作更加規範,政務公開、重大決策聽證等制度得到有效實施。三是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全面落實增值稅轉型、困難企業稅費減免等各項財稅政策,取消和停徵100多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輕企業和民眾負擔5.4億元。四是著力提高行政效能。電子監察系統建設不斷完善,政府採購、建設工程交易、國土資源交易、產權交易、重點項目建設等八個子系統建成使用,電子監察績效測評排名居全省前列。出台了《重點工作督辦方案》,開闢了重點項目報批“綠色通道”,確保重要工作和重點項目分工明確、責任落實、順利推進。五是高度重視反腐倡廉。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制定出台《梅州市重大建設工程項目監督檢查辦法》,重點加強新增中央投資項目和省、市重點項目等的監控審計,以及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堅決防範在加大投入、擴大內需情況下可能出現的腐敗現象。市政府班子在全省黨政班子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中被評為 “好”的等次。與此同時,政府機構改革順利推進,機關作風評議活動深入開展,市直24個單位的領導參加了行風熱線,解決民眾諮詢投訴反映的問題436宗,查辦糾風案件8宗。違法占地、違章建築專項整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五個零增長、四個減半”得到有效落實。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能夠取得這些成績,極為不易。這是在省委、省政府及中共梅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人大及各位代表的依法監督和有力支持下,在各級政協及各位委員的民主監督和積極參與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梅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幹部職工、駐梅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以及支持我市發展的中央和省屬駐梅單位、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外出鄉賢,表示衷心的感謝!
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一是經濟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步伐還不夠快,推動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力度還不夠大。二是招商引資成效不明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慢,民間投資動力不足。三是農業產業化步伐有待進一步加快,農民增收難問題仍然存在。四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特別是受國家調整煙產品消費稅政策影響,重點稅源影響較大。五是城市管理、社會管理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六是一些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積極解決。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我們面對金融危機,繼續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全面加快推動綠色崛起、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做好今年工作,雖然面臨諸多不利因素,但機遇大於挑戰:從巨觀經濟環境看,國際經濟下滑趨勢減緩,國內經濟持續回暖向好,進入新一輪經濟周期的上升通道。省委、省政府將出台包括 《關於促進粵北山區跨越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內的一系列擴內需、保增長的重大政策,直接影響和帶動經濟發展的形勢好轉。從我市實際情況看,2010年總體形勢持續向好,特別是市委五屆六次全會提出“優環境、促發展、惠民生”思路,全力開展“每縣(市、區)都有大項目、每個部門都有重頭工作、市、縣(區)、鎮村聯創‘三名城’行動”,為我們做好各項工作明確了方向,增強了信心。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按照中央“五個更加注重”和省“三促進一保持”的戰略部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粵北山區工作會議、粵北地區(梅州)現場會和市委五屆六次全會精神,圍繞打造“三名城一基地”目標,全力爭取“雙轉移”工作再上新水平,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擴大內需實現新突破,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宜居城鄉建設邁上新台階,加快推動經濟崛起、實現科學發展。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700元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控制在3%以內;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5%;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3‰以內。
根據上述目標任務,做好今年政府工作,一要統一思想,鼓足幹勁,把招商引資作為主攻點,全力提高“雙轉移”水平,加速經濟崛起;二要把調結構作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主線,積極探索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切實提升綠色產業競爭力,加快構建綠色現代產業體系;三要把擴大內需作為穩增長的重要抓手,以謀劃和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拉動內需,以宜居城鄉建設帶動新型城市化創造內需,以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激活內需;四要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珠三角城市和周邊地區的戰略合作,推動梅州加速融入珠三角經濟圈和海西經濟區;五要進一步營造崇商重企氛圍,加大服務企業力度,增強企業投資發展信心,形成有利於梅州加快發展的良好環境;六要紮實做好改善民生的各項工作,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讓更多的百姓享受綠色崛起成果。
