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 沿革
據《湖北通志》云:“夔人謂山澗之流通江者曰瀼,居人分其左右,謂之瀼東瀼西”。因地處店子河通往長江之入口,且居南宋縣城(舊縣)之東,東瀼口隨之故名。
東瀼口,商代設郡時,郡址雷家坪;西周時期屬夔子國地;秦至西漢隸南郡巫縣地;東漢歸吳地;三國章武元年為宜都郡地;三國永安3年至南朝,為建平郡地;北梁普通6年歸信州信陵郡;北周天和3年(公元568年),置於樂鄉;隋開皇18年(公元598年)隸屬巴東縣(隋末至北宋時期,鎮域舊縣坪村南部長江邊是巴東縣城所在地)。晚清時期:據《巴東縣誌》載:承前清制,編戶八里。民國時期:民國初至20年(1931),巴東全縣劃為16區,習常按地域稱為左六區、中四區、右六區。為地方團總控制。東瀼口鎮現域分別隸屬左六區的牛洞區、麥豐區管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1月至1950年2月,巴東縣共設5個區,東瀼口鎮現域隸屬江北西瀼區,沿襲保甲。 1950年3月至1951年1月,全縣調整為5區1鎮,東瀼口鎮現域屬西瀼區,廢止保、甲,下設村,村下設組。1993年7月1日,紅花嶺、五里堆2村劃屬官渡口鎮,其餘22個村179個村民小組建置為東瀼口鎮(1999年11月1日鎮政府駐地從東瀼口移民搬遷至雷家坪)。
地質地貌與氣候
鎮域地層比較完整,以碳酸鹽岩沉積為主,為紫紅色砂質泥岩和泥質碳酸鹽岩。東瀼河以東地層含煤豐富,沿江地區為沖積層。地勢東北稍高,西南略低,山脈參差起伏,不成明顯走向,屬巫山余脈延踞。東部地形陡峻,有龍會觀山峰突起,海拔1700.7米,為全鎮制高點,西部地勢較為平緩,境內最低點紅廟嶺江邊,海拔66.8米,亦為全縣最低點。境內溝壑密布。中部東瀼河將全境自然切成東西兩大板塊。東部牛口河與宜昌市秭歸縣形成明顯分界線。西部神農溪支流茅家溝與溪丘灣鄉分界。
主要山峰 龍會觀,金甲山,羊乳山,白虎雲,卡子嶺
威靈觀 (位於焦家灣村1、2、3組,海拔776.1米,占地4平方公里。據傳,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由馬興科等人在山項上募修一廟(1948年毀),取名“威龍觀”,後因當地人常進廟求神顯靈,習稱威靈觀。)
紗帽山 (位於東瀼口村1組,又稱邵家包。據傳北宋寇準在巴東任縣令時,長江洪水漲至大堂門檻,濃霧彌天,寺院和尚力勸寇公將紗帽投入江中,頓時水退去散,寇公跪拜天神,忽見沙帽騰空,定神觀之,對面江北一山如是紗帽,故名紗帽山。後,見江北舊縣未當要衝,不能控馭“南蠻”,即上書皇上,請將向靈異(漢景帝二年以進寶狀元被封為中路金甲大將軍附馬公)之墓從金子山天堂地移往紗帽山,旨允。後在其墓葬處修建了縣衙署。今峽江一帶土家向氏後裔常瞻仰崇拜。)
河流溪溝 紅沙溝,茅家溝,大溪溝,史家溝,劉家溝,王家河,鄧家溝,付家河,嚴家大溝,硝洞子溝,紙廠溝,寶塔河,牛口河
洞子溝 (源於舊縣坪鄔家灣,南向注入長江,全長約3公里。)
東瀼河 (又名東瀼溪,是東瀼口鎮主要河流,源於溪丘灣鄉甘坪東北部罐子口,匯6條小溪至兩河口止(長約8公里),稱板橋河。向南延伸至柚子樹大橋長約7公里,稱店子河。再向南延伸2公里注入長江,稱東瀼溪。板橋河、店子河、東瀼溪將全長17公里的東瀼河自然分成上、中、下游,把東瀼口鎮切成東、西兩大板塊。該河河床均寬20米,流速0.4米/秒,多年平均逕流量1.18億立方米,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其支流王家河上段叫紫陽溝,為常流溪,南流於兩河口注入,全長約5公里。)
人口 民族
2000年,總人口25242人。其中:漢族21142人,占83.76%;土家族4094人,占16.22%;苗族5人,占0.02%;回族1人。 隨著歷史的演進,民族的繁衍,社會經濟的發展,房系分支遷徙,漢族、土家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混雜居住鎮境各地。各民族之間融洽、友好、團結、進步。
著作權為 長江巴東網 所有