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二十八景

二十八景簡介

概括

指安徽省東至縣二十八景為台仙境、雲中霧寺、鎮龍奇洞、 斷馬腰台、白象秀山、文廟成殿、梅公古亭、古縣城牆、三洞煙霞、鎮狐奇洞、銅魚石刻、朝峰名亭、摩崖石刻、烈士陵園、西山仙景、梅山仙寺、普門山嶺、寶衣石刻、梅山大庵、雲峰仙寺、石印奇洞、玉峰霽石、蘭水澄波、升金湖景、西秀斜陽、東塢瀑布、仙寓山色、梅亭古木。

現狀

東至縣由於年代久遠,滄桑變異,有的景點已成陳跡,有的已經消失。如,位於梅城的“文廟成殿”,已沉沒於泛濫洪水之中;位。然而,東至縣二十八景中的大部分景觀,至今仍然保存了下來,有的景觀經過修葺,還賦予新的內容,使其更加絢麗多姿,成為人們消閒遊覽的勝地。

天台仙境

雲中霧寺

鎮龍奇洞

斷馬腰台

白象秀山

文廟成殿(復原圖)

梅公古亭

古縣城牆

三洞煙霞

鎮狐奇洞

銅魚石刻

朝峰名亭

摩崖石刻

烈士陵園

西山仙景

梅山仙寺

普門山嶺

寶衣石刻

梅山大庵

雲峰仙寺

石印奇洞

玉峰霽石

蘭水澄波

升金湖景

西秀斜陽

東塢山瀑布

仙寓山色

梅亭古木


天台仙境

天台山座落在縣城東北,距縣城約3千米,海拔高368米,山顛高聳望火樓,周圍林木茂盛,峰巒疊翠,又有獅、蛇二山守衛。山中有“五龍朝珠”,雲中寺、鎮龍洞、仙女洗澡盆、玉屏瀑布、斷馬腰、蘭台寺等景點。山林、寺廟、洞井、亭台、瀑布點綴了天台山的畫境。

雲中霧寺

位於天台山半山腰的五條山脈接攘處,是“五龍朝珠”。傳說唐朝繁盛時期,有一雲遊僧人採藥至此處,休息之時,忽覺香氣撲鼻,聽見陣陣流水之聲。拾頭觀望,見一仙女飄飄向天空飛去,低頭觀見一個石盆,泉水清清,盆中水花尚存,即將石盆起名為“仙女洗澡盆”。僧人觀此山脈,只見五條山脊如虬龍起舞,交會此處,氣勢磅礴,確認是一處風水寶地,便立即砍草搭棚在此修行,後四處化緣,建此廟寺,起名為“雲中寺”。從此香火繁盛,僧人眾多,四方八圍朝拜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仙女洗澡盆”的下方,懸崖陡峭上一簾瀑布落下,銀珠滴盤,正好遮住了水盆,似一玉屏掛在青山翠綠之中。

鎮龍奇洞

雲中寺左側100米處,原是一座古井。相傳此井是一條白龍和一條青龍為爭此地而交戰,使寺下變成一片汪洋。玉帝得知,為懲治二龍,將一條鎮於文廟大成殿後洞內,另一條鎮於此井中,後來稱之為鎮龍洞。此洞常常有陣陣霧氣飄出,四季溫泉不斷,用此水泡茶,香甜甘美;用此水熬制中藥,藥到病除。

斷馬腰台

往“雲中寺”下方200米,就到了“斷馬腰”。傳說南朝宋武帝劉裕南巡路經此地,上山朝拜,突然坐騎失蹄,昂首嘶鳴,馬下道路忽斷陷,文武大臣驚慌不已,立即將皇帝及坐騎趕過去,之後此斷陷處又自合完好,至今尚可見斷陷又複合痕跡

