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紵山桓公井

因東晉大司馬桓溫駐節姑孰當時,常與佐僚攜女樂登山宴會歌舞,好為《白紵歌》,故改名為白紵山。 山上有一瘦削而立之石,高約六七尺,桓溫曾用之掛袍,故名掛袍石。 李白慕名登山,追憶前賢,詩篇中對白紵山多有吟詠,其《桓公井》為《姑孰十詠》之一。

白紵山原名楚山。因東晉大司馬桓溫駐節姑孰當時,常與佐僚攜女樂登山宴會歌舞,好為《白紵歌》,故改名為白紵山。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孝武帝劉駿出獵,會師於此山。白紵山古蹟頗多,較著名的有桓公井、掛袍石、四望亭、臥仙杯、齊雲亭、興國禪寺等,今皆不存。桓公井據傳為當年桓溫所鑿,井水清沏,終年汨汨,井下有泉,常年不涸。傳說桓溫曾用此水飲馬,故又稱“飲馬泉”。山上有一瘦削而立之石,高約六七尺,桓溫曾用之掛袍,故名掛袍石。李白慕名登山,追憶前賢,詩篇中對白紵山多有吟詠,其《桓公井》為《姑孰十詠》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