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雞爪麻花因其形似雞爪而得名,是縣城西南三十五里安平集的名品。成品嫩黃,油然透亮,香脆酥焦,風味獨奇。老人食之不硌牙,哺餵幼嬰可代乳,病人吃了生津開胃。這種麻花,能久放而其質地不變,盛於塑膠袋,能放半月仍然酥脆如故。即使浸泡在開水裡十幾分鐘,其焦香不減,依如新出。雞爪麻花的來歷無考,據傳有王姓者祖輩以此為業。清世宗雍正(1723)年間,安平集人劉慎,官任監察御使刑部左侍郎,曾以此品進貢。傳至王安平一輩時,因自己年邁乏嗣無後,方傳此技於好友周大江。至今,周家已傳四代,歷100餘年。雞爪麻花,折下一股用火點著,可以當紙枚點火吸菸。一股一股相接點著,一個雞爪麻花可照明走一里遠。
昔時,安平集歸屬鹿邑縣。地處柘(城)、淮(陽)、鹿(邑)、太(康)交通必經之路,是豫皖蘇魯晉客商聚集的大集,經此者,紛紛買食,以享雞爪麻花奇特風味。
製作方法
選用優質白面,每斤面八錢香油、三錢鹽、半錢鹼。先將鹽鹼用溫水化於盆,兌面後,兩手將面抄成穗,再兌入香油和引酵、再揉,將面揉 到光滑為止,稍停待面發起後,執案上,刀割成塊,搓成長條,粗細如筷,四股一劑,掐取二寸長一段。擰成雞爪形狀下鍋,鍋內香油用適宜的平火,將麻花炸到杏黃色,在鍋內不出泡時,撈出即成。其製作難點有個術語,即'三分炒家,七分撈家'。翻撥麻花的撈家,是掌握火候,下鍋多少,出鍋快慢,色度好壞,是否達到酥脆,麻花造形等等技術要求的關鍵。非有傳授和長期實踐,難以具有決定質量的技術。
歷史由來
清雍正年間,今柘城縣安平鎮隸屬鹿邑縣,稱安平集。安平集人劉慎官任監察御使刑部左侍郎。一次,劉慎回家攜帶家鄉王家生產的雞爪麻花進貢給皇上。皇上品嘗後連聲稱好,讓御膳房作為貢品月月進貢。
安平集王家世代以烹炸雞爪麻花為業,手藝傳男不傳女。傳至王安平一輩時,王家沒有子嗣,只有一女,自小指腹為婚嫁與周家,就把技藝傳給了女兒。自此,正宗的王家雞爪麻花就成了周家雞爪麻花。
現今發展
周家雞爪麻花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分為兩系。周玉強是一系,其祖父即是為常香玉烹炸雞爪麻花的周維禮;另一系現在的傳人是周學領、周學軍兩兄弟,其父周業森所製作的雞爪麻花曾於1992年被商丘地區工商局命名為“商丘地區風味小吃”。
據周學領講,上世紀80年代,他們烹炸麻花全部是用純香油,完全按照祖傳的工藝,沒有一絲偏差,所炸出的麻花風味與祖傳的麻花風味一致。那時候,因為全部是手工,炸得很慢,每天只炸10公斤面。他騎著腳踏車帶著一個筐走村串戶吆喝著賣,每天能賣十幾元錢。
因為用純香油製作雞爪麻花成本太高,價格定高了也不好賣,如今周家雞爪麻花已經不再用純香油炸制,而改用花生油或豆油。在製作上,也用上了機器,比如軋面機、和面機、切條機等。以前手工製作時,逢年過節期間即使白天黑夜不停地炸,一天也就炸十來公斤面,現在一天輕輕鬆鬆就能炸30公斤面。為了適應人們的更高需求,周家雞爪麻花還註冊了商標,請人設計了包裝箱,進行了精美包裝。
現在,在柘城縣安平鎮,製作周家雞爪麻花的共有60家,全部為家庭作坊式生產。
榮獲獎項
1980年,周家雞爪麻花獲商丘地區食品博覽會一等獎
1992年,周家雞爪麻花被商丘地區工商局命名為地區風味小吃
1999年,在京九食品博覽會上,雞爪麻花又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