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埡鎮

柳埡鎮為儀隴縣轄鎮。1940年設悅來鄉,1980年更名柳埡鄉,1992年改鎮。位於縣境東北部,距縣城28公里。面積43.4平方公里。柳(埡)思(德)公路直穿境內。鎮辦企業有印刷廠、農機廠、農副產品加工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花生,兼產棉花。養殖蠶、豬、家禽等。土特產有黑瓜子。境內有思德水庫,石筍河水電站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柳埡鎮又稱悅來場,位於縣東,全鎮面積43.41平方公里。東鄰龍橋、思德鄉,南依三河鎮、楊橋鎮,西與馬安鎮、鐵山鄉交界,北與義路.義門接壤。轄15個村,1個居委會,133個村民小組.全鎮幅圓面積43.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074畝,2007年總人口24360人(農業人口21624人),農業勞動力10158個,常年外出務工勞動力7850個,占總勞力的77.3%,由於中石化的鑽探占地,2007年度耕地面積減少50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33754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3155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8826畝。全年糧食產量1220.2萬,比去年增長4.6%,人均生產糧食564公斤。經濟作物播種面積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8000畝,總產量達146萬公斤,增長28.8%。農村經濟總收入7895.89萬元,其中農業收入3120.77萬元,林業收入119.94萬元,畜牧業收入3843.17萬元,漁業收入375.1萬元,工商運建服務業及其他業收入436.91萬元,,外出勞務收入2962.81萬元,占農村經濟收入的42.9%。全年農民所得總額達到6951.13萬元,比去年增加851.13萬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3215元,比去年增加337元。

社會經濟概況

農業
柳埡鎮自然條件一般,農業基礎設施較好,農業有了較大的發展。2007年鎮黨委、政府確立了大搞蠶桑,栽桑2325000萬株3100畝,嫁接27000萬株360畝,養蠶1000張。花生、生薑是柳埡鎮的特色產品。
種植業
糧食種植以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為主,產量占全年糧食產量80%―90%,小麥、葫豆、小豆、高粱、大麥、洋芋等的產量占據10%-20%。全年農作物種植面積33754畝。糧食生產總的趨勢不斷上升,不斷更新種植技術(良種調換、地膜覆蓋、配方施肥、病蟲害防治等)、種植模式,單產、複種指數不斷提高。在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經濟作物面積擴大的情況下,2007年糧食產量總產1220.2萬公斤,人平產糧564公斤。經濟作物主要以油菜、花生為主,中藥材等次之。

養殖業
養殖業以豬、兔為主,家禽養殖以雞、鴨最多,鵝、鴿次之。柳埡鎮山場寬,牧草資源豐富,農民有養殖習慣,鎮黨委、政府把發展以肉兔、生豬為骨幹的畜牧業作為立鎮產業,收到了顯著成效。2007年生豬出欄29636頭,人平1.37頭,出欄肉兔203900隻,小家禽養殖5萬隻,2007年小家禽養殖9.9萬隻,200隻以上的50戶。畜牧業成為拉動經濟成長點,2007年產值3120.77萬元,占農業產值的55.2%。

教育、衛生 

 
全鎮有中心國小校1所,有教職員工73人,有在校學生2250人,有職業中學1所,其中,包括有國中和高中,有教職員工119人,有國中在校學生1325人,有高中在校學生867人。全鎮中心衛生院有在職醫生27人,其中主治醫生3人,藥劑師2人,中醫士2人,建有15個村級保健站,村防保醫生28人。

計畫生育

大力宣傳計畫生育政策,提倡少生,優生、優育,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依法行政,高質量地推進計畫生育工作的發展,2007年符合政策生育率79.15%,人口自然增長率1.95‰,獨生子女戶1025戶。

交通

有國道線通過水巷子村、柏樺山村,金貝壩村和斷石埡村,縣道線通過悅來村、金花寨村,虎峨壩村。各村相繼建設有村道公路。到2007年,全鎮有15個村110個社修通村道公路,總里程數120公里。

城鎮規劃及建設

柳埡鎮場鎮東至陡石梯,西至物資站,全長2.1里。老街從區衛生院至糧站,長0.8公里,寬5米。新建街道一條,長2公里,寬8米。建農貿市場一座,可同時容納60餘戶商戶在裡面擺攤設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