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

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

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位於重慶市,連線渝中與南岸兩地,是一座鋼桁架梁斜拉橋。主跨520米,橋面寬21米,全長1000米。東水門大橋定位為城市次幹道,車速40公里/小時;軌道設計時速90公里,是連線渝中區與南岸區之間的又一條快速通道。

建設歷程

東水門大橋在“十一五”末即2009年底開始動工修建,曾力爭2013年年底竣工通車。2014年3月15日,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開景觀燈試燈後,大橋施工掃尾階段基本結束,2014年3月31日底正式通車。

橋樑建築

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 重慶東水門長江大橋

東水門大橋為重慶市規劃的城市軌道交通6號線及城市道路共用橋樑。也就是說東水門大橋將分上下兩層,上層設定人行道及雙向4車道,下層為雙向軌道線。

東水門大橋定位為城市次幹道,車速40公里/小時;軌道設計時速60公里,為鋼桁架梁斜拉橋,主跨520米,橋面寬21米,全長1000米,位於CBD區域,橋樑景觀要求高,各項費用較高。據估算,東水門大橋投建金額為16.8億元。

該橋創下了六項世界紀錄:同類橋型跨徑世界第一;索梁錨固形式為世界首創;索塔錨噸位世界第一;拉索為139根平行鋼絞線,拉索噸位創世界之最;主塔採用空間曲面構造形式,外輪廓為天梭造型,具有獨創景觀效果;主橋塔下大噸位支座採用牛腿支撐方式創世界之最。

重要意義

重慶東水門大橋連線渝中與南岸兩地,東水門大橋、千廝門大橋橋塔為“姊妹橋”,即“重慶兩江大橋”。兩座橋的橋塔為空間曲面造型優美,其“雙子橋”的建造方法在全世界也絕無僅有。 東水門大橋的建成將緩解重慶長江大橋(石板坡)和菜園壩長江大橋的交通壓力,極大地緩解重慶江北、渝中和南岸三區的出行壓力。成為連線渝中區與南岸區之間的又一條快速通道,尤其是上新街與東水門兩地通行,不需要再經過石板坡和菜園壩大橋繞行,市民出行僅需4分鐘便可抵達。

按照東水門大橋橋位控制規劃,大橋北橋頭初步擬定從渝中區湖廣會館北側穿越與打銅街相接,南橋頭初步擬定從南岸區龍門浩南岸供電局線路所附近穿越與塗山路相接,並有通過橋頭匝道延伸接內環高速公路。

相關文化

中國山川眾多、江河縱橫,是個橋樑大國,在古代無論是建橋技術,還是橋樑數量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千百年來,橋樑早已成為人們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在地理氣候、文化習俗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各自立足於自己的實際條件和根據自己的需要,經過長期的時間,遂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橋樑形式,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體說來大致有如下特點:
(一) 地域性。我國土地遼闊,南北之間和東西之間的橋樑,受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會的影響,因地制宜,都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風格和特色。如北方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地勢較為平坦,河流水域較少,人們運輸物資多賴騾馬大車或手推板車。因此,這裡的橋樑多為寬坦雄偉的石拱橋和石樑橋,以便於船隻從橋下通過;西北和西南地區,山高水激、谷深崖陡,難以砌築橋墩,因此,多採用藤條、竹索、圓木等山區材料,建造繩索吊橋或伸臂式木樑橋;嶺南閩粵沿海地區,盛產質地堅硬的花崗岩石,所以石橋比比皆是;而雲南少數民族地區,因竹材豐富,便到處可見別具一格的各式竹材橋樑。從橋樑的風格上看,北方的橋如同北方的人,顯得粗獷樸實;南方的橋也同南方的人,顯得靈巧輕盈。當然,這跟自然地理也有極大關係,如北方的河流因水流量欺負變化很大,又有山洪冰塊衝擊,故橋樑必須厚實穩重;而南方河流水勢則較平緩,又要便於通航,故橋樑相對較纖細秀麗。
(二) 多種多樣性。我國是個文明古國,地大物博,山河奇秀,南北地質地貌差異較大,因此對建橋的技術要求也高。大約在漢代時,橋樑的四種基本橋型:梁橋、浮橋、索橋、拱橋便已全部產生了。這四種橋根據其建築材料和構造形式的不同,又分別演化出:木橋、石橋、磚橋、竹橋、鹽橋、冰橋、藤橋、鐵橋、葦橋、石柱橋、石墩橋、漫水橋、伸臂式橋、廊橋、風雨橋、竹板橋、石板橋、開合式橋、溜索橋、三邊形拱橋、尖拱橋、圓拱橋、連拱橋、實腹拱橋、坦拱橋、徒拱橋、虹橋、渠道橋、曲橋、纖道橋、十字橋,以及棧道、飛閣等等,幾乎應有盡有,什麼形式的古橋,在我國都能找到。

服役力度

(三) 多功能性。我國古代的匠師建橋,很注意發揮橋樑的最大效益,既能考慮到因地制宜、一切從實用出發,又能考慮使橋樑儘量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如江南的拱橋多為兩頭平坦,中間高拱隆起,使之既產生造型上的弧線美,又利於行舟。而南方地區廣見的廊式橋,則更充分反映了一橋多用的特點。南方雨多日照強,橋匠便在橋上修建廊屋,這不僅為過往行人提供了躲避風雨日照、便於歇息的場所,而且還增加了橋樑的自重,以免洪水把橋衝掉,並起到保護木樑、鐵索不受風雨腐蝕的作用。特別是很多此類廊橋,因是人員過往要衝,故還利用它兼作集市、住宿和進行商業活動。如廣東潮安縣的湘子橋,這座橋全長五百餘米,?quot;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稱,橋中設一段可以開合的浮橋,以利通航;橋上建廊屋、樓後做集市,其間店面櫛比,自晨至暮,熙熙攘攘,熱鬧非凡,以至不聞不見咆哮的潮水和寬闊的江面,故民間流傳有“到了湘橋問湘橋”的笑話。
(四) 民眾公益性。橋樑自產生始,便以屬於民眾共有的社會性出現。我國的傳統建築,一般為私有性,唯有橋樑(除私有的園林中橋樑外),不管是官修私建的,都為社會所公有。故數千年來,愛橋護路成為一種良好風尚,而“修橋鋪路”則是造福大眾的慈善行為,被民眾所推崇。因此,修橋或建橋具有廣泛的民眾性。查看史志,我國歷來修橋建橋的方式,大概有四種:一是民建,即由一家一姓獨立建橋;二是募捐集資,報經官府支持,協力興建。此種最為多見,如著名的趙州橋、泉州洛陽橋等,都是用此方式建成的;三是官倡民修,由地方官倡導,士紳附和認捐,並指派官吏或商紳主持完成。此多屬較大的橋樑;四是全由官府撥款施工興建的。所以,我國古橋遍布各地,連窮鄉僻壤也多建橋。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居世界首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