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鷂子拳

松溪鷂子拳

鷂子拳又名“囮禽拳”,是一套十分古老的內家拳術。早在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中就有所記載,其套路中的許多招勢在《拳經三十二勢》中都可以得到印證。 此拳系天津興順鏢師張午亭於清朝末年傳於陳曉東先生(1870-1934年),經曉東先生數十年苦心磨礪,秘傳至今,雖歷經百年不失其古樸原始的風貌特色。

拳術簡介

鷂子拳在結構上緊湊連貫,勢勢相承,環環相扣,一招一勢極重攻防。在技法上講究乘勢借力,避實擊虛,柔化剛發,閃驚巧取。多擒拿跌打、反筋背骨之術,應敵時或哄或誘,或探或打,或拿或跌,或牽或采,或擠或靠。其法虛虛實實誘哄相兼。演練起來輕靈奔放,緩疾相間,閃展騰挪,縱橫馳騁,疾如鷂子撲食,緩如游鷹翔天,特別有利於身眼手步的訓練。

鷂子拳又分天地兩盤,天盤舒展灑脫,輕捷凌厲,側重於步法的訓練,其技法特別適宜於群體大戰。地盤身法嚴謹,結構連貫,注重吞吐擰裹,粘連擠化,多擒拿跌打之術,特別適宜於近身短打。

地盤動作名稱

第一段

1、預備式

2、起勢

3、探手

4、回坐

5、右太極掌

6、左太極掌

7、解索手

8、邊步探手

9、絞步翻打

10、上步捧手

11、上步朝陽

第二段

12、回身探手

13、穿林

14、脫靴

15、騎龍

16、絞護勢

17、雲手

18、撩陰腿

19、撇手

20、跨馬腿

21、後登腿

22、落步牽掛

23、探海跌

第三段

24、脫靴

25、勾腿跌

26、落地繃彈腿

27、回身擒拿

28、上步拈肘

29、上兩步單舉

30、回身擒拿

31、上步拈肘

32、上步單舉

33、上步朝陽

34、跨虎勢

35、走馬回頭

36、背樁

37、上步箭手

38、上步叉肘朝陽

第四段

39、回身臥牛

40、剔手

41、上步臥牛

42、臥牛雙倒

43、金龍合口

44、上步中四平

45、回身臥牛剔手

46、上步臥牛

47、臥牛雙倒

48、左右迎送手

49、探手

50、上步朝陽

第五段

51、轉轉朝陽

52、左太極掌

53、邊步左探手

54、左撤退

55、邊步右探手

56、穿袖腿

57、倒靸步

58、邊步左探手

59、絞步右插手

60、上步左插手

61、回身右插手

62、單鞭倒頭

63、撲食

第六段

64、轉身披掛

65、撩陰腿

66、絞護勢

67、回身披掛

68、上步鏟手

69、跨虎勢

70、勾腿跌

71、絞步左翻鏟

72、右翻鏟

73、憑肘跌

74、上步穿肩跌

75、交叉手

76、展翅

77、收勢

套路與實戰 套路與實戰

天盤動作名稱

第一段

1、預備勢

2、起勢

3、探手

4、回坐

5、走馬回頭

6、回身探手

7、上步朝陽

8、轉轉朝陽

9、九纏身一

10、九纏身二

11、回身探手

12、上步朝陽

13、轉轉朝陽

14、九纏身三

15、九纏身四

16、回身探手

17、上步朝陽

18、轉轉朝陽

19、九纏身五

20、九纏身六

21、回身探手

22、上步朝陽

23、轉轉朝陽

24、九纏身七

25、九纏身八

第二段

26、邊步探手

27、脫靴

28、捧腿

29、上步捧手

30、上步朝陽

31、回身披掛

32、上步肘

33、上步捧手

34、上步扭拿手

35、邊步右探拳

36、上步連珠炮

37、邊步左探拳

38、上步連珠炮

第三段

39、右大撤退

40、左探手

41、左撤退

42、右探手

43、三步乘風

44、上步捧手

45、左大撤退

46、右探手

47、右撤退

48、三步乘風

49、上步捧手

第四段

50、回身探手

51、回坐

52、邊步左探手

53、左撤退

54、右五步大乘風

55、回頭五步大乘風

56、回身探手

57、回坐

58、邊步右探手

59、右撤退

60、左五步大乘風

61、回頭五步大乘風

第五段

62、五步小乘風

63、回身五步小乘風

64、探手

65、交叉手

66、展翅

67、收勢

武當派功夫盤點

武當武功,是中國武術的一大名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它不僅有其獨特的拳種門派,而且理論上也獨樹一幟,自成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