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東壩村現位於六合鄉政府駐地東3公里處,依託利六延伸路為樞紐,東至挑河,北至東崔村,南至蘆山村地界,西至蘆山村。所屬著作權耕土面積1800餘畝,其中耕地1200畝。2007年全村總戶數108戶,總人口361人,其中男性181人,女性180人。
村史簡介
該村起源於1964年,東崔部分村民遷到村南1.5公里處黃河廢壩上居住,屬“東崔大隊”管轄,稱“東崔壩”。1980地名普查時,因“東崔壩”由“東崔大隊”分出置大隊,得名“東崔壩大隊”。但新成立大隊由於名稱不簡明,故於1981年6月更名為“東壩大隊”。
抗日戰爭時期
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國民黨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使日軍侵華戰勢迅速推進。1943年初,日軍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占據利津縣城,與地方黑惡勢力破壞黨組織,襲擊八路軍隊伍,迫使黨組織不斷轉移。
1943年7月,歷史上有名的日偽軍21天大掃蕩在利津北三區全面展開,日軍拉網式行動向清河軍區、渤海大隊發動強攻,地方政權被嚴重破壞,黨的幹部被漢奸告密抓殺,迫使黨組織從地上轉移到地下,保護民眾轉移到高粱地、蘆葦盪,轉移民眾財產。同年中秋節民眾就在高粱地里度過的。
清河軍區政委張明(女)、渤海大隊教導員郭學琴協同利津大隊轉戰南北,英勇作戰,同日本鬼子打游擊戰、偷襲戰,不斷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1944年春秋八路軍清河軍區整編部隊,向盤踞在利津據點的日偽軍發動總攻,通過三天三夜的戰鬥,採取裡應外合的戰略,一舉攻克鬼子據點。擊斃日偽軍30餘人、活捉日軍30餘人、偽軍150餘人。並繳獲大量槍枝、彈藥。
隨著全國性抗日烽火燃燒,日軍前無援兵,後無退路,1945年8月15日舉白旗投降。歷時八年的侵華戰爭以戰敗而告終。
1946年農村四清運動開始,打地主、斗惡霸,分田地、分財產,窮人翻身得解放,地方政權不斷擴大。1947年秋,地方黑勢力勾結國民黨,組織還
鄉團對共產黨地方政府進行包袱,時任肖廟鄉指導員的張太恆家住東崔村,8月初八組織東崔村幹部開會,還鄉團的一支32人的小分隊身背雙搶向我會議處偷襲(會址在牛東泉家),多虧崗哨即使發現,黨組織及時轉移,免遭敵人傷害。還鄉團人多勢重,沒有抓到黨的幹部,便衝到了張指導員的家,砸爛了村裡的鼓樂器,張家的家產,一把大火燒毀了張太恆家的三間房子。
1947年解放戰爭開始,地方青年踴躍參軍,牛奉元、王希佐、胡希雙、綦樹堂、綦興樂等相繼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利津縣大隊整編後隨主力部隊解放維坊,攻打濟南,渡江南下,1948年夏淮海戰役打響,戰爭勝利了,從此國民黨蔣介石逃亡台灣島。
解放後
1951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打響,我村軍人綦樹堂、綦興樂隨軍援朝,戰爭十分艱苦,沒飯吃、沒水喝、吃樹皮、吃皮帶、喝馬尿。中國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三年將美軍打過三八線,抗美援朝戰役宣告勝利。
1958年黨的“三面紅旗”高高飄揚,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在農村轟轟烈烈實行,深翻土地,大煉鋼鐵,全村人吃食堂。
1960年自然災害襲擊中華大地,蝗蟲成災,乾旱無雨,天降洪澇,農民顆粒不收,靠政府調進棉籽皮、花生餅、甜蘿蔔渣等充飢。1960—1962年全國餓死人不計其數。
1967年中華民族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燒遍神州。隨著革命的深入,工人集會罷工,停機停產,農民不勞作,學生罷課。各方集會上街遊行,打倒走資派,造反有理革命無罪的口號鋪天蓋地。老幹部、老將軍、老知識分子、老模範、老權威皆成為革命的對象,白天戴高帽、遊街,晚上室內批鬥,在無產階級革命委員會的指揮下,從中央到地方黨組織機構被砸爛,取而代之的是“紅衛兵造反隊”、“井岡山戰鬥團”。從此黨、政、軍、醫、校停業,工、農、兵、學、商、組、團進行全國性串聯,進北京,鬧個天翻地覆。十年革命,一批功臣上將、科學專家、仁人志士、勞動模範,有的進牛棚,有的進農場,有的含怨走上西方路,中華民族、十億神州一場血洗,蕩然無存。
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的政策從根本上有了轉機,從1980年起,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此農民有了用武之地,土地增產,農民富裕,糧滿囤,柴滿院,從此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
1984年河口區正式成立,該村劃歸河口區。在六合鄉黨委、政府的幫助下,1987年全村戶戶通電照明,1988年通水,2003年通柏油路。
經濟水平
2006年手機擁有率為60%。2006年全村社會總產值300萬元,人均純收入5500元,集體固定資產5萬元。一個商農、淡水養殖為一體的新型經濟村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