重點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建設綠色現代產業基地
把培育打造綠色現代產業基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最有效途徑,抓緊制定綠色現代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全力以赴抓好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以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園為主要載體,進一步整合資源、集聚力量,強力推進招商引資。一是圍繞“擴園、提質、增效”目標,充分發揮省10億元扶持資金的放大效應,加速推進“生態園區、工業新城”建設。全面啟動園區二期14平方公里土地開發,完成園區主幹道建設,確保第二批標準廠房、新自來水廠、商業服務小區建成使用,加快市職校園區分校和園區口岸通關物流中心建設。力促高迪數碼、金森林等一批項目早日投產,儘快把園區建設成為梅州的重要增長極和全省的產業轉移示範園。二是圍繞“招大商、引大資”,制定出台《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組建專業招商隊伍,完善激勵機制,實行重點項目領導負責制和專人跟蹤服務制度,確保項目招得來、留得住、做得大。充分發揮梅州海外僑胞和在外鄉賢眾多的優勢,大力實施 “鄉賢回歸工程”。積極利用各類行業協會、地區商會和海內外客屬團體等招商平台,進一步拓寬招商引資渠道,拓展招商引資空間。主動加強與中央企業、省屬國企和民營龍頭企業的對接,認真辦好汽車零部件、電子信息產業系列專題招商會,全力爭取一批億元以上的項目進園,努力推動產業關聯度高、產業鏈條長的項目向園區集聚,儘快形成集聚效應,打造競爭力強、發展空間大的綠色產業集群。三是努力搭建服務平台,切實加大服務企業力度。加快建設華南理工大學梅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加緊推動服務行業單位在園區設立分支機構,切實提高技術、金融、信息、人才、物流等方面的服務水平。同時,進一步完善蕉華工業園、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園、梅州經濟開發區、豐順再生資源產業園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園區服務水平和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著力推進產業最佳化升級。按照省“以現代產業500強引領現代產業發展”的要求,加快推進山區新型工業化,努力提升我市產業發展水平。一是加快壯大支柱產業。通過加快荷樹園電廠三期建設、五華抽水蓄能電站項目前期工作、華潤電力二期和大埔電廠的立項,進一步做大做強電力產業。充分發揮超華科技上市公司的龍頭帶動作用,通過股份制改造、培育企業上市等措施,積極扶持國威、博敏、五洲、梅雁銅箔等重點企業加快發展,加速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充分發揮“強華模式”的示範效應,利用梅州汽車零部件的產業基礎,搶抓全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引導國有、民營、外資企業的資本、技術、管理與梅工齒輪等本土企業嫁接或到梅州投資興業,加快建設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充分發揮梅州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和規劃力度,力促五華鉬礦、平遠釹鐵硼、廣晟霞嵐釩鈦磁鐵礦項目儘快建成投產。同時,加快金雁集團、磁性材料廠等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造步伐,引進更多的大企業共同推進梅州礦產資源的科學開採、精深加工。二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資源型工業實施“綠色轉型”,大力推動水泥行業資源整合,加緊淘汰立窯水泥生產線,加快塔牌300萬噸旋窯水泥項目立項建設,力爭兩年內完成水泥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爭取支持,擴大“五葉神”產量,最佳化“五葉神”品種結構,做大菸草產業。加快瓷土資源的整合步伐,加大陶瓷產業的技術改造力度,加緊引進陶瓷大企業、大品牌和高技術人才,提升梅州陶瓷產業發展水平。三是加快培育新興戰略產業。以產業轉移園為龍頭,通過產業規劃、政策扶持,加快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積極培育高科技、高效益、低污染的非資源型接替產業。重點支持嘉應製藥、華銀醫藥、康奇力藥業等骨幹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在新醫藥產業上有更大突破。與此同時,著力在先進制造業、優勢傳統產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農業領域各培育10個重點企業,形成梅州現代產業50強,進一步促進梅州產業的最佳化升級。
大力打造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堅持對傳統農業實施“綠色再造”,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打造全省重要的優質糧食、優質植物油、優質名茶、優質果蔬、特色養殖生產基地和加工供應中心。一是擴大特色基地規模。以建設“廣東省韓江上游油茶、茶葉產業帶”為重點,力爭優質茶基地達到16萬畝,新建高產油茶示範基地20個,全市油茶種植規模達45萬畝,成為全省最大的油茶生產加工基地。同時,新種柚類、臍橙等優質水果2萬畝、南藥2.5萬畝,大力發展優質肉豬、山地黃雞、紐西蘭兔三大畜牧養殖。二是壯大龍頭企業。用好現代農業專項資金,扶持新大地、廣東富農、西岩集團等企業做大做強,力爭新培育2家省級、20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三是加快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加強與台灣農業合作,大力發展精緻農業,積極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切實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推動梅州農業向特色化、工廠化、立體化發展。力爭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5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2個,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4個,新增著名商標7個。四是提高農業服務水平。加強與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省農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對接,加快農業技術、金融、流通、信息等服務體系建設,擴大農業保險服務範圍,加緊規劃建設名優農產品展銷中心,推動農產品進入大型超市。積極辦好第二屆農展會。穩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改革,切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大力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建設,確保糧食安全。
