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刊簡介
《東方早報》是2003年上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出版的報刊,以服務上海和長三角的經濟發展,繁榮中國報業市場為目的,客觀詳盡地傳播長三角地區經濟信息,全方位反映長三角地區經濟運行狀況,為三地政府、業界人士、廣大讀者提供決策參考、信息諮詢和生活指南。重點發行區域為寫字樓集中的高檔商務區。藉助主投資方文新集團的成熟渠道,在短時間內完成了上海。東方書報亭、捷運、便利店等重要渠道的全覆蓋,範圍包括浦東陸家嘴商業金融區、淮海路、南京路、徐家匯等高檔寫字樓,並且進入長三角的重點城市。
歷史沿革
《東方早報》由上海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創辦,創立於2003年7月7日。20世紀80年代中國報業市場經歷了急速擴張的時期。然而,與數量的膨脹相應的,是以“軟”性內容為主的報紙劇增,例如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的晚報潮、90年代中期出現的都市報潮等。尤其是部分都市報,版面上越來越花俏,內容上越來越“軟”,政治生活類新聞比重大大下降,娛樂、消費內容占據大量篇幅,出現新聞“泛娛樂化”現象。而同樣作為都市類綜合性報紙的《東方早報》,提出要辦一張中國的《紐約時報》,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體現出截然不同的“嚴肅”風格。
2016年12月,上海報業集團決定,從2017年1月1日起《東方早報》休刊,《東方早報》原有的新聞報導、輿論引導功能,將全部轉移到澎湃新聞網。
報刊版面
《東方早報》由時事新聞、財經新聞、文體新聞和系列周刊(《上海書評》、《上海經濟評論》、《藝術評論》、《身體》)四大版塊構成。周一至周五日均72版,周六、周日32版。
圖片頻道
作為一個主流新聞網站,東方早報網在傳達新聞資訊的基礎上,試推圖片頻道,增加了視覺大賞,突破報紙版面限制,豐富新聞視覺衝擊力,體驗新聞閱讀的動感。
不同角度、各個階段拍攝而得的系列組圖將會滿足讀者全面立體的閱讀需求,圖片全景展現了新聞事件,不可忽略的細節常在不經意的捕捉之中,讀者可從中體會出新聞背後的東西。
東早圖片頻道收錄了大量高清的新聞組圖,從社會記錄到全球百態,從娛樂明星到體壇瞬間,從文化鑑賞到科學技術,希望能給用戶帶來不一樣的閱讀體驗。
紀錄頻道
為增加新聞的真實性和可看性,東早網近期推出紀錄片頻道。紀錄片頻道突破報紙版面靜態呈現新聞的模式,以清晰流暢的全新流媒體形式為網友奉上東早獨家新聞報導,提供更豐富的視覺感受。
紀錄片頻道提供的視頻均由東早獨家採集拍攝,由世博中國館監製、東方早報製作的祝福短片《從中國館出發,從世博會出發》國慶期間在中國館的9米等候平台連續滾動播映7天,觀眾可與短片中的“十二地、十二人”共同分享中國發展歷程中細膩的情感;而“日全食”和“外白渡橋遷移”,會引領觀者共同完整體驗自然奇觀和社會景觀變幻過程中的每一瞬精彩;更有東早記者與名人面對面,可近身直擊高端訪談。
紀錄片頻道現有社會、文化、自然、人物、現場、訪談等9個欄目,從不同視角滿足不同網友需要。希望帶給東早讀者融合“讀新聞”和“看新聞”的獨特跨界體驗。
風格特色
定位
影響力至上,強調對主流人群影響力,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的一張高品位日報。
目標讀者
關心政經時事的白領階層。年齡在26-45歲之間,對未來充滿信心、追求事業成功和品位生活,求知慾強、思想先進、購買力強。
遠景目標
搶占長三角白領日報市場,成為該區域的紐約時報。以達到目標讀者群的高閱讀率及有效閱讀率。
報導風格
巨觀視野、深度挖掘和信息全覆蓋,追求嚴肅、主流、大氣。
內容
首先,早報在選題上進行控制,偏重一些時政事件、城市發展話題,以及關乎國計民生的財經新聞,文化類的嚴肅選題。例如長三角經濟一體化、上海經濟轉型發展等。
其次,對一些欄目的“特殊處理”,突出了其嚴肅的風格。加大評論比重:周一至周五每天兩個版評論版,包括“早報短評”、“早報自由談”、“東方評論”、“報刊觀點”四個欄目。對一些社會現象、新聞事件以及政府政策甚至深入體制的一些問題發表評論,提出意見或建議。東方早報國際版每日都設定“國際時評”專欄,對一些國際事件和國際關係發表評論。例如龐中英的《澳大利亞:在東西方之間》。這在一般都市類報紙甚至是黨報中都極為少見。東方早報C16版文化版還設定了專門的“文化時評”,對當前的社會文化現象發表自己的批評或見解。
版式
國際新聞的位置,頭版頭條對報紙來說至關重要,通常報紙都首先遵循接近性原則,將本地或本國最重要的新聞作為頭條,其次是重要性原則,將一些重大突發國際事件列為頭條,例如9.11襲擊、美伊開戰、美航空飛機墜毀等等。國內報紙通常很少使用國際新聞做頭條。而東方早報經常用國際新聞尤其是國際政治新聞(包括圖片)做頭條
報刊定位
區域化定位的理論可行性
