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壩大馬燈

東壩大馬燈

東壩大馬燈,起源於唐朝,盛行於明清,目前仍在高淳東壩、固城兩地流傳。大馬燈起源於唐朝,盛行於明清,目前仍在高淳東壩、固城兩地流傳。1991年高淳東壩大馬燈在金陵廟會上一舉成名,成為行家和市民稱讚的焦點;93年參加“第三屆中國瀋陽國際秧歌節”,獲得最高獎——“金玫瑰獎”;93年底參加廣州第四屆歡樂節受到好評,1994年又赴北京在中央電視台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獲得了“江南一絕”的美譽。

簡介

http://njdfz.nje.cn/HTMLNEWS/1355%5C200971495021.htm
淳東壩是江南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東壩大馬燈起源於,盛行於。當時東壩商貿繁榮,商賈雲集,亦不乏文人雅士。每年農曆三月、五月、七月都有隆重廟會活動。春節、元宵節民間文娛活動更甚。一些儒商認為當地百姓看慣了船帆,而很少見到車馬,於是受漢代“駱駝載樂”的啟發而興起竹製“大馬燈”,在春節元宵節期間舞玩。由於大馬燈必須有較多固定的人參加,因而以湯姓為主體的東壩村大馬燈應運而生,並不斷傳承和發展,形成世代相傳、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

舞蹈

http://njdfz.nje.cn/HTMLNEWS/1355%5C200971495021.htm

東壩大馬燈是一項模仿戰馬造型的民間舞蹈,用竹製“馬架”,外表用絨布製成“馬皮”,並飾以馬鞍、韁繩、銅鈴等,形神兼備。大馬燈一般由七匹“馬”組成,表演時模仿真馬動作奔躍,扮演劉備、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物的小演員飛身躍馬出征,在鼓點的指揮下,配以民間器樂,馬隊交替布陣,最後按“天下太平”四字筆畫走陣收場,整個場面非常壯觀。

東壩大馬燈的表演者都是東壩村村民,老少三代同台表演,世代相傳。

價值

http://njdfz.nje.cn/HTMLNEWS/1355%5C200971495021.htm
東壩大馬燈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它在內容上體現了高淳人民崇尚“忠義”的思想和改天換地的龍馬精神,表達著對“天下太平”和諧社會的追求嚮往,從而將中國的傳統道德理念融涵其中。同時,東壩大馬燈造型逼真,表演生動,氣勢磅礴,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榮譽

新中國建立後,高淳縣重視對東壩大馬燈的挖掘、整理工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加強了對東壩大馬燈的保護,在保持原生態的基礎上對音樂、舞美等方面進一步規範。東壩大馬燈1993年在瀋陽第三屆國際秧歌節比賽中奪得最高獎——金玫瑰獎,1994年參加中央電視台“春蘭杯”“春節聯歡晚會頒獎晚會”現場直播演出,2000年參加在寧舉辦的第六屆全國藝術節,2004年參加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近幾年,東壩大馬燈應邀赴上海、廣州、大連等地表演,在全國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非遺

東壩大馬燈2007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特徵

大馬燈在造型上比一般馬燈的道具馬型高大,是由兩人組合表演一匹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馬頭,後面一人曲身緊抓前面人的腰帶,披戴道具作馬身,兩人互相受到牽制,表演時難度較大。在練習階段要求比較嚴格,扮馬人首先要熟悉真馬的性情、動態、靜貌;其次是苦練馬步功夫。馬在行走時,演馬首的起左步,演馬身就要跟右步。兩人四條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趨,緊密配合,達到和諧統一,才能把假馬演得逼真神氣。

http://njdfz.nje.cn/HTMLNEWS/1355%5C200971495021.htm

東壩大馬燈代代相傳,訓練有素。表演時7名少兒扮演三國戲劇中劉備關羽張飛趙子龍黃忠、馬超及旗牌報手,乘坐7匹戰馬,在旌旗招展、戰鼓雷鳴中策馬揚鞭,疾馳而出,神威氣勢,咄咄逼人。只見那令旗指處,陣法不斷變換。由跑單穿、雙穿、布陣列隊、信馬由韁,到圍陣對敵,七馬昂首長嘯,奮蹄奔騰,儼如疆場馳騁,將假馬演成栩栩如生的真馬。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最後以“天下太平”四字列隊收場。在場觀眾仿佛身臨古戰場,驚喜交加,嘆為觀止。

近年來,固城鎮橋頭村恢復了大馬燈表演。他們的“馬隊”由九匹馬組成,表演形式與東壩大馬燈基本相同,其表演隊伍更顯雄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