白象秀山

白象山為天台山的支脈,人文景觀集中,有文廟大成殿、梅公亭、朝峰亭、鎮狐洞及壽字崖、銅魚山石刻等景點。

文廟成殿

它座落在林場東南1.5公里的白象山下,茹蘭河(現梅城河)旁,始建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文廟原有潘池門二,下馬牌石二,欞星門三,大成門三;中有潘池,池上建橋、月台,還建有崇聖祠、敬一亭、名官祠、鄉賢祠、忠義祠、宰牲所等。大成殿為清式重檐建築,正面門上鑲嵌著“大成殿”三個鎏金大字,四面飛檐,下有16組浮雕欄板,刻著龍、獅、仙各種圖案,周圍設有外走廊,道寬敞2.1米,有廊柱16根,有國產第一代混凝泥土地面,通道10米,建築面積558平方米,宏偉壯觀,結構玲瓏別致。

梅公古亭

梅公亭位於文廟大成殿東北一百米處,始建於宋代,為紀念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所建。梅堯臣祖籍安徽省宣城,著名詩人,後歐陽修自以為不及,將梅堯臣遷為建德縣令,他在任時多處遊覽山水,多處題詠,建下梅公亭。元至正二年( 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將此亭重建,民國七年(1918年)縣長王人鵬再次重修,並作文摹刻於亭基岩壁之上,文曰:“一亭縹緲臨秋浦,西岸波濤送晚潮”。兩廣總督周馥也於民國七年歲民戊午四時題刻“秋浦梅公亭紀事碑”,現猶存。
歷代文人騷客慕名拜謁,瞻仰前賢,留下許多著名詩篇,明朝路達曰:“慶曆仁風慕宛陵,至今亭上籍芳名。花村不見當時景,蘭水原同此日深。來慕有歌日已遠,去思惟石鳥空鳴。峰尖舊月停杯問,相伴尋詩幾夜明”。

梅亭古木

即梅公亭山上參天古木,明朝秦山曰:“古木千尋乾,相隨亭址傳,婆娑長映日,巷翠欲浮天,談月籠晴霧,微風動冷煙,甘棠遺植在,瞻仰憶前賢”。梅亭古木景區位於東至縣天台山森林公園後山,其樹高38.6米,據《東至縣誌》記載,這棵古樹種於晉代,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活化石。冬天能夠擋住寒氣,夏天能夠遮蔽驕陽。形似一把大扇子。在公園內頗其出眾,是園內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夏天人們聞此而來,聚集於樹下拍照留影,品茶,下棋,是一個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古縣城牆

座落在白象山山脊沿線,高一米,是原縣城的衛牆,初建於宋朝年間。

鎮狐奇洞

在文廟大成殿後十米處,原有一個藏金閣和一個洞,傳說此藏金閣經常有狐啼哮,凡人不敢入內,後一仙人路經此地,將此狐擒住放入此洞,後不再聞狐啼哮,故名鎮狐洞。

三洞煙霞

三洞即迎春洞,朝霞洞、蛻龍洞。迎春洞又名藏春洞、銀珠洞,距文廟大成殿6千米,洞如屋形,旁有兩石穴,洞口寬4米,高6米,曲折深度約十餘里,內有泉水塘、石鐘、石筍、石泉、石床,冬暖夏涼,洞外建有廟宇,“文革”間,廟宇遭毀;朝霞洞距文廟大成殿四公里處,深廣數丈,懸面若鐘鼓形,叩叩有聲,建德邑令詞云:“數椽恍惚翼山飛,行徑穿泉滴翠微。酒力消時茶正熟,朝霞須帶晚霞歸”。蛻龍洞距文廟大成殿一百米處,深廣各數丈,有石刻“焚香論茗”四字大如拳,右上方刻有“水晶”二字,對面藏金塢內藏三庫罐黃金,傳說此洞與天台山鎮龍洞的小青龍相爭的小白龍被關在此洞內,後修成正果出洞,故為蛻龍洞。

