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早在1800年前,這裡就孕育了帝王文化,境內擁有長沙地區迄今為止最大的東漢古墓群50餘座。果園鎮還擁有許許多多美麗動人的傳說,三國時期華佗幫關羽刮骨療毒,為百姓義診留下了千古佳話。境內有1000多年歷史的華佗廟,至今影響較大。皮影戲、竹馬燈、地花鼓、彩蓮船等民間文藝應有盡有,龍獅表演有聲有色,堪稱一絕,問鼎全縣龍獅賽之冠軍……果園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在果園這塊熱土上,不僅誕生了田漢,還孕育光緒兩廣總督楊鈺寬、愛國志士同盟會會員黃孟仰,原中共長沙市委書記李亞龍,前長沙縣農民協會委員長陳福泉、黃淑儀等老一輩革命家、政治家也都先後犧牲於此。
果園鎮區位得天獨厚,交通便捷,距離長沙縣城僅25分鐘車程,距市區僅35分鐘車程,距黃花機場僅15分鐘車程,又處在長沙縣“一心三片”中的經濟核心區的東北部,果園鎮自然資源豐富,環境優美。果園鎮三面環山,地勢東高西低,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森林植被豐富,鎮域生態環境質量好,污染度低。屬亞熱帶溫潤地區,雨量充沛、河塘密布。果園鎮旅遊資源豐富,山青水秀,環境優美,尤其是坐落於眾嶺群峰之中的曾仆塘水庫生態投資環境十分理想,水庫中有自然形成的島嶼近十餘處,山靈水秀,景象萬千,它是天然的白鷺棲息地,每年3—10月白鷺成群,形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優美畫卷。
生態鄉鎮

果園鎮黨委書記吳四龍介紹,果園鎮擬建設全市首個原生態示範鄉鎮,在果園鎮範圍內建設集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無污染產品於一體的原生態糧食、畜牧、蔬菜、魚類等農產品基地。果園鎮總面積69.8平方公里,環境優美,有2萬畝成片的農田,為創建原生態鄉鎮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條件。
果園鎮果園鎮共建成沼氣池3200個,沼氣入戶率達54%,新明村達80%。有4000多農戶進行了改水改廁,占總戶數的近7成。新建垃圾池、桶140個,公共廁所及垃圾中轉站正在建設中。
張劍飛指出,果園鎮和新明村生機勃勃,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新農村建設的路子來。要把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休閒旅遊、環境整治與建設原生態鄉鎮結合起來,要按照“經濟發展、環境優美、生態良好、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制定一個長遠的發展規劃,指導開發建設。
農業發展

黃花梨發展由數量向質量轉變。上世紀七十年代,果園鎮創辦了林果場,從浙江引進黃花梨種植;上世紀八十年代,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總產量越來越高。進入新世紀,果園農民由追求數量向追求質量轉變,平均單果重量從以前的170克增加到現在的220克。果園鎮黃花梨面積4萬多畝,人均達到2畝,年產量突破2000萬公斤。
雜交水稻制種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轉變。果園鎮是建寧縣最早進行雜交水稻制種的鄉鎮,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品種組合只有三個,必須要用最好的田塊才能種植,果園鎮面積不過幾百畝。上世紀九十年代後,品種組合達到數10個,適合不同土壤的田塊種植。果園鎮每年制種面積穩定在2萬畝左右。
經濟建設
果園鎮

進一步加大服務和協調力度,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扶持,發揮本鎮產業優勢,形成以汽配產業為主,其他產業競相發展的眾星捧月格局。要鼓勵優勢企業以品牌、技術、資本為紐帶,實行資產重組,借殼上市,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要健全汽車銷售網路,開闢汽車銷售網站,提升市場份額。
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培育新經濟成長點.雖然果園鎮地理位置偏僻,但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工業有基礎,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培育新經濟成長點。一方面,將加大宣傳、推介果園力度,拓展對外開放程度。二是積極處置閒置資產,變現融資投入到工業園區建設。三是致力於打響招商引資的“三優”品牌(即創造優良環境,提供優惠政策,提升優質服務)。力爭引進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汽配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增強工業支柱力量.
抓好“一個中心”(以發展為中心),恢復果園本、真、美的山水文章,實現果園“乾群富”的致富. 以企業、招商引資、隊伍建設為重點.發展現代農業及生態文化旅遊為重點建設“美麗工程”;新型集鎮和工業小區建設為重點的“發展工程”;以農電網改、教育衛生等關注民生的社會建設為重點的“民心工程”.
歷史名人

田漢(1898年—1968年)是中國革命戲劇運動的奠基人和戲曲改革工作的先驅者,中國傑出的戲劇家,現代的關漢卿。田漢一生創作話劇、歌劇60餘部,電影劇本20餘部,戲曲劇本24部,歌詞和新舊體詩歌近2000首。他寫的 《義勇軍進行曲》 ,經聶耳譜曲傳唱中國,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田漢於1898年3月12日出生在長沙縣果園鎮田漢村(原花果園)田家大屋(原茅坪),自幼聰敏、好學、勤奮,1912年考入長沙師範學校學習,1916年考入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2月,田漢被捕入獄,後保釋出獄,被軟禁於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田漢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局長、藝術事業管理局局長,積極推動戲曲改革,促進了傳統戲曲藝術的發展。在“文化大革命”中,於1968年12月10日受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