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枯槁,漢語辭彙。
讀音:kūgǎo,
英文:Withered,
釋義:1,草木枯萎。2,乾涸。3,憔悴,瘦瘠。4,困苦,貧困。
解釋:“枯”指“古木”,即“百年老樹”。“槁”指“樹木上頭缺枝少葉”,即“樹冠光禿”。指(草木)乾枯
出處與詳解
1,草木枯萎。《老子.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故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漢書.宣帝記》:“醴泉滂流,枯槁榮茂。”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二回:“夫兄弟為公族,譬如枝葉盛茂,本是以榮。若剪枝去葉,本根俱露,枯槁可立而待矣。”
2,乾竭。李白《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詩:“去歲左遷夜郎道,琉璃硯水長枯槁。”
3,憔悴,瘦瘠 。《戰國策.秦策一》:“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楚辭.漁父》:“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東周列國志》第八十回:“范蠡拾薪炊箭,面目枯槁。夫差時使人窺之,見其君臣力作,絕無幾微怨恨之色,終夜亦無愁嘆之聲,以此謂其無志思鄉,置之度外。”
4,困苦,貧困。《莊子.天下》:“墨子真天下之好也,……雖枯槁不捨也。”陶淵明《飲酒》詩之十一:“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