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柴禹錫傳》
柴禹錫,字玄圭,大名人。少時,有客見之曰:“子質不凡,若輔以經術,必致將相。”禹錫由是留心問學。時太宗居晉邸,以善應對,獲給事焉。太平興國初,授供奉官。三年,改翰林副使,遷如京使,仍掌翰林司。每夜直,上以藩府舊僚,多召訪外事。遷宣徽北院使,賜第寶積坊。告秦王廷美陰謀,擢樞密副使。逾年,轉南院使。服勞既久,益加勤敏。
![大宋王朝歷史之謎](/img/e/a2d/nBnauM3XzMTMzATO5kDM2kzM0MTM3ITO1IDMwADMwAjMxAzL5A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至道初,制受鎮寧軍節度、知涇州。入謝日,上謂曰:“由宣徽罷者不過防禦使爾,今委卿旌節,兼之重鎮,可謂優異矣。”禹錫流涕哽咽而已。鹹平中,移知貝州。是歲,契丹兵奄至城下,禹錫內嚴備御,寇尋引去。明年,徙陝州。
景德初,子宗慶選尚,召禹錫歸闕,令公主就第謁見,行舅姑禮,固辭不許。頃之,還鎮。未幾,卒,年六十二,贈太尉。子宗亮,太子中允;宗慶,永清軍節度。
譯文
柴禹錫字玄圭,大名人。少年時,有賓客見到他說:“你資質不凡,如果學習經術,必定達到將相之位。”柴禹錫從此留心治學。當時太宗居於晉王府邸,因為善於應對,得以在那衷供職。
太平興國初年,授供奉官。三年,改為翰林副使,升任如京使,並掌翰林司。
每次夜晚值班,皇上因為是藩王府的舊官,經常召見詢問外界事務。升為宣徽北院使,在寶積坊賞賜住宅。告發秦王廷美的陰謀,提升焉樞密副使。過了一年,轉任南院使。事奉時間已經很長,更加勤勉。雍熙年問,商議擴建宮城。柴禹錫有別墅在規劃地域內,請求交換官邸,皇上因此輕視他。又與宰相宋琪親密友好。
適逢魔州徐休復密奏轉運使王延范不合法度的情形,而且說他攀附大臣,沒有敢動搖他的。
皇上因此詢問宋琪和柴禹錫說:“王延范是什麼樣的人?”王延范與宋琪的妻子是遠親,極力陳說他忠誠勤勉,柴禹錫也在旁邊贊助他。
皇上認為他們相互串通,更加不高興。
柴禹錫又為宋琪請求盧多遜的舊住宅,皇上更加憎恨他們勾結。
把宋琪以戲嘻為罪名罷相,是不想明說這一點。
下詔深切責備柴禹錫,以驍衛大將軍出朝為滄州知州。
在任上勤於治理,所轄百姓到濱州列舉情況上報。
改任涪州觀察使,移任為澶、鎮二州駐泊部署。
不久為潞州知州,州內百姓請求延留三年,下詔獎勵他。
移任永興軍府知軍,又召回為宣徽北院使、知樞密院事。
至道初年,授鎮寧軍節度、涇州知州。
入朝拜謝之日,皇上對他說:“從宣徽院免職的人不過授防禦使罷了,現在給你旌節,加重鎮,可謂特別優待了。”禹錫流淚哭泣而已。
鹹平年間,調任貝州知州。
當年,契丹軍隊突然來到城下,柴禹錫在城內嚴密守備防禦,敵軍不久退去。
第二年,移任陝州知州(,景德初年,兒子柴宗慶為駙馬,召柴禹錫返回朝廷,讓公主到住宅去拜見,行公婆之禮,堅持推辭不被允許。
稍後,返回軍鎮n浚過多久,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贈官太尉。
兒子柴宗亮,太子中允;柴宗慶,永清軍節度使。
《柴禹錫赴齊王宴》
出自《趙宋王朝(烽戎底定太宗真宗兩朝上下)》第十一回
![趙宋王朝](/img/0/467/nBnauM3X3EjN1YDMwATM2kzM0MTM3ITO1IDMwADMwAjMxAzLwE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宋史簡介》
宋史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然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巖、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