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政策

東方政策

東方政策,即指1923 年至1929 年施特雷澤曼執掌德國外交時期對蘇聯的政策。在1926 年《德蘇中立條約》簽訂前,施氏對蘇外交表現得“缺乏熱情”、“小心謹慎”,其東方政策明顯地反映了輔佐德國對西方外交的一面。而後階段的施氏對蘇外交則顯得較積極果斷。

基本簡介

施特雷澤曼的東方政策, 即指1923 年至1929 年施特雷澤曼執掌德國外交時期對蘇聯的政策。在1926 年《德蘇中立條約》簽訂前, 施氏對蘇外交表現得“缺乏熱情”、“小心謹慎”,其東方政策明顯地反映了輔佐德國對西方外交的一面。而後階段的施氏對蘇外交則顯得較積極果斷。

魯爾危機使德國的政治經濟迅速瀕臨崩潰。但是,魯爾危機後國際局勢有利於德國的轉折。美國重返歐洲, 通過插手德國賠款問題開始干預歐洲事務。法國出兵魯爾, 在經濟上損失慘重, 且遭到國內外輿論譴責。英法矛盾尖銳, 英國開始聯合美國壓製法國,兩國開始有效地貫徹扶德政策, 法國也開始尋求對德和解,拉攏德國。此外蘇聯更日益傾力於在《拉巴洛條約》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外交上爭取德國, 以阻止德國被拉入西方反蘇陣營和加強蘇德多方面的合作。施特雷澤曼的外交就是要利用有利的國際背景,擺脫國內政治經濟危局和掙脫凡爾賽體系的束縛、重整實力和恢復往日大國地位。採取了以和解為途徑的手段, 以東西方兩面外交為原則, 又以西方為重心的外交戰略。充分利用西方戰勝國與東方蘇聯的矛盾對立。

頭等重要的是謀求英美支持及與世仇法國和解, 使德國返回西方陣營,重取往日地位。維持發展對東方蘇聯由《拉巴洛條約》開創的合作關係則是次要的。儘管置東方政策於次要地位,但並未忽視德蘇關係,因為戰敗德國在經濟、軍事及對付波蘭和收回東部領土等方面也需要蘇聯的合作。

東方政策突出表明了施特雷澤曼外交的現實性和獨立性。施特雷澤曼維持與蘇合作的東方政策使德國在政治外交經濟獲益匪淺, 對德國的迅速復興起了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客觀上也有效地支持了社會主義蘇聯。而且因為東方政策始終阻止了西方反蘇統一戰線的建立,對於整個歐洲減輕戰爭威脅和維持和平乃至20 年代歐洲經濟貿易的恢復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