“定位於長江三角洲”是《東方早報》的一大賣點。中國報業從地域上分為兩極:全國性報紙和地方報紙。全國性報紙主要是一些中央機構刊物,例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地方性報紙則是各省市自辦的面向一省或一市的黨報、晚報、都市類報紙。近十多年來的發展中,雖然出現了諸如《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等內容涉及各地並在全國範圍內銷售的報紙,但從其性質而言,仍然是輻射全國的地方性報紙。《東方早報》立足於長江三角洲,定位為一張區域性報紙,在理論上說是占取了一個市場空白點。從當前的兩極市場看,做全國性報紙顯然有很大的難度,在資金、人力以及發行上都需要巨量資金的支持,在操作層面上也有很大的難度,要一步打開全國市場顯然難以到位;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廣告市場的分散,當前的全國性日報運營情況不佳,即使是在美國這樣傳媒發達的國家,除了《今日美國》等少數幾家以外,也很少有全國性的報紙,定位於全國性報紙顯然風險很大;如果做地方性報紙,長江三角洲的報業競爭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已日趨激烈,僅綜合類日報,在上海除了《解放日報》、《文匯報》和《新民晚報》以外,先後出現了《新聞晨報》、《新聞晚報》等;在浙江杭州除了《浙江日報》、《杭州日報》、《錢江晚報》外又出現了《都市快報》、《今日東方早報》、《青年時報》、《每日商報》;在江蘇南京,七大報紙相互角逐,甚至出現了一毛錢一張報紙的壓價競爭。在有限的市場內,報紙數量迅速擴大,門檻越來越高,贏利能力越來越不容樂觀。在全國性報紙每況愈下、地方性報紙廝殺慘烈的市場環境下,選擇做區域性報紙成為一個有益的嘗試,“進”可憑藉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龍頭作用,輻射全國,一旦時機成熟,晉升為全國大報;“退”可固守兩省一市,作成區域內的領頭羊,地位亦舉足輕重。
區域化定位的模式
然而區域化報紙畢竟是中國第一家,沒有成例可循。長江三角洲在經濟逐步走向一體的時候,在行政區劃上卻仍然包含了三個地方。東方早報總體結構分為三大板塊,A板塊24版,報導國內外綜合新聞;B板塊16版,主打財經新聞,包括證券、產業公司等專版和股市行情、實用新聞;C板塊為體育、文化、娛樂新聞和專欄。國內報紙在後兩個板塊的內容基本差異不大,因此報紙的“區域化”傾向主要表現在A板塊。表1——表4對《東方早報》各地新聞數量和質量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
顯而易見,“區域化”並不是“全國化”的縮影,東方早報沒有按照“平均使力”的原則選擇“區域化”的模式,而是採取“以一拖二”,結合“地方化”的“區域化”。新聞選擇的原則首先是與上海的接近性,對上海客群而言的重要性。上海明顯“一股獨大”。而“區域化定位”則主要體現在設定了長江三角洲版和加大對長江三角洲作為一個整體的新聞報導力度。例如在抽取的三天報紙中頭版頭條都出現了有關長江三角洲經濟融合舉措的新聞。上海是長江三角洲的經濟龍頭,浙江、江蘇兩省以上海為中心積極向其靠攏,與經濟地位相適應,《東方早報》在區域定位上也以上海為中心,兼顧浙江和江蘇。這在報紙行銷上同樣有所體現,雖然是三地同時發行,可當上海大張旗鼓地搞新聞發布會的同時,江、浙兩地幾乎是悄無聲息地進入市場。
“區域化”定位與客群“本地化”意識
《東方早報》定位於長江三角洲,把兩省一市作為一個統一的區域來對待。但通常報紙各自的“屬地”基本按照行政區域來劃分,例如《新聞晨報》,將上海視為自己的屬地,有關上海的都屬於本地新聞,而浙江和江蘇的新聞就屬於“中國新聞”版內;同樣,在浙江《都市快報》中,麗水、衢州再遠,那裡發生的事情也屬於浙江新聞,而相隔僅一個半小時車程的上海發生的事就屬於“中國新聞”。三地獨立的行政及其它各種機構更加重了客群的“本地化”意識,在上海實施的一些政策優惠對江、浙兩地的客群來說,由於享受不到而對此反應淡漠。客群習慣按照行政區域的劃分來看待新聞與自己的遠近,尚沒有形成“長三角一體”的概念,無法將其他兩地的新聞在意識中納入同城範圍,從而造成了與東方早報區域化定位的矛盾。區域化觀念的薄弱使東方早報很難使用“三地並舉”的平均化策略,這很可能會因為客群對其它兩地新聞的不認同而造成任何一地的客群都覺得東方早報本地化新聞不足而不予接受。採取“一拖二”策略可力圖確保上海市場。但對其它兩地則不得不出現偏廢,浙江、江蘇的地位嚴重弱化,區域化定位有被“架空”之感。如表1——4所示,江、浙兩地的新聞每天只有一兩個版,顯然無法滿足客群的需求。一個月的頭版頭條則幾乎都是“外地新聞”,這很難讓他們接受東方早報為一張當地報紙。很多人甚至據報紙頭條認定,這只是一份上海的報紙,與浙江江蘇無關。而在上海,即使《東方早報》的地方新聞中七成都屬上海新聞,上海的客群依然認為本地新聞量不足,因為還有一些在他們看來是同他們關係不大的新聞。東方早報區域化的定位與客群傳統的本地化意識發生了矛盾,區域化策略在實踐中遇到了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