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桓公井位於當塗縣城東五里外的白紵山上。據史書載公元三世紀,東晉大司馬桓溫鎮守姑孰時曾百姓連夜鑿井,恰巧井下有一泉眼,流水汨汨,清澈見底,便取名為“桓公井”。傳說桓溫還在此飲馬,故又名飲馬泉。唐李白、宋王安石等都有歌詠桓公井的詩篇。
由於姑孰在守護京都上的重要地位,東晉一代,先後有王敦、桓溫、桓玄三位權傾朝野、統兵領將的大司馬、大都督移鎮此地。他們在此秀美之鄉,網羅天下名士,驅扇清淡之風,過著寧靜高雅和風流瀟酒的生活,一方面效力朝廷,一方面擁兵自重,覬覦皇位,演出了一幕幕動人心魄的歷史活劇,留下了一篇篇傳奇的故事。李白詩歌涉及至此的有謝尚、桓溫、袁宏、孟嘉四位名士和牛渚、青山、龍山、白紵山四座名山。它篇已有考述,此處再談桓溫及其桓公井。桓溫於364年五十三歲時移鎮姑孰,十年後六十二歲病卒,葬青山。這期間,他曾進行過一生中的第三次北伐,以圖光復中原,但未成功。他也有覬覦皇位的野心和行動,但卻又說過:“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復遺臭萬年耶!”說明尚能看重名節。在姑孰期間,桓溫曾多次攜幕僚名士在白山觀妓,欣賞白歌舞。大概為了在此生活的方便,曾在山上鑿水井一口,後人便稱為“桓公井”並多有歌詩,可見影響之大。方誌還記載白山有飲馬泉、掛袍石,又載南朝宋孝武在此狩獵,故不知飲馬泉和掛袍石為誰的遺蹟?我曾由文物部門安排在白紵山的叢林荊棘中尋見過桓公井,約5平方米,無石瓦秋 ,水色渾濁,但大旱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