加快建設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按照“大產業、大品牌、大發展”的思路,加緊編制 《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發展規劃》,儘快出台配套政策,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旅遊與現代農業、綠色工業、客家文化、特色資源等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文化、農業、林業、水利、工業旅遊示範點,加快發展旅遊製造業,深入實施國民旅遊休閒計畫,力爭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經濟收入增長20%和18%。積極開展“旅遊創強”活動,力爭平遠、大埔成功創建省旅遊強縣,梅縣區成為“客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縣”。加大與省中旅的戰略合作力度,加快“客天下”等旅遊產業園建設進度。爭取每個縣(市、區)推出1—2個特色鄉村游景點。加強與重點媒體及周邊地區的深度合作,積極開展珠三角、廈漳泉、港澳台“世界客都”主題推介。按照“一年一節慶、一季一活動、一縣一品牌”的要求,精心組織好“2010’國際山歌旅遊節”、“世界客家人游世界客都”、“精彩客都自駕旅遊周”等系列活動。
推進金融服務業加快發展。抓住我市被確定為全省 “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的機遇,力爭完成市級統一法人的農村信用社組建工作。進一步利用和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加緊設立創業投資基金公司,鼓勵支持重點企業加快股份制改造,力爭實現1—2家企業上市。不斷完善金融組織體系,確保村鎮銀行組建取得零的突破,爭取小額貸款公司和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各縣(市、區)全覆蓋。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產業、重大項目的資金投放力度,切實解決中小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融資難題。同時,進一步最佳化金融生態環境,確保金融安全。
二、更加注重擴大內需
積極落實省 《關於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決定》,努力增強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為推動綠色崛起注入新的動力。
全面加快以交通為重點的項目建設。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擴大投資、促進消費、增強後勁的最重要載體,以年度投資38億元的交通重點項目為突破口,加速推進總投資935億元、年度投資100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梅龍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設,力爭濟廣高速平遠至興寧段、揭茂高速五華段提前動工,梅河高速加鋪瀝青工程儘快立項,埔潮高速列入省的規劃,確保西環高速三期和客都大道下半年建成通車,梅州機場擴建項目上半年完成征地拆遷、明年建成使用。積極推進鷹梅、浦梅等鐵路建設前期準備工作。著力抓好13條、總里程165公里國省道主幹公路建設,重點推進205國道梅縣區城東至扶大段改造、興寧北環公路改造、五華環城大道立項建設。完成500公里大自然村通水泥路、200公里縣道沙土路和197座危橋改造任務。年底前完成梅江、汀江航道整治主體工程。同時,以梅州至河源雙回線路工程建設為重點,加快推進年度投資20億元的電網工程建設。
以宜居城鄉建設推進城市化。按照集聚發展、生態宜居的要求,把建設宜居城鄉作為擴內需的主要突破口,制定實施《梅州市建設宜居城鄉五年規劃》,充分發揮市三大投融資平台的作用,採取BT、BOT等融資方式,引入民間資本參與城市建設,以提升發展梅州市區和各縣(市)城區為重點,積極探索具有梅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一是與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中山大學合作,全面完成《梅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第三次修編和《梅州市域城鄉總體規劃》編制。二是以推動“三舊”改造為契機,突出世界客都特色,加緊實施一批城市建設重點項目。著力推進江南東片安置小區建設、江北老城區改造,積極抓好站前東路、彬芳大道、學子大道、學院路、八一路、廣梅路等市政道路改造,加快廣州大橋建設進度,力促梅縣區山水城、月梅生態園等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儘快動工。同時,繼續執行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相關政策,積極鼓勵農民進城購房落戶,努力擴大城鄉居民住房消費。三是以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為抓手,加大城市經營和管理力度,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水平,加快“無線城市”建設步伐,促進公共運輸、環境保護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切實加大國內國外市場開拓力度。在繼續鞏固拓展外需市場的同時,加快國內市場開拓。儘快研究制定鼓勵扶持政策,支持企業積極參加“南貨北上”、“廣貨西行”系列經貿活動。加快電子信息、汽配、電聲、陶瓷、工藝、綠色農產品、家具等七大出口產業基地建設,確保全年外貿出口增長6%。同時,積極實施《梅州市流通業發展規劃》,加快保稅物流園、大型鋼材期貨交易倉庫建設,努力把梅州打造成為粵閩贛區域商業中心、物流中心和原材料、農副產品、工業消費品集散基地。
三、千方百計改善民生
