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梁啓超的名字與近代中國的歷史密不可分;梁啓超的生平經歷又與日本緊密相連。五十六個春秋太匆匆,十四個寒暑何漫漫!梁啓超流亡日本十四年後,於不惑之年才回到他深深眷戀著的祖國。無論是戊戌政變前,還是流亡日本後,梁啓超都在苦苦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但目前對於任公流亡日本期間的研究仍存在著不足與缺憾,主要原因則是此“非常時期”的資料收集與利用難度頗大。筆者有幸看到了《日文檔案》,為這方面的研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又狹間直樹教授的《梁啓超:日本關係年表(1898—1903)》和島田虔次翻譯的《梁啓超年譜長編》中的“注釋”提供了若干研究資料和線索。因此,本書《梁啓超對日本的認識與態度》在這些資料及其他有關重要日文資料的基礎上,以梁氏十餘年的行止為主軸,並貫穿梁氏對日本認識和態度的變化,再現梁氏在此期間奔走呼號與上下求索的歷史本相與歷史情景。為了儘量避免重複性研究,筆者在相關資料的取捨上頗費思量,力求突出重點,以補充以往研究的缺憾之處。赴日前,梁啓超對日本已有初步的認識,稱其“駕歐凌美氣蔥蘢”。其對日本的認識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師法日本”的主張又是如何提出的?戊戌政變後梁啓超的出逃牽動兩國,其過程更是驚心動魄,險象環生。踏上日本國土後,梁啓超頻頻與高層人物聯繫,希望日本能夠伸出援助之手救助光緒皇帝,筆者根據重要史料《日文檔案》、《日本外交文書》、《伊藤博文關係書》、《近衛篤磨日記》及其他日文資料,對於梁啓超與日本政界的關係作了剖析。梁啓超獲準居留日本,他在夾縫中開始了又一輪新的奮爭。雖在異國他鄉,梁啓超也心繫維新大業。他還指導、參與了“二辰丸事件”引發的抵制日貨運動,此事件的發生也使梁啓超認識到日本的蠻橫無理與侵略本質,是梁氏對日態度變化的契機之一。1911年春,梁啓超訪台是其對日認識變化的又一契機。筆者根據《日文檔案》材料和其他重要資料,論述了梁啓超訪台這一歷史事件,並分析了梁氏訪台前後的思想變化,梁啓超此行加深了兩岸同胞的手足之情,也加深了梁氏本人對日本,對處於殖民統治之下的台灣同胞的認識和了解。梁啓超在對日態度上,除了戰略、策略、外交等因素的考慮之外,更多了一層認同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度的意識形態,以及“曾受日本保護十餘年”而產生的“視日本如第二祖國”的感情。他此時已經認識到日本已走上帝國主義的不歸路,必然侵略中國以求一逞。1915年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時,愛國不落人後的梁啓超毅然挺身而出,抨擊、揭露了日本的侵略謬論與侵略野心,標誌著梁氏已與“第二祖國”一日本最終決裂。筆者還論述了梁氏對日本政體、日本文化的認識及對日外交思想。《梁啓超對日本的認識與態度》由袁詠紅編著。
作者簡介
袁詠紅,女,1971年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歷史系博土後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丈化史。
目錄
序言
內容提要
緒論
第一章 隔海觀花
第一節 明治維新與日本崛起
一 維新後的制度改革
二 躋身強國之列
第二節 對日本的初步認識
一 認識途徑之一
二 認識途徑之二
三 認識途徑之三
四 師法日本的必要
第二章 梁啓超與日本政界的關係
第一節逋逃日本
一 日本伸出援手
二 梁啓超抵達日本
第二節 梁啓超向日本政界求助
一 日本國內政局變化
二 與高層人物的聯絡
三 與其他重要人物的往來
第三節 日本政界人士對待康、梁的態度
一 不為“秦庭之哭”所動
二 禮送康有為而容留梁啓超
第三章 夾縫中的苦鬥
第一節 康有為、梁啓超與革命派
一 保皇會的復政努力與勤王謀略
二 康、梁對待革命派態度的歧異
第二節 東瀛設帳
一 梁啓超與橫濱大同學校
二 創辦神戶同文學校
三 創辦東京大同高等學校
第三節 梁啓超與留學生
一 對留學生的鼓勵與支持
二 梁啓超對留學生的影響
第四節 政聞社及二辰丸事件
一 梁啓超指導政聞社
二 因二辰丸事件引起日方猜疑
第四章 梁啓超訪問台灣
第一節 訪台動機
第二節 言行與態度
第五章 梁啓超與“二十一條”
第一節 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
一 城下之盟的出台背景
二 “二十一條”之交涉梗概
第二節 梁啓超的艱難抉擇
一 再次與袁世凱分道揚鑣
二 如椽巨筆勁掃侵華謬論
第六章 梁啓超的日本觀
第一節 梁啓超對日本政體的認識
一 憲政之路的求索
二 對日本憲政模式的借鑑
第二節 梁啓超對日本文化的認識
一 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二 梁啓超對日本主要啟蒙思想家的認識
三 對日本流行的西方思想的傳輸
第三節 梁啓超對日外交思想
一 以聯日為主的戊戌—辛亥時期
二 以“防日”為主的一戰時期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