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襄王

梁襄王,(前318—前296年在位),又稱魏哀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繼兄赫為太子。

基本信息

簡介

梁襄王即魏襄王(前318—前296年在位),又稱魏哀王,原名魏嗣,魏惠王之子,繼兄赫為太子。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將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今開封),故稱魏為梁。魏惠王50年(公元前296年),惠王卒,繼位。魏惠王36年稱王,改元重新紀年。司馬遷誤以為魏惠王36年病逝,將魏惠王后元十六年撥給魏襄王,將魏襄王二十三年紀年另設魏哀王,大謬。根據《竹書紀年》可知魏哀王就是魏襄王。

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韓、趙、楚、燕五國合縱攻秦,不勝而去。惠施為魏出使楚國。

二年,齊敗我觀津(觀津城在冀州棗陽縣東南二十五里)。

五年,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門。

六年,秦(求)[來]立公子政為太子。與秦會臨晉。

七年,攻齊。與秦伐燕。

八年,伐韂,拔列城二。韂君患之。如耳見韂君曰:“請罷魏兵,免成陵君可乎?”韂君曰:“先生果能,孤請世世以韂事先生。”如耳見成陵君曰:

“昔者魏伐趙,斷羊腸,拔閼與,約斬趙,趙分而為二,所以不亡者,魏為從主也。今韂已迫亡,將西請事於秦。與其以秦醳韂,不如以魏醳韂,韂之德魏必終無窮。”成陵君曰:“諾。”如耳見魏王曰:“臣有謁於韂。韂故周室之別也,其稱小國,多寶器。今國迫於難而寶器不出者,其心以為攻韂醳韂不以王為主,故寶器雖出必不入於王也。臣竊料之,先言醳韂者必受韂者也。”如耳出,成陵君入,以其言見魏王。魏王聽其說,罷其兵,免成陵君,終身不見。

九年,與秦王會臨晉。張儀、魏章皆歸於魏。魏相田需死,楚害張儀、犀首、薛公。楚相昭魚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然相者欲誰而君便之?”昭魚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

代曰:“請為君北,必相之。”昭魚曰:“柰何?”對曰:“君其為梁王,代請說君。”昭魚曰:“柰何?”對曰:“代也從楚來,昭魚甚憂,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

張儀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韓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齊而左魏。梁王,長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則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

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為非常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欲得丞相璽也。以魏之強,而三萬乘之國輔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見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十年,張儀死。十一年,與秦武王會應。十二年,太子朝於秦。秦來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四年,秦來歸武王后。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陽晉、封陵。十七年,與秦會臨晉。秦予我蒲反。十八年,與秦伐楚。二十一年,與齊、韓共敗秦軍函谷。

二十三年(前296年),秦復予我河外及封陵為和。哀王卒,子昭王(名遫)立。

由《孟子見梁襄王》一文可知,孟子通過與他的會見交談,發現新立的梁襄王崇尚武力,排斥仁政,野心勃勃卻又志大才疏,是一個比魏惠王還差勁兒的妄想家。

梁襄王在位22年,從死後謚“襄”來看,他應該是有所作為的。因為按照帝王諡號的原則,“襄”是“闢地有德,甲冑有勞”。也就是說,能開疆擴土、戰功赫赫的帝王才能得到“襄”號。但考諸歷史,梁襄王並沒留下什麼文治武功,其生前事跡幾乎是無甚可述。

歷史上還有兩處提到過梁襄王:

一、《西京雜記》中說,西漢景帝年間,也就是襄王死後的150年左右,景帝的兒子劉去疾被封為廣川王(廣川在今河北冀州一帶,戰國時屬魏)。這位廣川王有個不雅的嗜好,喜歡挖墳掘墓玩,巧的是無意間挖到了梁襄王的墓。據記載墓中的石槨非常大,高八尺,可容三十餘人。槨中有石床、石桌、石凳,“宛然周正”,一切都擺放的好好地。奇怪的是槨中沒有見到棺材。我想這有兩種可能,一是在前已被盜,二是為迷惑盜墓者而設的假墳。

二、西晉太康二年(公元279年),汲郡人不準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安釐王為梁襄王之孫),得竹書數十車。這些竹書是魏襄王時期魏國人撰寫的《竹書紀年》,較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更準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