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方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擴內需、保穩定的重中之重,切實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指數。加大勞動力培訓轉移和扶貧開發力度。加快推進省級高技能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加緊建設縣級綜合培訓基地,理順鎮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務所管理體制,充分發揮市縣鎮村四級公共就業服務平台作用,促進勞動力更大範圍的培訓轉移,率先走出一條品牌化、特色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勞動力轉移就業之路。力爭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8萬人、向珠三角轉移6萬人、本地轉移4萬人。爭取全市新增就業崗位3萬個,安置城鎮失業人員2.6萬人。研究出台《推動全民創業實施意見》,鼓勵支持高校畢業生等各類群體自主創業,努力拓寬城鄉居民增收渠道。積極落實“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幫扶責任制,力爭3年內使農村8.5萬貧困戶達到 “八個確保”、551個貧困村實現“六有”。
不斷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圍繞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目標,加快推進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保險市級統籌,確保上半年全面鋪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儘快出台《梅州市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辦法》,切實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加緊建立城區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購房貨幣補貼機制,繼續實施農房統保政策,加快蕉華工業園華僑新村建設,加大貧困低保戶危房改造力度。認真實施《關於加快殘疾人事業發展的意見》,加強鄉鎮敬老院建設,著力提高五保戶、殘疾人等特困群體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目標,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縣、鎮、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疾病防控體系,強化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種和計畫免疫工作,加強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
加快推進惠民工程建設。儘快啟動西橋水廠制水工藝升級、梅州城區新水廠及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加緊實施江南水質淨化廠二期擴建,加快推進江北截流輸污及過江管道鋪設,爭取年底前將天然氣管網延伸到江北;切實抓好梅城後備水源建設,上半年完成葉田、梅南、藍溪、大密水庫規劃及勘察設計,年底前完成清涼山水庫擴容主體工程。加快益塘、桂田、黃田等5宗大中型水庫改造,積極推進170宗病險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四、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
圍繞打造廣東文化名城目標,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
著力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圍繞建設全省教育強市和職教基地目標,充分發揮東山中學等10所重點高中的示範作用,全面提高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水平,加快4所萬人和6所5000人以上的中職(技工)學校建設,確保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79%以上。切實加強學校布局調整工作,積極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推進規範化學校建設,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動加強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對接和戰略合作,努力把嘉應學院打造成為更具客家特色、更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大學。更加重視發展成人教育、學前教育,加快推進鎮中心幼稚園建設。著力提升民辦教育、特殊教育、遠程教育水平。確保16個鎮成為省教育強鎮,爭取平遠縣提前實現“創強”目標。
積極創建客家文化保護實驗區。制訂出台《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全面啟動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工程,力爭年底前成功創建中國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編輯出版《客家文庫》、《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圖典》,建設客家山歌培訓基地,做好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按照國家一級館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中國客家博物館,全方位開展客家圍龍屋申遺工作,加快客商會館和梅州市梅縣區麓湖山文化產業園等一批文化重點工程建設。精心打造一批大型山歌劇、漢劇等客家文藝精品。制定出台鼓勵扶持政策,大力推進客家新民居建設。爭取把“人境廬及古民居建築群”、“父子進士牌坊”、“張弼士故居”、“興寧學宮”等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認真辦好粵閩贛客家文化發展戰略高峰論壇,不斷擦亮客家文化品牌。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與此同時,圍繞“振興足球之鄉十年計畫”,加快建設國家級足球訓練基地和粵東足球體校,儘快實現所有行政村擁有一個農民體育健身場所。深入開展“兩無”創建活動,鞏固人口和計畫生育成果。認真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落實全國首次國防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切實提高全民國防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水平,加強民兵預備役、人民防空工作,力爭成功創建“全國雙擁模範城”。加強外事僑務和港澳台工作。全面深化穗梅對口幫扶和粵閩贛區域合作。進一步發展工會、共青團、老年人、殘疾人和慈善事業,實現婦女兒童十年發展規劃目標。進一步推進審計、人事、統計、物價、新聞出版、廣播電視、打私、氣象、檔案、民族、宗教等工作,全面完成第二輪修志任務。
