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讀音
sānghù
釋義
1.鳥名。即青雀。又名小臘嘴或小桑鷹,又名竊脂。
譬如《詩經·小雅·桑扈之什》:“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2.即子桑伯子。古代隱士。魯人。
譬如《楚辭》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蠃行”就是“裸行”,對統治者不滿,裸行,佯狂不仕。
3.古代傳說少皞時主管蠶桑的官。
4.複姓。
史料記載
桑扈
先秦:佚名
交交桑扈,有鶯其羽。君子樂胥,受天之祜。
交交桑扈,有鶯其領。君子樂胥,萬邦之屏。
之屏之翰,百闢為憲。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彼交匪敖,萬福來求。
《涉江》里還提到兩個人,“接輿髡首兮,桑扈臝行”,屈原是把這兩個人作為自己的同類加以描述的。接輿人稱楚狂,跟孔子是同時代的人。所謂“髡首”,就是囚犯所留的髮型(當然他本人並非囚犯,是自主留的那頭),有人說就是光頭,也有人說就是不冠不髻,披頭散髮,不管是啥吧,我們可以把接輿看成就是當年的“朋克”或者“光頭黨”。接輿跟孔子朝過面,史記中記載,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原來接輿還會唱歌,這歌啥意思呢,大概就是“算了吧,就這樣忘了吧。”當然了,他不是讓孔子忘了哪個女人,是放棄從政的打算。
屈原和接輿都是在服飾髮型上異於常人,跟桑扈(桑戶)比起來,就大為不如了,因為桑戶根本不穿衣服。“臝行”就是“裸行”,不穿衣服溜達,按今天的說法,是“天體主義者”或“暴露狂”,比新聞中的教授可厲害多了,不是在特定場合裸,而是無日不裸,無時不裸,讓他一次裸個夠,把裸體進行到底。一個人裸體一次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裸體不穿衣服,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
高中語文課本節選屈原的詩歌《涉江》,較好地體現了偉大詩人屈原“志行高潔,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懷。但教參對“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的分析,以及引用的郭老先生的翻譯,個別地方,筆者尚有疑義。
接輿、桑扈,相傳分別古代的狂士、隱士。晉·皇甫謐《高士傳·陸通》有:“陸通,字接輿,楚人也。好養性,躬耕以為食。楚昭王時,通見楚政無常,乃佯狂不仕,故時人謂之楚狂。孔子適楚,楚狂接輿游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這段意思是說,接輿見楚政無常,而孔子卻到處遊說自己的政治主張,因而對孔子唱歌,說亂世沒有拯救的希望,勸說孔子。這就是“接輿歌鳳”典故的由來。
“接輿,春秋時楚國狂士。髡首,剃去頭髮,古代刑罰之一,相傳接輿曾自刑身體,避世不仕。”(朱東潤《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編第一冊P174)
既然如此,“接輿髡首兮”就應是接輿“自殘”而造成的,譯為“接輿成為奴隸”不妥;由此得出,“桑扈裸行”,亦是表明桑扈對當時現實的不滿,不能譯為“桑扈沒有衣裳”。其實,就詩歌整體而言,“接輿髡首兮,桑扈裸行”是承前兩句“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固將愁苦而終窮”而說的,意為要象接輿桑扈那樣“不能變心而從俗”;“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也是針對前句“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而言的。教參則分析為“詩人敘述了古代賢者如接輿、桑扈、伍子胥、比干等堅持真理,正道直行的品德以反抗所處的溷濁社會及其黑暗統治。詩人用古代賢者的不幸遭遇來類比自己的處境和身世……”(P42第二段)筆者的認為,上述的表達明顯不妥,應改為“詩人分別用古代賢者的正直性格和不幸遭遇來類比自己的品行和處境。”另外,“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句中的“與”字,筆者以為應解釋為“數”(shǔ)。清代王夫之在《楚辭通釋·卷四》中對這一句作了解釋,“與,數也。”馬茂元先生在《楚辭選》(人民文學出版社58年版)中也有此說(該書P130)。
綜上所述,文首的關於《涉江》文段的翻譯應為“我不能改變志趣隨波逐流,故應該憂愁痛苦而至於死。(應象)接輿自殘而髡、桑扈不滿現實而裸行那樣(勇往直前)。忠臣沒有(被)任用,賢士沒有(被)採納,(歷史上有)伍子胥被賜劍而殺,比干因剖心而亡。歷數前代(對忠良)都是這樣,我又何必怨恨今人的荒唐。”
關於“接輿”典故的套用很多。除去上文的“接輿而鳳”外,還有韓愈《芍藥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現代民主人士柳亞子亦有詩《有懷章太炎鄒丹威兩先生獄中》:“泣麟悲鳳佯狂客,搏虎屠龍革命軍。”等等。後人常用“接輿而鳳”來比喻政治腐敗無望,表示隱避、傲世;用“楚狂”泛稱狂放不羈的人;用“鳳德”稱譽美好的品德。此外,還有“楚路高歌”“楚人鳳”“接輿狂”“鳳衰”等說法,其意義雖有不同,但都源於“接輿而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