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壩鎮

大東壩鎮

大東壩鎮人民政府駐地大東壩村,位於松陽縣城西南22公里,東鄰象溪鎮,南與雲和接壤,西接玉岩鎮,北靠西屏鎮。交通便利,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優越,山水資源豐富,建有十餘家小水電。主要經濟作物有翠冠梨、香菇、筍竹兩用林、茶葉、柑橘、板栗、玉米、蠶桑、西瓜、蠶豌豆等。2003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709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2640元。全鎮行政區面積206平方千米,現有林地面積19047公頃,耕地520.2公頃

基本信息

大東壩鎮人民政府駐地大東壩村,位於松陽縣城西南22公里,東鄰象溪鎮,南與雲和接壤,西接玉岩鎮,北靠西屏鎮。全鎮行政區面積206平方千米,現有林地面積19047公頃,耕地520.2公頃。
(二)氣候、水文:多年平均氣溫16.8攝氏度,月平均最高氣候33.1攝氏度(7月),月平均最低氣溫1.4攝氏度(1月),極端最高氣溫40.1攝氏度(1961年7月23日),極端最低氣溫-9.9攝氏度(1983年12月31日);多年平均水汽壓在16.7hpa,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9%,多年平均蒸發是122.5mm(蒸發皿直徑為20cm),多年平均風速1.1m/s,實測最大風速16.0m/s,相對風向NNW。本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流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
水系分布:小港源位於縣城南部為松蔭溪最大支流,發源於西南部楓坪鄉老虎坳村南,溪水由西南流向東北,在大東壩鎮的西山村港口自然村注入松蔭溪。沿途支流主要26條,流程63公里,集水面積497平方公里,天然落差865米,中下游洪水期河寬50-150米。境內水系分布涉及同屬於小港源的三大支流:石倉源、洋坑源及安民源。境內山塘水庫3座。南嶺環武夷山系,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主流從西南至東北,上中遊河道狹窄,坡降較大,已建和在建電站十多座。河道開闊,河水深穩,曾行舟船。大東壩村以上集雨432平方公里。
(三)自然資源:本區屬中低山區峽谷地段,山巒起伏,地勢陡峻,河流曲折,境內平川宜糧,丘陵宜茶及水果,高山宜林,河谷深切,河床坡降較大,兩岸基岩大多裸露。廣泛分布侏羅繫上統的火山碎屑岩。地勢西南高,東北低。交通便利,港玉公路(港口——玉岩)、下金公路(下宅街——金村)貫穿全鎮。
(四)歷史沿革:清順治八年(1654)稱移風鄉。民國17年(1928)為松陽縣第五區。民國23~25年(1934~1936)設石倉、百步、橫樟、五部、安民五鄉;1952年8月,撤石倉併入靖居區;1958年,設紅星公社管理委員會,轄石倉、汶東、橫樟生產大隊;1959年4月,改為石倉公社;1962年1月,將石倉、汶東、橫樟公社並為縣直屬石倉公社。1983年11月,實行政社分設,將公社設為鄉,撤消石倉公社,設大東壩區,置蛤湖、安民、石倉、大東壩鄉;1992年5月,撤區擴鎮並鄉,將石倉、大東壩、蛤湖三個鄉擴並為大東壩鎮。
(五)行政村和人口分布:全鎮轄3個辦事處,30個行政村,119個自然村。至2003年底,全鎮總人口16122人,4691戶,其中畲族635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8人。
(六)經濟發展狀況:大東壩鎮位於松陽縣城西南2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優越,山水資源豐富,建有十餘家小水電。主要經濟作物有翠冠梨、香菇、筍竹兩用林、茶葉、柑橘、板栗、玉米、蠶桑、西瓜、蠶豌豆等。

(七)石倉古民居群位於松陽縣城南部邊境,距縣城25公里,東南與雲和縣為鄰,屬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石倉溪自東南至西北貫穿其中。在石倉溪中游兩岸布列具有山地特色的清式古建築32座,其中民居27座,寺廟5座,古橋樑6座,古驛道保存完整。古民居建築規模恢弘,均為卵石牆基,泥牆青瓦,硬山頂馬頭牆主要以民居為主,另有寺、廟、宗祠、社稷壇、古橋、古驛道等,以清式民居古建築為上乘,這些古建築沿石倉溪兩岸背山面水,建在緩坡地上坐東向西或坐西向東。這種建築格局,一是地形使然,二是東西向可納財,因南北屬水火是要避之的。背山可擋冬季之寒風,面水可迎夏日之涼氣,緩坡可免淹澇之患,形成一個良好的小氣候,恢弘的清式民居古建築具有共同的時代印記,建築風格又各有特色。古建築均為硬山頂,泥牆清瓦,內外門樓均有高昂的馬頭牆,門框均為石質,每座建築面積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大的有3400多平方米,鱗次櫛比,錯落有致,堪稱是絕妙景觀。
傳統的古民居群文化特色景觀代表著從明末清初開始遺留下來的古人的輝煌,除有建築氣息外,還有著獨特的文化氣息。據縣誌辦所查考資料,松陽人口十之三、四系福建移民,自明清之際迄今已三百餘年,絕大多數閩籍移民風俗習慣、語言早已與當地居民無異,唯石倉一帶居民仍操閩語(松陽人稱汀州話),循閩俗,喜聚族而居,宗族觀念甚強,族內規矩甚嚴,團結盡堅,各座民居大廳內神龕保存完整,四時八節進香上供,除夕新年的祭祖儀式依然隆重,有鬧龍燈、舞茶燈、舞獅,婚嫁、喪葬習俗也與松陽土著不同。這使得古民居群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合二為一。
大東壩鎮致力於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弘揚,加快鎮級綜合文化站規範化建設,修建後宅村文化廣場等文化中心30個,為人民民眾提供了文化活動必備的場所和物質條件支持。創建“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加強對“山邊馬燈”、“蔡宅採茶燈”、“石倉山歌”等多項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形成富有大東壩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系列產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宣傳活動,2009年舉辦11場大中型文化表演,在縣首屆農民文化節上,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山徐花鼓燈》搬上了舞台,2008年獲得“東海明珠”和省級“文明鄉鎮”等榮譽稱號。
大東壩鎮雖地屬山區,但交通便利,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優越,山水資源豐富,建有十餘家小水電。主要經濟作物有翠冠梨、香菇、筍竹兩用林、茶葉、柑橘、板栗、玉米、蠶桑、西瓜、蠶豌豆等。2009年,大東壩鎮農村人均收入4500元,同比增幅18.5%。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