銅魚石刻

距林場1.5公里處,與文廟大成殿緊緊相連,其中一石豎立如人形狀,人形石正面刻有隸書“棲煙”二字,字跡古樸雋秀,二字為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邑令葉祛所鐫,左下方刻有“乾隆丁亥初秋輻軒”八字落款,右上方另刻有“同冶戊辰年路坯留題”九字。此人形石上面有一天然的四面都是岩石壁的魚塘,傳說是天河的水及魚落在此塘內。

朝峰名亭

在白象山巔,與玉峰山相峙,為宋朝著名詩人邑令梅堯臣而建,下有半山亭,是游者觀光休息之處。

摩崖石刻

位於文廟大成殿西面500米茹蘭溪旁的玉峰山中,此山舊名為“峰子山”,梁昭明太子游此,視此山石光瑩如玉,命名為“玉峰山”。山半腰有巨大壽字摩崖石刻。俗稱“壽字岩”。據〈建德縣誌〉記載:漢元封元年)公元前二世紀一一○年)武帝登嵩山,聞山呼萬歲聲音,其欲為夸奕世,顧命詞臣制壽字牌。今這塊摩岩石刻,雖歷經風雨剝蝕,字跡仍清晰,“壽”字圍徑丈余,字型為漢隸八分書,筆跡古樸厚重,氣勢磅礴,加之岩旁山石壁立,層巒若呼若拜,顯得更為壯觀,明朝徐紳曰:“嚴君雅奇尚,嵩刻遠攜鐫。漢篆八分勁,楚山千古研。雲煙相掩映,笙鶴共周鏇,采約吾將老,心中訪握栓。”壽字岩舊有“福”字岩之並峙,現“福”字無跡。繞山還建有茹蘭庵、五老亭、節孝亭、百子堂,山下有茹蘭溪水流經,但現惜已蕩然無存。

烈士陵園

始建於是1975年,座落在梅城路南的鷲台山上,與南門嶺碑坊群毗連,占地面積累17公頃,有1062名為革命事業而犧牲的英烈忠骨埋在青松翠綠的林中。陵園底層是一片較為平坦開闊的場地,台階入口處雙獅守門。中層台階兩側是烈士陳列館。濃郁的民族風格,古樸典雅的造型,依稀可見,頂層中間處,坐北朝南矗立著高昂15米的烈士紀念碑,高聳挺拔,尤為壯觀,碑身由下而上逐漸收小,正面鐫著“烈士紀念碑”三個大字,駐足瞻仰,令人肅然起敬。另還,徐村東面有一西門洞,傳說是水泊梁山108將中的打虎英雄武松將西門慶懲罰到此洞,永不復生,告訴後人,以此為戒。蛻龍洞東北500米處有一欄桿井,此水一年到頭不斷,比一般礦泉水好,清洌甘甜。

西山仙景

西山位於林場梅山工區附近,有古崇明院、松關四亭,即一期雲二漱碧三空翠四熟梅還有西蛐斜陽、普門嶺、寶衣塢石刻、梅山庵和景區內的雲峰寺、石印洞等多處景點。

梅山仙寺

又名崇明院。位於林場梅山工區西南三里處,建於宋建明天啟二年,是宋淳熙間著一時名流志南禪師的住處,是顯光具所構修習地。相傳原寺在工區對面的茶葉山上,宋朝時搬遷到此處,當時搬運磚瓦,約一千多僧人排成長龍,不用肩桃,只互相拋接,一日即完成,可見僧人之多。而且此寺靈度也較高,香客絡繹不絕。志南禪師自詩曰:“古木陰中系短蓬,杖黎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梅堯臣游梅山寺曰:“春山日可愛,因訪舊禪宮。路遠危溪入,橋緣古木通。白雞鳴屋外,綠水過庭中。獨坐昔雲樂,何如親友同”。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朱熹(晦翁)常時游山到此,看望好友志南禪師(海庵),迄今梅山父老兒童猶能誦說:“梅山之興在此二人,有不知海庵就不知晦翁,有不知晦翁就不知海庵”。