五、大力最佳化發展環境
進一步樹立“區位劣、政策補,硬體差、軟體補”的理念,不斷最佳化綠色崛起的發展環境。
鞏固提升生態優勢。制定實施《梅州市環境保護規劃》,把生態建設貫穿到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化的全過程。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制度,切實加強重點污染源線上監測監控系統建設,發揮市縣污水處理廠減排效應,確保全市飲用水源、重點河段水質安全。大力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確保全市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控制在省下達指標內。全面完成木材經營加工企業整治任務,新增造林作業面積12.8萬畝,實現省級林業生態縣5個以上,森林覆蓋率達69.2%以上。積極推進生態示範鎮(村)創建活動,完成各縣(市、區)垃圾衛生專項規劃編制,逐步鋪開農村垃圾收集處理工作。
加大平安建設力度。圍繞創建 “長安杯”目標,大力推進平安名城建設。加緊建立現代新型警務機制,加快建設連線社區、重點場所、主要街道和交通幹道的視頻監控平台,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形成打防控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大防控”格局。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制度,完善市縣鎮村四級安全監管網路,實現省市縣三級應急平台無障礙互聯互通,加快城市消防安全遠程監控系統和消防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進一步強化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隱患排查治理,有效防範和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嚴把食品藥品生產、加工、流通環節安全關,確保食品藥品安全。研究制定防治地質洪澇災害長效機制,切實提高“防大災、抗大險”能力。加快推進省市信訪信息聯網,積極完善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建設,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深入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調處活動,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群體性事件發生。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推進以富縣強鎮事權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的各項改革。按照“權責一致、重心下移、減少層次”的原則,大力實行簡政放權,理順條塊關係,完善縣鎮考核評價機制,進一步強化和規範縣鎮政府行政管理服務職能,加快推進縣級政府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積極推進市本級第五輪行政審批項目清理工作,確保全市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進一步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努力加大財政對基礎教育、基本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積極做好“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實施“鎮財縣管”、“村財鎮代管”等基層財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節約集約用地評價考核激勵機制,切實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用地。同時,不斷完善人才培養引進機制,加快構建育才引智的公共服務平台。
全力打造服務型政府。把提高政府服務水平作為“優環境、促增長、惠民生”的重要保障。一是進一步加強民主法制建設。主動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情況,主動接受監督,高度重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閉會期間提出的建議意見,切實提高建議、提案的辦理質量。充分發揮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作用和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人民團體的橋樑紐帶作用。二是進一步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圍繞建設法治政府目標,深入開展法治城市創建活動,加強普法宣傳教育,依法制約行政權力,規範行政執法行為。三是進一步提高政府效能。加快市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將有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部門集中辦公,著力打造集政府行政審批、政務公開、投訴受理於一體的“行政服務超市”。充分發揮“八大民聲視窗”作用,紮實推進政風行風建設。加快電子政務建設,抓緊建成市級縱橫聯通的辦公自動化系統,把電子監察延伸至鎮村,實現省、市、縣、鎮、村五級聯網。推行重大項目建設和重要工作“限時辦結制”,建立嚴格的“以目標倒逼進度、時間倒逼程式、社會倒逼部門、下級倒逼上級、督查倒逼落實”的工作機制。四是進一步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對重點項目、重點資金、重點領域的審計監督檢查,把對幹部的“問責”和資金的“問效”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構建具有梅州特色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著力打造政治堅定、作風優良、清正廉潔、樂於紮根山區、善於推動綠色崛起的公務員隊伍。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起點。我們將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全力抓好各項工作落實,努力完成今年各項目標任務。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梅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進一步凝聚民心、集聚力量,積極搶抓機遇,勇於破難攻堅,為謀求綠色崛起新突破、譜寫科學發展新篇章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