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東岩山即東山,古稱烏石山,位於市區西北角,因山形如麒麟,亦名麟山。每當凌晨,登臨眺望東海日出,奇幻莫測,氣象萬千,故有“東山曉旭”之勝景,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半山腰有座“報恩東岩教寺”,建於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主殿後有座三層、空心、八角形的宋代石塔,基座浮雕36隻獅子,形態各異,維妙維肖;守衛塔門的金剛力士,威武雄壯,造型古樸。
寺的右下方有一座祀奉三教創始人林兆恩(別號龍江)的明代古祠,林兆恩(1517-1598年)字懋勛,號龍江,莆田城廂赤柱巷人。因倡導儒、道、釋三教合一學訓,世稱“三教先生”、“三一教主”。他生前在此講學,門徒遍天下,南京、北京等地曾建有三教祠。現在東南亞國家興化華僑聚居之處,也大多建有三教祠,故東岩山三教祠又稱“麟山祖祠”。
三教祠附後有東晉年間培植至今的千年古樟一株,胸圍13.8米,高15米許,乾分三大杈,至今仍枝葉茂盛,鬱鬱蔥蔥。現已闢為“東岩山公園”。
主要景點
麟山祖祠
麟山祖祠舊稱宗孔堂,俗稱“三教祠”,奉“三一教”創始人林兆恩。林兆恩,字懋勛,號龍江,明代宗教改革家,曾在這裡聚徒講學,倡“道釋歸儒,儒歸孔子”的“三教合二”學說,世稱“三教先生”。林兆恩門徒遍天下,且代代相傳。在他生前,南京、北京等地就建有“三教祠”,現在東南亞華僑聚居地也多建有三教祠。因此,這裡的三教祠就被尊奉為“麟山祖祠”。
祖祠建築群包括牌坊、三門、拜亭、正殿,以及林龍江紀念館。正殿系明代創建,清代重修;梁架斗拱為清代之物。其他建築物則是近年修復或新建的。正殿後有樹齡達1600多年的晉代古樟,胸圍13.8米,高15米。古樟系分西、南、北三股,1997年偏西的一股頹然倒地,今剩南北二股,上面依然青枝綠葉顯露生機。北股地表處看不到韌皮部,不知它是如何汲取養分的。古樟的奇絕之處就在這裡。
“賢此心,聖此心,天地亦此心,主敬最要;家吾事,國吾事,宇宙皆吾事,集義為先。”——正殿中的這副楹聯透露了林兆恩倡導的“三教”宗旨。嘉靖年間,莆田遭受倭患、瘟疫的雙重煎熬,數以萬計的黎民陳屍郊野。
林兆恩和他的門徒不避腐臭移屍焚化。1996年,東山西側發現層層疊疊的骨灰罐兩大坑,就是他們行善積德的實物佐證。後來,民眾集資在山頂偏西建起廟宇式的“明代倭難義冢”,既可寬慰古代亡靈,又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東山媽祖宮
東山媽祖宮是20世紀50年代初從莆田城中心文峰宮遷來的,民間俗稱東山文峰宮;宮內有兩尊宋代木雕媽祖像,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宮前有古石刻“溪山第一”。該宮早年格局較小,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陸續增建了梳妝樓等建築物。
報恩寺
報恩寺建於宋淳化元年(990),幾經興廢。現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僧舍、爬山廊等,而以石塔最為有名。報恩寺石塔建於宋紹聖年間(1094~1098),座落在大雄寶殿與觀音殿之間的中軸線上,高約15米,三級,空心,八角形,四面開拱門。內壁砌有懸挑條石梯級,可登至二層。塔基八面浮雕有37隻獅子,各具情態,生動逼真。護衛四個塔門的金剛力士身披甲冑拄劍而立,神態雍和,造型古樸。塔檐和攢尖塔頂仿磚瓦刻飾,造型優美而負勢向上,宋代我國南方的寺院布局尚無此例。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此,有些專家認為,石塔可能是在隋代磚塔的基礎上改建的。
建築群東側原有一片古松,古松東側有巨石,過去都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那百餘株古松就像百餘條巨龍拔地而起,盤旋凌空,即使無風的日子,走在古松下的小路上,也會聽到頭頂松濤颯颯的呼嘯聲。可惜經過20世紀中葉的動亂浩劫,古松被砍的僅剩數棵,如今新植的幼松寄託著人們對未來的美好期望。20世紀末開闢了東岩山公園,在東北坡直至山頂建起了亭台樓閣,均建東岩山碑林。
相傳唐代高僧妙應禪師曾留下“烏石山前,官職綿綿”的讖語。後人印證道:“宋以後莆中林、陳、方、黃、宋、劉、王、鄭、李九大姓簪纓不絕,皆居山下也。”南宋大文豪劉克莊住在山下,寫有《烏石山》詩,回憶童稚時期在山上遊玩的諸多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