普門山嶺

位於梅山寺東100米處,有次朱熹游到梅山寺,志南禪師送他到普門嶺相別,朱熹在石壁上鐫刻了長度20厘米,寬18厘米的“普門嶺”三大字,右下方同刻有“晦翁作”三字,鐫 之書法超絕,至今清晰不毀。

寶衣石刻

寶衣塢乃為寶衣藏處,相傳梅山寺禪師歷代相傳的一件袈娑雖百年不洗,仍四射光芒。一次某禪師將其袈娑換下,欲清洗,突然袈娑飄飄飛起,直落此塢,後故名“寶衣塢”。從塢口到塢頭,間斷都有墨人文刻,有“水落日出”、“聚寶”、“龍泉記”、“仙人遺蹟”等。“聚寶”二字直徑達五十公分,乃“中華民國四年三月,漢南人冬秋題”。相傳此石下常有金雞叫“聚寶啊!聚寶啊”。對面大石上鐫有聚寶石記,記有七寶“寶樹、寶石、寶禽、寶書、寶珍、寶六……”。“仙人遺蹟”四字直徑約四十公分,旁邊有二隻腳印,相傳是八仙過海的一仙何仙姑雲遊此地,視為風水寶地,落降此地稍息,遺留下二隻腳印,至今尚存。

梅山大庵

位於梅山寺西500米處,始建於1946年,相傳是舅侄二人為避戰火,來此處建,後兩人為爭住宅和周圍財產吵鬧不休,經堯渡知名人陳水東調解,將大門改為園門,在內進修,後兩人遷出,正式改為“梅山庵”,目前香火燎繞,香客不絕,被列為省宗教活動寺院之一。

石印奇洞

距河西工區北500米處,有崖有池又有洞。斷崖石壁上隱然印文,園如馬蹄,兩兩相對,壁下有石印池。元疏二年縣邑徐紫芝視水口石印曰:“知是何年鵲化形,天然玉印露沙汀。不須攻錯他山石,水上雲磨古篆青”。相傳過去建德縣城附近有三條龍即黃龍、紅龍、烏龍參加每年的端午節龍舟賽,烏龍飛、紅龍走、黃龍似烏龜。因紅龍比烏龍慢,有次比賽時,紅龍舵手用斧頭將烏龍龍尾跺了一斧,烏龍伏痛飛越渡水橋,鑽進此洞未出,每年端午節前幾天,行人可聽到洞內有鑼鼓操練聲:“咚咚鏘,咚咚鏘……”。 天台山森林公園位於東至縣堯渡鎮,前身為國營東至梅城林場,距東至縣城2千米,206國道穿境而過,318省道東達上海,西至武漢,交通十分便利。森林公園始建於1958年,面積20平方公里,處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屬黃山山系支脈,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蓋率75%,1995年經安徽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堯渡河南北貫穿天台山森林公園,自然形成了河東、河西兩大景區,即天台山景區和西山景區。公園內的森林以人工林為主,其中以杉木、馬尾松等針葉林居多,竹林和闊葉林里鑲嵌分布,基本上有山皆青,無峰不翠。茫茫的林海,幽靜的森林為遊人提供了一個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的遊憩場所。公園內,群山疊翠,碧水繞澗,怪石林立,洞穴幽奇、四季雲蒸霧繞,變幻無窮。登臨天台,縱目遠眺,起伏的山巒、彎曲的溪水、充滿豐收景象的沃土良田,盡收眼底。

玉峰霽石

玉峰霽石景區位於東至縣梅城的玉峰山。一進入山內,一個巨石映入人的眼帘。上面刻著朱熹題的詞。它證實了這顆化石的歷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個活化石。這顆巨石已被列入安徽物質文化遺產。高8米,重3.2噸。上面長滿了青苔。千瘡百孔,見證了歷史的滄桑。遊人們紛紛來到石前拍照留影,這個景點也是東至縣旅遊景點的主幹。是東至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蘭水澄波

