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水門

東水門

東水門在重慶城正東。沒有瓮城,城門沒有面江,北向。過去到南岸,一向多從此門渡長江,因而是很繁盛的。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城垣已拆,到處可以出城,改由望龍門街渡江,這裡才冷落下來。

基本信息

歷史

東水門東水門
建於明代的"東水門"是重慶老城正東的大門,但城門向北.它是目前僅存的老重慶兩道古城門之一,門上城樓已不復存在.該門約230米,城門寬3.1米、高4.5米、厚6.6米。,屬石卷頂城門洞,附近有石城牆一段.也許是其所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緣故,該門未設瓮城.這裡曾是人們渡長江去往南岸的要道,也是外地商賈雲集之地,生意興隆,人煙稠密.著名的湖廣會館(亦名"禹王廟")便坐落在入城的芭蕉園街上,它是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運動在重慶的重要物證,始建於乾隆二十四年.現存建築群亦將"廣東公所"與"齊安公所"囊括其中。

陡然從東水門碼頭拉向半個陡坡間狹長的石階在長年累月被上下來往的苦力與船客的雙腳蹬踏下,露出歲月的斑駁痕跡,次第的凹凸不平在多雨的時節越發顯出老態的腐敗與骯髒。石階二三十米處有個轉變,再一個二三十米的梯坎上便是那有名的舊跡—東水門。舊城牆下石階的兩旁依山勢搭著些矮小的木板房,外側立在懸崖邊的吊腳樓頹然向外傾斜著,擺出一副行將倒下的嚇人姿勢;靠牆的那排木屋的因長年崖壁浸水生出大片的暗綠色的青苔,與木屋原本陳舊的黑黃色互動混雜著,在背後巨大山體的壓迫下露出暗淡悽惶的底氣。在這裡,常聽到的除了長江里徹夜的貨船長鳴聲,還有不時從石階匆匆走過的苦力們帶有川東人特有口音的低沉的號子聲;在這裡,生活起居的諸多不便讓我們驚詫於大城市裡平民生活的艱辛,漸漸習慣於東水門的人們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與惡劣環境中形成的粗陋習性;我們也漸漸看慣了住在這裡的男人們的赤搏相向,聽慣了女人們扯著嗓門時常夾帶著粗口的家常……

現狀

東水門東水門
現在,它的舊貌永遠遠離於我們的視線了。除了那具有代表性的東水門老城牆的一段作為重慶歷史的鑑證更醒目地矗立在那兒外,一切的舊跡已蕩然無存:城牆下的舊木房被改建一新的黑瓦白牆的仿古建築所替代,顯得那么古色古香,韻味十足;四周是開闊平坦的濱江公路,不時有汽車從這裡急駛而過,讓人很難想向這裡原來環境的狹仄與破舊,典型的爬坡上坎陡斜的地勢;不遠處是新建的湖廣會館,明清建築風格讓這一帶夾雜著歷史旅遊與現代休閒的雙重痕跡,讓我們很難再與那些條陡坡上破敝的窄陋民巷作相關聯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