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洞庭山亦稱洞庭東山,簡稱東山,為太湖當中一處半島,位於中國江蘇省蘇州市。本為太湖當中一座島嶼,與西洞庭山相望,與東岸陸地一衣帶水。清雍正年間在人工圍墾下漸淤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以渡村為界,面積約60平方千米。相傳隋將莫釐屯此,又名莫釐山。另據《越絕書》,伍了胥嘗迎母居此,古稱胥母山。山體為泥盆系砂岩構成的單面山,東南陡峭、西北平緩,主峰莫釐峰(一名大尖頂)海拔293米。 與西洞庭山和馬跡山同為太湖名勝和亞熱帶經濟林木栽培基地,產柑橘、枇杷、楊梅等果品和名茶“碧螺春”。有環山公路通半島各村鎮。名勝古蹟有紫金庵、軒轅宮和陸巷明建築群等。東山鎮為經濟中心,有公路經木瀆鎮達蘇州市。
東山鎮
東山鎮是一座江南千年古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早在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2500年前開始建制,與古城蘇州同歲,南宋起經濟文化已經十分發達,至明清更趨繁榮,文化底蘊極為豐富。
東山,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商界、政界等名人數不勝數,形成了東山獨特的人文內涵。隋莫厘將軍、唐席溫將軍、南宋著名文學家、丞相葉夢得、明代文淵閣大學士王鏊等,東山明清兩代出了2名狀元、1名探花、44名進士和149名知縣以上的官員,有“進士之鄉”的美譽。近代出版的《江蘇藝文志》上,元、明、清三代東山的作家詩人多達359名。現代又出了4名中科院院士和420多名正副教授,因此又有“教授之鎮”的美譽。這些古今名人在故鄉留下了大量的遺產,為東山留下眾多的人文景觀。
東山鎮位於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又受太湖小氣候環境影響,四季氣候溫和,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濕度76%,年均無霜期達298天,年平均降雨量1139毫米,適宜種植溫帶多種果樹和蔬菜以及淡水漁業的發展。東山農業果樹、水產以及蔬菜為主,悠久的種養歷史以及獨特的小氣候環境,孕育出一大批蜚聲海內外的名特優品種,如白沙枇杷、洞庭銀杏、碧螺春茶葉、太湖蓴菜、河蜆、中華絨螯蟹等全鎮現有果樹、茶葉種植面積3萬多畝,優越的自然環境,盈育出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名優農產品,是著名的花果山、魚米鄉。東山鎮是中國碧螺春之鄉,歷史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茶葉、“白沙枇杷”等一大批地方特色品種,已有一千多年栽培歷史,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東山鎮是全國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和江蘇重點中心鎮,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區十三大景區之一。東山景區以其湖山秀美,花果成林的自然景觀特色及民風淳厚、古宅名園眾多的江南古鎮、古村而著稱,是太湖風景名勝區的沿湖重點景區。素以“魚米之鄉”名聞中外。自然風觀,得天獨厚;名勝古蹟,星羅棋布;人文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深厚,被譽為“天堂中的天堂,花園中的花園”。
東洞庭山特產
太湖三白:銀魚、白魚、白蝦
清明穀雨前後:洞庭(山)碧螺春
6月中旬:枇杷、楊梅、水蜜桃
10月:銀杏、料紅桔
東洞庭山人文景觀
席家花園:原名啟園,俗稱席家花園,席氏為紀念其祖上在此迎候康熙皇帝而興建,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主要景點之一,為江南少有的山麓湖濱園林,該園藏山納湖,步移景易,既融蘇州園林小巧玲瓏,曲折幽深的藝術特色,又具脈接七十又二蜂,波邊三萬六千頃的粗獷氣魄,“柳毅井”、“康熙皇帝御碼頭、古楊梅樹”為園內三寶。廳堂軒榭,廊肋齋館,花徑曲橋,散落其間,與天然山水渾然一體,風光旖旎,令人心曠神怡。園內辟有東山方誌名人館、康熙皇帝到東山史料陳列室、歷史文化碑廊等。
雕花樓:由上海金氏富商在20年代為其母親花重金修建,建築雕刻美輪美奐,為國內具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築精品,現為重要的影視基地;雕花樓原名春在樓,典出蘇州清代詩人俞樾名句“花落春仍在”。大樓原為東山富商金錫之私宅,建於民國11年,三年而成,花了17萬銀元,折合黃金3741兩。全樓建築磚雕、木雕、金雕、石雕、彩繪、泥塑、鋪地藝術巧奪天工,雕刻精緻,精美絕倫,且“無處不雕,無處不刻”,享有“江南第一樓”之譽。“藏寶閣、神秘暗道、孩兒蓮”是景區的神奇景觀,進門有寶、伸手有錢、腳踏有福、抬頭有壽、回頭有官、出門有喜”是大樓的精華。有詩讚:“此樓應是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紫金庵:紫金庵始建於梁陳時期,唐貞元年間廢后復建,至今已有1400的多年歷史。大殿左右兩壁十六尊泥塑彩繪羅漢像,相傳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婦作品‘各顯妙相,呼之欲出”堪稱古代雕塑藝術精華。大殿三尊如來佛,形制古樸,在同類塑像中所少見。觀音像神情安詳莊嚴,有唐塑“吳帶當風”之熱。殿內“慧眼”“華蓋”“經蓋”三寶著稱於世。羅漢群像等彩繪裝鑾工藝精湛,是清朝蘇州塑物彩畫方面的代表作品。世人稱紫金庵泥塑彩繪羅漢為“天下羅漢二堂半”之一堂,是我國雕塑美術史上的文化遺產。