堯渡河依金字牌山,傍長江水,以“水波蕩漾”而景勝一方,“名人題詠者不可勝計”。春和日麗,千株綠茵,萬樹蔥蘢,低垂搖曳,,參差披拂。倒映水中,恰似一幅天然水墨畫卷。泛遊在遊船上,如詩如畫。蒙蒙春雨中漫步煙雨墩,但見一河波浪,滿堤蔥樹,確有“江南水魂處”、“原始森林‘’之感;濤聲依舊,平靜寧人。是旅遊散心的好去處
而置身觀景亭,憑欄眺金字牌山,湖光山色,“蘭水澄波‘’,“山青水秀”之景,“恍在世外桃源處之情,皆可體味。入夜,霓虹堤燈閃爍,燈火繞壩,更是人間天堂,醉繁華的,亦江南水鄉。

二橋風月

東至二橋風月景區位於東至縣梅林村李家寨境內,一座名叫沙星橋,一座名叫明月橋。它們橫跨東至的母親河:堯渡河。十分壯觀秀麗。在抗日戰爭時期,共產黨曾在這兩座橋上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這兩座古橋已是千瘡百孔,它們是歷史的作證人,證明了中華兒女的堅強不屈的奉獻精神。2003年被評為市級革命文化景點。遊客們瞻仰這兩座古橋,會充滿無窮的敬意與悲壯。雄視雙橋,影映二水,晨曦夕照,橋影長長,朝映浩浩大江,夕移清清弋水,波光橋影,美不勝收。懷古歌頌。

西秀斜陽

西秀斜陽景區位於東至縣西秀山東,東至縣屬江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雷雨多。雨後觀彩虹晚霞最佳地位於西秀山。山高,蜿蜒起伏,海拔989米。登入峰頂,一切美景盡收眼底。遙看彩虹晚霞,人間醉繁華。使人流連忘返。有著‘’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余‘’之勢。

升金湖景

國際重要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距縣城35公里。每年在升金湖越冬繁殖的鳥類達170餘種10-15萬餘只。其中有中國最大的白頭鶴越冬種群,占世界總數的5%,東方白鸛占世界總數的1/8,白枕鶴、白鶴、灰鶴、黑鸛、琶嘴鷺、小天鵝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3種。升金湖煙波浩淼,水天一色,江湖之水相連、湖光山色宜人,是遊人湖面泛舟、觀賞珍禽、休閒垂釣的天然度假勝地。

東塢瀑布

東塢山位於東至縣洪方鄉葉山村,海拔1375米,屬黃山肪系,是東至縣最高山峰。東塢山有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天然林覆蓋面積一萬餘畝,林木蒼翠,溪流碧透,奇石崢嶸,鳥獸輕歌。環視山峰峽谷,懸崖削壁,可以觀賞到獅子山、象山、將軍石、觀音洗浣石、天磨石、犀牛望月石、一線天、紫龍潭、龍門仙池、觀音洞、猴子洞等大自然賦予的奇異景色。更加令人稱奇的是,沿山攀登至300米處,可見八個層層相迭的大瀑布群,最大的瀑布寬約20餘米,落差15米左右。這些瀑存群,形態各異,十分壯觀。有的飛流直下,雷聲轟鳴;有的一個套一個,浪濤激涌;有的婉轉溫淙,水花四濺;有的涓涓細流,幽靜輕音。攝影家們把它們形象地冠以“山間飛瀑”、“疊泉如紗”、“天河瀑布”、“銀緞輕瀉”、“飛泉流馨”、“孔雀飛瀑”、“珠簾壁合”、“幽谷聽泉”、“金線吊蛤蟆”、“清泉石上流”等等美名。東塢山已引起省內外新聞****的關注。北京、上海、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等地的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以及新聞記者,紛紛前往實地攝影、採風、獵收這一奇妙景觀的驚鴻一瞥。

