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梢小蠹

桑梢小蠹

桑梢小蠹,象甲總科,小蠹科的1種。短圓柱形,黑褐色,體表密生淺褐色短毛。分布於中國各桑產區,其中河北、陝西、四川、山東、浙江、江蘇、北京、貴州、安徽發生較重。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等國。

基本信息

分類地位

桑梢小蠹(Cryphalus exignus)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有顎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
桑梢小蠹桑梢小蠹
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Polyphaga)、象甲總科(Curculionoidea)、小蠹科(Scolytidae)的1種。

分布

桑梢小蠹分布於中國各桑產區,其中河北、陝西、四川、山東、浙江、江蘇、北京、貴州、安徽發生較重。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等國。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5~1.7毫米。短圓柱形,黑褐色,體表密生淺褐色短毛。頭小,藏在前胸背板下。觸角錘狀,末端膨大成卵形。額部平,有明顯的中隆線,口上片無中央缺刻;雄蟲額上部有橫向隆堤,雌蟲無。胸部占全身2/5,前胸背板隆起,具盤狀突起。前胸背板長略小於寬,背板前緣上有4~6枚顆瘤,以當中4枚較大,瘤區的顆瘤形大單生,由前緣至背頂漸趨稠密,背頂部位於背板的後1/3處,此處顆瘤聚成直角形後緣;背板後半部下傾;刻點區的底面晦暗無光,刻點突起成粒,刻點區中主要生短闊圓鈍的鱗片,稠密地覆蓋在板面上,其間還散生少數茸毛。鞘翅黑色,長度為前胸背板長度的1.9倍,為兩翅合寬的1.5倍,有10條明顯的縱向排列的刻點溝,刻點溝清晰微陷,溝中刻點圓大,點心生微毛,排成縱列,溝間部上面的鱗片寬闊圓鈍,稠密貼伏,好象鱗片條帶,整個翅而刻點溝與溝間部成為微毛線列與鱗片條帶交替貫穿的行列。[1]雌蟲腹部末端較膨大,雄蟲扁平。初羽化時體黃白色,後轉深至黑色。
卵:長橢圓形,長0.6毫米,寬0.3毫米,玉白色。孵化前乳白色半透明狀,卵殼極薄。
幼蟲:末齡幼蟲體長1.5-1.8毫米,圓筒形,常彎曲,初孵時乳白色,後變為黃色。初乳白色,後變淡黃色,足退化。
蛹:長2毫米,圓筒形。

生活史

桑梢小蠹在山東、河北、江蘇、浙江年生3代,遼寧年生2代,以成蟲在枝條的韌皮部中越冬,少數以幼蟲或蛹越冬。越冬成蟲於次早春出現,聚集在桑樹枝條上,取食葉芽基部的韌皮部。成蟲取食2~3周,於4月中下旬交尾,成蟲交配時大部分集中在半枯枝或枯枝處,雌雄配對蛀入其中構築母坑道,於4月下旬5月上旬產卵於母坑道內。成蟲產卵常數粒成塊(17~25粒),每雌產卵50~60粒。卵期經過10~15天,5月中下旬為幼蟲孵化盛期。幼蟲孵化後沿母坑道向兩側分散蛀食,形成輻射狀的菊花狀子坑道,幼蟲老熟後體軀縮短,在坑道末端作蛹室化蛹其中。蛹期6~8天,初羽化的成蟲體色黃白色,2天后體色漸深變黃褐色並漸至黑褐色,初羽化的成蟲先在蛹室周圍取食一周左右,然後在蛹室上方咬一圓孔鑽出,成蟲出穴後取食一周左右即交配產卵。其各代成蟲羽化盛期分別為6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10月上旬。成蟲不善飛翔,主要靠爬行活動,有假死性和趨半枯枝產卵的習性。至9月下旬、10月上旬,成蟲在半枯枝完成取食補充營養後,遷至活樹上尋找桑枝剪口或在樹皮裂隙內皮下越冬。成蟲壽命一代20-23天,二至三代18-20天。

危害

桑梢小蠹為害桑樹。成蟲、幼蟲蛀食枝條韌皮部和木質部的邊緣,形成菊花狀坑道,阻斷桑芽的養分通道而形成啞芽,致使桑芽乾癟死亡,降低發芽率,影響桑葉產量,受害嚴重的啞芽占20%-33%,甚至造成整株乾枯死亡。早春受害重,有時一芽苞有蟲20-30頭。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科學肥水管理,剷除雜草,增強樹勢;②冬季剪除受害枝、乾,也可在一至二代成蟲羽化前剪除枯枝和枯樁集中燒毀,防其產卵繁殖;③採用束枝誘殺。將半枯死枝條捆綁在枝或幹上,誘其產卵;也可用刀把部分1年生枝條基部環剝一圈,造成半枯死狀態,引誘其產卵或寄生集中殺滅。
2、藥劑防治: 於早春發芽前或晚秋,噴灑50%稻豐散乳油5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晚秋為了防治病害,還可在上述藥劑中混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43%福馬林15倍液。
3、生物防治:在桑梢小蠹產卵期釋放人工飼養的土耳其扁谷盜,每667平方米桑田釋放2000頭以上,整個桑園全園釋放效果更好。受害重的地區應大面積推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