陸巷古村落:陸巷古村位於後山太湖邊,為明代正德年間宰相王鏊的故里,建於南宋,因村中有六條古巷而得名。村中現保存有解元、會元、探花三座明代牌樓和明代古街、古弄及30多幢明清建築,為江南少有的明清建築博物館。
陸巷古渡頭:為通往三山島景區、西山景區的交通要道,現依然發揮著渡頭的作用。
雨花勝境:雨花勝境是東山歷史最悠久,風光最秀麗,面積最大的遊覽勝地。景區占地500畝,游徑7500米,可直達莫厘峰頂。景區內現在存有一百多株樹齡均達百年以上的名貴古木,故又稱東山森林公園。並還保存由二十多處唐宋元明清的名勝古蹟。雨花勝境是一座集東山古代建築藝術、雕刻藝術、書法藝術的歷史博物館。雨花景區的“雨花”一名來源於明代,時山塢中滿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飄落,似花雨從天而將。“雨花”之名由此而生。景區內共有十八處景觀,現已建成並對外開放的有觀景草坪、洞庭軒古宅、唐宋詩廊、明代雙泉、八駿賓士、宋橋明嘰、印心石屋、榮陽探幽、環清勝跡、雨花禪寺、醉墨樓等十餘景。
特殊的地層結構:東洞庭山後山局部地區擁有著特殊的古生代石英砂岩層,該岩層向西延伸,與浙西、皖南山區的古生代石英砂岩層相銜接,地質學家說優質石英砂岩層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及礦物質的配比極為均衡,與地球構成元素的平均自然分布狀態最為接近,而人體內微量元素與礦物質的構成比例與地球驚人的一致。洞庭山天然泉水和珍品洞庭山天然泉水的地下泉囊就處於這古生代石英砂岩層的不同深度,通過岩層裂隙與浙西和皖南山區的地下泉水相互溝通。
千年歲月溶濾:經中國地震局用碳十四測定法證實,洞庭山天然泉水的水齡為2100年左右,而珍品洞庭山天然泉水的水齡更是高達3800年,這在地層運動相對活躍的江南地區是極為罕見的,在世界上也不多見。所謂水齡是指源水的形成和補給時間,我們所熟悉的太湖水等地表水的水齡為零。科學實驗已經證明:在相同的地質條件下,水齡越長,水質也就越好!
東山民俗
東山太湖絲竹
又稱江南絲竹,屬太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一流派。江南絲竹最早起源於唐代,唐寶慶年間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剌史,曾有詩讚太湖之濱“茶山斗樂”的民間活動“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聲,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古人又雲“聽絲竹之聲,而天下治”。
有記載稱:“采蘇杭之絲,載洞庭湖秀竹,變吳越佳音,集弦索精華,江南絲竹音也。”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福建南音,同是流傳於長江以南的三大民間音樂。“絲”主要有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揚琴、秦琴等;“竹”主要有笛、簫、笙等;其它還有板、板鼓、碰鈴、京胡、板胡、碟子及西洋樂器大提琴等。江南絲竹的特點是圓潤、舒緩、抒情,其形式細膩動人、雅致高潔,深受人們喜歡。《歡樂歌》、《雲慶》、《行街》、《慢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四合如意》等傳統曲目是江南絲竹的“八大曲”。
太湖絲竹近百年來經歷代高手、名家改編加工,逐漸形成有茶鄉太湖東山自身特色的太湖絲竹表演,並創作了《洞庭之春》、《碧螺春曉》、《太湖漁歌》等地方特色曲目。在雕花樓舉辦第四屆太湖絲竹藝術節期間,東山民樂隊將著古色古香的民俗服裝,在雕樑畫棟的雕花樓廳堂內、明宰相王鏊故居的惠和堂里演奏太湖絲竹的傳統曲目和地方特色曲目,讓海內外遊客能再次欣賞到唐代白居易所讚嘆的太湖“茶山斗樂”場景。
東山台閣
東山台閣稱為江南民俗藝術庫中的一枝奇葩,它歷史悠久,是東山獨特的民間藝術。東山的台閣,約源於清代,盛於民國年間,一般現於城隍廟會中。舊時,東山鎮幾乎村村都有台閣,每年至春暖三月便開始出台閣,當時東山有上百隻台閣,只只獨具匠心,道具又頗具特色,稱之為“出彩”。東山台閣的起源,據說還同禁賭有關,清代中期,農村賭博成風,東山一些有識之士,幾經商議,製作成了台閣,逢年過節,在大街上敲鑼打鼓,招搖過市吸引了許多人,賭博風明顯減少,從此台閣表演一代代傳了下來。表演的節目有“武松打虎”、“許仙借傘”、“梁山伯與祝英台”、“珍珠塔”、“水漫金山”等。東山台閣盛會,讓國內外遊客有幸欣賞到江南獨特的民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