仙寓山色

仙寓山景區是一個集優美的自然生態悠久的古址文化於一體的生態文化旅遊區。這裡有始建於唐代,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徽道正在申報“國保”和“世界文化遺產”;有“全國首批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富硒第一村”——大山富硒村;有甚至世界一絕的大峽谷——七彩玉谷;這裡有處於千米以上的歷史名茶霧裡青觀光茶園、天方富硒觀光茶園。仙寓山既有絢麗多彩的自然風光,又有原始自然的生態環境,更有古老濃厚的文化底蘊。仙寓山被稱為“仙人居住的地方”

堯城新十八景

2006年開始,安徽省東至縣委、縣政府連續7年實施東至綜保工程,創建森林城市。連續4次推出東至縣這塊美麗的土地。 通過綜合保護,“在這一大背景下,以“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為主題,以東至縣綜合保護工程恢復重建、修繕整治的100多處自然人文景觀為重點,因東至縣有著堯舜之鄉的美譽,所以這一次選出東至縣十八景為堯城新十八景:
春魂繞壩(堯渡大壩)、歷山禪宗(歷山)、雙塔奇蹤(東流雙塔)、陶祠菊香(陶公祠)、清水湖畔(梅城水庫)、黃湖秋風(黃泥湖)、堯渡霓虹(東至新城區)、張灘古風(張溪老街)、馬坑茶語(馬坑茶廠)、梅山桃源(梅山李家寨)、南寨懷古(南溪古寨)、乃灘親水(乃灘)、滴水拍浪(滴水崖)、平湖秋漲(八都湖)、堯渡疏航(堯渡河)、廣場聽泉、牌塔爍舞(金字牌公園)、江門晴嵐(長江)
註:括弧里的信息為景點地址

東至歷史

東至縣境古無大的建置。據《東流具志》、《建德縣誌》記載:虞、夏、商、周屬揚州地,秦屬九江郡、鄣郡。西漢分屬豫章郡彭澤、鄱陽縣和丹陽郡石城縣地。東漢不變。三國時屬吳國彭澤、丹陽、鄱陽三郡地。晉分屬豫章郡彭澤縣、鄱陽郡鄱陽縣、宣城郡石城縣地。南朝宋、齊,分屬揚州宣城郡石城、歷陵縣地和江州鄱陽郡鄱陽、潯陽郡彭澤縣地,梁、陳二代在今縣境設南太原郡,置和城(今東流鎮)、晉陽(今張溪一帶)兩縣,屬南豫州。隋平陳後,太原郡及和城、晉陽兩縣並廢,地分屬潯陽郡龍城縣、九江郡彭澤縣和宣州郡秋浦縣、饒州鄱陽郡鄱陽縣。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陽兩縣地在梅城置至德縣,以年號為縣名,屬江南西道潯陽郡。乾元元年(758)屬饒州,永泰元年(765)改屬池州。會昌初(841—846),在原和城縣舊址建東流場,屬江州彭澤縣。《方輿紀要》載,五代楊吳順義二年(922)改至德為建德縣,仍屬池州,歷南唐不變。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東流場為東流縣,屬江州。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屬池州池陽郡,並割貴池之晉陽鄉益東流。兩宋時東流、建德兩縣均屬江南東路池州池陽郡。元初屬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屬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屬江浙行省池州路。明和清初屬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為九華府、華陽府,後仍改為池州府,直隸南京。清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屬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隸兩江總督,雍正十一年屬安徽省寧池太道。民國元年(1912)東流、建德兩縣直屬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縣因與浙江省建德縣重名改為秋浦縣,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屬安徽省蕪湖道。21年10月秋浦縣復名至德縣,同月改屬安徽省第八專區。1949年4月22、23日兩縣先後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縣仍屬皖南行署池州專區。1953年2月24日改屬安徽省安慶專區。1959年5月15日,兩縣合併為東至縣,以堯渡鎮為縣城,仍屬安慶專區。1965年7月14日東至縣改屬池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專區改地區,隸屬不變。1980年元月29日改屬安慶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復,東至縣復屬池州行署。2000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池州地區和縣級貴池市,設立地級池州市。東至縣屬池州市至今未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